造音翻土—戰後臺灣聲響的探索

文字-A A +A

【記者 陳靈傑 陳志高 謝倩歡/採訪報導】

稿頭:
就如剛剛所聽到的聲音一樣,現代聲響創作實踐已非古典意義上的作曲、吟唱、演奏所能描述,這種實踐稱之為“造音”,指的是對聲響的處理。

標一:“造音翻土”重現未知經典
就如剛剛所聽到的聲音一樣,現代聲響創作實踐已非古典意義上的作曲、吟唱、演奏所能描述,這種實踐稱之為“造音”,指的是對聲響的處理。

造音翻土推廣人 趙宜恬:「造音就是剛剛所說的,這個音呢,不只是旋律,而是所有的聲響,那其實很多很多的青年人,在他們的所處的社會裡面,他們表達意見的方式,就是創造出各種各樣的聲響,來回應所生活的世界。」

標二:以“本土化”為前提 重新感知社會
本次展覽以“本土化”為前提,從歷史的社會土壤裏著手,重新發掘,以系譜學的方法梳理軌跡,並思考它再一次被“造音”轉化的可能,稱這個過程為“翻土”。
 
造音翻土推廣人 趙宜恬:「那這個裏面一開始呢,引發觀眾區思考,聲音它發生之後,到被觀眾聽到,這個之間呢,是一個很長的旅程,因為中間可能有很多的法規,很多的禁令,或者說很多的社會事件,它傳不到觀眾的耳力。」

標三:關注聲響  期待社會的迴響
本次展出的作品有很多是戒嚴時期的禁歌、禁書和影像視頻,本展覽的目的不在於清查與盤點臺灣的聲響文化,而是更關注以聲響作為社會感知內核,反思或挑戰既有秩序的文化運動。

參觀民眾:「過去我們有這樣子的,限制出版的,限制音樂,限制一些文字,雖然我們現在已經解嚴了,看起來我們好像擁有很多的自由,但事實上我們是被限定在既定的選項裏面。」

“造音翻土”不僅展現了戰後臺灣聲響文化的演變歷程,也引發了民眾的思考,在社會生活中可以發出更激蕩的迴響。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1.10.11

世新Online

加入時間: 2011.10.11
3,232則報導
2,886則影音
55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1:42

瓜地馬拉學生留學來台 文化差異甚大

2024-04-03
瀏覽:
4,540
推:
0
回應:
0
1:49

促進世代交流 銀髮族素人脫口秀

2024-04-02
瀏覽:
4,483
推:
2
回應:
0
1:34

規避手段眾多 上路四年北宜區間仍有缺陷

2024-03-31
瀏覽:
3,849
推:
0
回應:
0
1:37

新北泰山森林書屋 傳遞原民文化

2024-03-31
瀏覽:
13,129
推:
47
回應:
0
1:43

大稻埕碼頭新舊共存 貨櫃市集湧人潮

2024-03-31
瀏覽:
2,903
推:
1
回應:
0
1:41

塑膠製品充斥 竹製品追求環保永續

2024-03-31
瀏覽:
2,923
推:
1
回應:
0
1:36

深耕偏鄉地區 翻轉教育劣勢

2024-03-31
瀏覽:
3,011
推:
0
回應:
0
1:37

​​餘音裊裊 傳唱消逝的魚寮文化數魚歌​

2024-03-30
瀏覽:
3,497
推:
0
回應:
0
1:38

​無漁以保未來有魚 護生放流與海共生

2024-03-30
瀏覽:
5,549
推:
0
回應:
0
1:34

測謊可以作為司法證據嗎?會影響法院判決嗎?

2024-03-30
瀏覽:
3,006
推:
0
回應:
0

造音翻土—戰後臺灣聲響的探索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887篇報導,共12,78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887篇報導

12,78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