贖罪日光明節 臺灣猶太社區傳承信仰文化
【記者蔡承諺 、林聖峰、李佳妮/臺北市中山區報導】在中山區的一棟大樓中,每到週五臺灣猶太社區的前主席沙蕩都會站上佈道臺,主持例行的安息日活動。當活動結束之時,沙蕩便會加入人們一同享用晚餐,屋內的禱告聲變成了歡快的聊天聲,來自世界各國的猶太人在社區中一起禱告、一起聚餐、一起聊天,他們之間本持著互相扶持的精神。
財團法人臺北市猶太教會組織不僅提供宗教服務,而是以臺灣猶太社區自居,讓旅居臺灣的猶太人能在他鄉的土地上健行自己的文化傳統,成為在各式猶太傳統節日中與同胞一起慶祝的大家庭。

1969年,沙蕩作為一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生來到臺灣。沙蕩說,他在最初來到臺灣時完全沒有想到自己會長期留在臺灣,直到他在臺灣娶妻生子,成為了出版公司的合夥人,沙蕩在臺灣逐漸擁有了自己的家庭與事業。回過神來,沙蕩已經在臺灣度過了數十年的歲月,臺灣已然成為了沙蕩的第二個家鄉,在臺灣的這段時光,沙蕩成為了臺灣猶太社區的會長,直到1990年代卸任會長後,沙蕩仍然在臺灣猶太社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沙蕩停留在臺灣的歲月,臺灣猶太社區也經歷了不少的變化,社區中的成員來來去去,社區的地址也同樣從天母來到臺北中山區,但是在這些變化,社區仍然堅守當初創立時的價值觀,在臺灣幫助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們保持猶太宗教文化的傳統,讓他們感受大家庭一樣的感覺。
在臺半世紀:起源與創立

日治時期的臺灣並沒有什麼猶太人居住與發展,直到國共內戰後,少部分的猶太人隨著國民政府一同來到臺灣。這些猶太人大多是從東歐逃到中國大陸的難民,由於國民政府在戰場上陷入困境,大多數猶太人逃到了以色列、加拿大與美國等國家,與國民政府一同來臺的猶太人也因為人數不足所以沒有自發組建猶太社區。
直到1950年代《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正式簽訂,大量來自美國的軍事人員進駐臺灣,在這些軍事人員中也包括著一定數量的猶太人,當這些來自美國的猶太軍事人員在舉行每週儀式時也會對民間的猶太人開放,從此臺灣猶太社區的雛形就出現了。
後來由於臺灣開始發展國際貿易,許多外國猶太商人來到臺灣,更加壯大了臺灣猶太社區的規模。這些商人會在飯店內舉行禱告儀式,便出現了除了軍營以外的第二個猶太社區據點。直到1970年代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大陸,臺美面臨斷交危機,隨著美國軍事人員撤出,猶太人們意識到軍營無法繼續作為他們的聚會地點,社區也同樣無法繼續依賴軍隊存在,所以在臺灣生活的猶太人們在1977年成立了臺灣猶太社區,並以「財團法人臺北市猶太教會」在法律上正式成立了。
社區的變遷與來去的人們

在臺灣經濟向國際市場開放後,大量的猶太人來到臺灣,有些人是來經商,也有些人是為了學業來到臺灣,就像臺灣猶太社區的前會長沙蕩一樣。
在1969年沙蕩作為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生來到臺灣,原本打算只在臺灣短期停留的他回過神來已經在臺灣度過了五十年的歲月,在臺灣生活的歲月中,沙蕩也作為臺灣猶太社區的早期成員參與了社區的發展與變化。
作為臺灣猶太社區離開軍營階段後的早期成員,沙蕩見證了許多猶太人來到臺灣,他們多半僅會在臺灣短期停留,有些是公司外派,也有些是外交官員或是美國在臺協會的工作人員。由於當時通訊工具不多,猶太人們彼此之間難以聯繫,社區會透過電話簿上的名字猜測其猶太人的身分,一個一個的打電話詢問,直到網路興起後才開始使用網路作為推廣社區的手段。
社區的人數總是會隨著時代而變化,沙蕩說,在人數最多時,有大約五十個家庭是臺灣猶太社區的會員,那時社區會在天母舉辨社交與宗教活動,隨著中國大陸的出口開始迅速發展,猶太商人們的外派地點也發生了改變,更多的猶太人被外派到中國大陸而非臺灣。同時臺北土地開發,房屋的租金也越來越高昂,因此在七年前,臺灣猶太社區的聚會地點從天母來到了現在的中山區。

臺灣猶太社區的節日與活動


-
⭡光明節(Hanukkah)期間,社群成員齊聚一堂,共同點燃象徵光明與希望的燭台。照片提供/Taiwan Jewish Community

-
⭡重要節日的晚宴可能會有超過150人參加,其中也包含非猶太裔的朋友。照片提供/Taiwan Jewish Community

-
⭡除了宗教活動之外,社群也舉辦陶藝課程,豐富成員體驗,也展現對文化交流的積極與開放。照片提供/Taiwan Jewish Community
在每週五晚上,臺灣猶太社區都會舉行安息日的禮拜活動,在禮拜告一段落後,人們會聚在一起享受晚餐,分享在臺灣的生活經驗或是所見所聞,或是用社區中提供的棋盤與朋友們一起度過晚上的時光。到了週日,社區提供了課程,向社區中的孩子們教授希伯來經文與猶太教的宗教故事,讓他們在臺灣也能學習到自己民族的語言教育與文化習俗。在猶太教的特殊節假日時,社區會舉辦活動或是大型的晚餐派對,讓人們能夠在佳節到來時與同胞們一同慶祝。
在贖罪日中,社區的成員會在這天日落後一起禁食與禱告,以祈求上帝赦免過去一年的罪過,這也是猶太曆中最神聖的一天,節日活動較為莊重。除了贖罪日以外還有普珥節,在這天為了紀念猶太人在波斯帝國統治時,從一場滅族危機中死裡逃生的日子,社區會舉辦服裝派對慶祝並共進晚餐,猶太社區的人們會穿著華麗的服裝參加派對。最後是光明節,通常會在十二月舉辦,慶祝猶太人收復耶路撒冷,社區的人們會在節日期間點燃蠟燭並一起享受猶太傳統食物,慶祝這個特別的日子。
在平日以外的時間,社區也會舉辦各式各樣不同的活動,如每個月一次的講座,會邀請一位講師來到社區演講,不只有猶太文化相關的講座,還有各式各樣不同的主題。 沙蕩提到,像是今年春天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的表演,指揮是一位來自以色列的猶太人,那次社區有三十多人參加演出。
政治與文化上的挑戰

當社區仍在天母時,因房東希望能翻新或是重建大樓,所以社區一直在物色新的聚會地點,導致當時的臺灣猶太社區總是在為了搬遷而煩惱。而其中令沙蕩印象最深的一次經驗是當臺灣與沙烏地阿拉伯仍有外交關係時,沙烏地阿拉伯不滿他們的辦事處離猶太社區太近,因此沙烏地阿拉伯的官員便向外交部投訴,當時的房東在事後也拒絕對猶太社區續租,沙蕩他們也只好再次踏上尋找新地址的道路。
在文化習俗上,臺灣猶太社區並沒有遇過特別大的考驗。沙蕩說,在臺灣,不管政府或是人民都對猶太人非常友善,雖然最初來臺灣時可能會因為語言或是習慣上的不同而感到不適應,但這些都是可以用時間克服的。唯一的問題是,人們對納粹及大屠殺歷史,所造成的猶太文化傷害仍缺乏足夠的認識,像是在2016年新竹光復中學的校慶遊行中,學生扮演納粹遊行,遭到以色列經濟辦事處與德國在臺協會的關注與譴責。
在臺灣,納粹符號有可能會被用於廣告宣傳中。但是沙蕩認為在臺灣並沒有真正的反猶主義者,之所以會出現這些現象是因為人們對於那段曾經的歷史沒有足夠充分的認識,導致他們在使用納粹或是反猶主義符號時,並不知道使用這些符號的後果是什麼。
文化的傳播與未來的展望
沙蕩說,臺灣是一個非常具有國際意識的地方,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會來到臺灣進行商業與文化上的往來,許多臺灣人就是透過商業上的往來認識猶太朋友和猶太文化的。但是在臺灣仍然有許多人對於猶太文化只有非常淺層的認識,常有人脫口而出:「你是猶太人,你肯定非常富有或是非常聰明吧。」
沙蕩認為猶太人就跟世界各地的其他民族一樣。有非常富有的猶太人,也有處在貧窮的猶太人;有非常聰明的猶太人,也有一些不明智的猶太人。因此沙蕩希望在未來臺灣的人們能對於猶太人以及猶太文化有更深層次的認識,消除這樣的刻板印象。
一名來自以色列海法大學的教授羅特姆.龔納舉辦一個關於亞洲猶太社區的會議,並搜集研究亞洲各地的猶太社區現況的論文並編撰成書,最後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在現代亞洲的猶太社區》一書中關於臺灣的篇章就是由沙蕩所撰寫,描述了臺灣猶太社區的故事。
除了透過書本了解猶太文化,德國與以色列辦事處也會在國際大屠殺紀念日等活動中宣傳猶太文化並解釋反猶主義的危險,此外臺灣猶太社區中心等組織也同樣致力於推廣猶太文化的歷史與故事,讓人們透過各式各樣的方法了解來自海外的文化。
採訪側記
在這次採訪中,我看到了一個文化習俗在臺灣發展的一個完美例子,來自各國的猶太人齊聚一堂,在每週與重大節日時聚在一起慶祝,在晚餐時分享各自生活中的趣事,教導下一代民族的文化跟語言,讓那些來到異國他鄉的猶太人們與同胞們串聯,成為了宛如大家庭的溫馨社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