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環境影像紀錄-採訪篇 于立平老師 | |
把對環境的感情轉化成文字照片或影像,形成力量影響他人,就是環境報導的初衷。 |
線上記者報告(胡慕情) | |
新聞是什麼?如果一棵樹倒下而媒體沒有報導,這棵樹究竟有沒有真的倒下? |
第一次訪談就上手 | |
先進行沙盤推演,寫下想問的問題,反覆推敲。若受訪者提到人名、地名和專有名詞,務必確認。 |
訪談心法 | |
採訪前要先釐清訪問重點、準備訪題。要問開放性的問題,避免「是非題」、「選擇題」而要問「申論題」。 |
用心拍攝 公民報導不當獵人 | |
人物報導適合新手公民記者嘗試,可從親朋好友開始練習,可磨練拍攝技術,也能學習與人互動的撇步。 |
出發採訪的準備功課 | |
採訪要注意避免噪音干擾,注意訪問的構圖與背景,並鼓勵受訪者多講具體的故事跟例子。 |
成功採訪的撇步 | |
分享採訪「一般民眾」、「公部門與學者專家」、「特殊人物專訪」等受訪者的撇步。 |
如何整理採訪素材 | |
在訪問的畫面中,挑選受訪者提到的故事,或具體案例,讓受訪者的話跟旁白互為因果,邏輯就會通順。 |
人物採訪 | |
訪問人物時,可以記錄受訪者提到的人事物,再跟他索取相關畫面照片作補充,例如得獎紀錄、成長照片等等。 |
記錄報導(李惠仁) | |
想創造出不同的敘事方式,要先作好「歸納報導型態」、「創造節點」、「以旁白扣連結點」等基本功。 |
如何讓故事說得更好(吳東牧) | |
別讓故事聽起來都一樣,要找到明確且新鮮的重點,確認報導範圍後積極拍攝,素材也要懂得「捨得」。 |
如何獨立完成專題新聞(鍾雄秀) | |
報導的前置作業非常重要,要拉出採訪的軸線與多元場景,在受訪者配合的情況下更能如魚得水。 |
新聞前置作業與拍攝現場 (郭志榮) | |
記者對於自己所要採訪的內容,都需要事先調查清楚,並且有基本概念,這樣在採訪時,才能直接切重要點。 |
如何找議題與另類媒體(楊鵑如) | |
公庫記者楊鵑如表示:台灣不能淪落在主流媒體的洪流中 公民媒體站在人民第一線,從公平正義角度出發。 |
如何找議題?另類媒體的路_2016年(梁丹青) | |
新聞就在你身邊,讓公民新聞成為「共鳴新聞」,也就是對閱聽人具有影響力的最新事件的報導。 |
2分鐘新聞:文字記者的前置作業與拍攝現場處理_2016年(余遠炫) | |
一般新聞寫作的主播播報稿頭約25-30秒,內文也就是記者旁白約1分20秒至1分30秒,其中訪問約佔20-30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