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剩菜變佳餚 華美社區廚房餐費隨喜
【記者陳恩琦、李奕婕/臺中市西區報導】明亮的屋內,飄著陣陣飯菜香,長桌上擺放數道均衡可口的菜餚。顧客把錢投入隨喜錢箱中,有序的拿著木盤準備夾取豐盛的晚餐。
香腸高麗菜、竹筍肉片、茄汁馬鈴薯、番茄玉米湯……這些看似樸實的料理,都是由市場上外觀不佳的格外品、運送過程中受損的蔬菜,或即期食材重新製成。但在華美社區剩食廚房中,這些原本被視為「剩食」的食材,透過總幹事廖佳倫與理事長葉凱維的巧手,將重獲新生,化作一道道營養均衡、兼具溫度與意義的餐點。

華美社區剩食廚房的總幹事廖佳倫,大學就讀美術相關科系,畢業後從事美術老師、設計等工作。後去日本打工度假一年,在當地接觸到安養院工作,讓她觀察到日本完善的長照機制,因此想學習這些人道友善的精神藉此幫助到更多人。工讀期間,在外租房的廖佳倫為了節省開支,經常自己開火,她意識到也許能夠利用料理的方式助人,而這段經歷也培養她能夠發揮對食材「隨機應變」的能力。
回台後,廖佳倫在以一家隨喜投錢模式經營的餐廳擔任店長。她發現,這項機制能夠在幫助經濟弱勢者飽餐一頓的同時也減緩了剩食問題。遺憾的是,原店家經營不善,並且後來轉商業化的營運理念與廖佳倫不同,才讓她決定頂下這間店,延用前店家機制,成立後來的「華美社區剩食廚房」。
理事長葉凱維大學畢業後曾在環保團體工作,接觸食物環保議題。有天與朋友在臺北的美食街發現有許多沒有人動過的完整食物被丟棄,意識到台北的食物浪費問題很嚴重。他認為比起宣揚珍惜食物的理念,不如從自身做起。因此葉凱維開始與好友騎著掛有「剩食終結者,吃不完找我」標語的三輪車,讓民眾如果有吃不完的食物,可以給他。他會利用這些「剩食」作為環島的餐食,希望傳達剩食不浪費的精神。
葉凱維在環島過程中,透過友人介紹,認識了同樣投身剩食議題的廖佳倫。兩人志同道合,在環島結束後,葉凱維也加入了華美社區剩食廚房,一同為此努力。
從市場到餐桌 剩食化作無菜單料理的新實驗

華美社區剩食廚房的食材主要供應來源是台中市西區的向上市場,因此到了下午接近市場收攤,葉凱維就會騎著三輪車向合作攤商收取今日收市後賣不完的蔬果。例如外表不討喜的醜蔬果、外皮受傷但仍新鮮可食用的葉菜類。由於市場每天會剩下來的食材不盡相同,所以每次都收到的蔬果數量或品項都不固定。有時也會有即期的年糕、麵包等除了蔬果以外的食材,這讓剩食廚房裡的菜色就像「無菜單料理」,有什麼就用什麼。
三輪車把食材載回據點後,會先在桌上進行篩選,透過「看、聞、摸」判斷哪些部分仍可安全食用,哪些需要被丟棄。葉凱維說,運送時碰撞受傷的蘋果,在一般通路賣不出去,攤商只能丟棄。但透過剩食廚房處理後,讓這些只是外觀不佳的蔬果能被妥善利用。

針對如何與攤商建立信任,廖佳倫表示,攤商之所以願意免費提供食材,是因為「看得到」。剩食廚房有實際據點,攤商想來看餐食怎麼煮、怎麼被端上桌,隨時都能來。臉書上也會每天更新今日菜色,讓大家知道食材真的有被好好使用。
在這樣的前提下,免費增援食材的意願越來越高,目前合作攤商已來到30家。除了向上市場的蔬果,剩食廚房也有固定的蛋白質來源,如臺中蛋商提供格外品的雞蛋、鐵板燒店家切下來的肉品邊角料等等。從2017年至2025年9月,已經減少浪費157,407公斤的剩食。
剩食廚房日常 自助取餐隨喜支付的信任行動

剩食廚房的一日運作,從中午就開始,供餐時間分為中午與晚上兩個時段。特別的是,供餐的據點除了剩食廚房店內,中午會由總幹事廖佳倫負責,把烹煮好的五菜一湯裝入保鮮盒,再由機車載往昇平福德祠,像便當店的形式再將飯菜平分給帶餐盒來吃飯的顧客。
中午時段,居民會默契的將30元餐費放在便當盒上,讓廖佳倫為他們添飯裝菜。支付餐費的同時,也展現出充滿特色的排隊方式。大家聚在一起吃飯、聊天,日復一日,形塑出濃厚的社區凝聚力與連結。中午時段的餐食通常會準備7至10人份,但由於每天來用餐的人數不固定,有時會有剩。為了不浪費,廖佳倫會在臉書社團上發文,看看是否有人願意整份帶走。
晚餐時段由葉凱維負責掌勺,雖然菜色依剩食而變化,但幾乎每餐都有菜有肉,營養均衡。即使是剩食食材,也能變成健康又安心的晚餐。晚餐使用自助投錢制度,無需預約或登記,只需根據自身經濟能力「隨喜投錢」。金額多寡不重要,吃得飽、吃得踏實最重要。用餐採自助夾取,大家會依序排隊取餐,為預防有人一次夾取過多、造成浪費,會請大家先酌量取用,若不夠再回來添第二次。在用餐時,大家也會互相打招呼、分享近況,餐桌上笑聲不斷,讓共餐成為社區交流的一部分。
華美社區剩食廚房的用餐特色在於沒有身分的限制,不需檢附任何證明。透過這樣的方式,讓突發失業,或因意外陷入經濟困難等,有隱性需求卻無法申請到補助的人,都能在這裡吃飽飯迎接新的一天。
突破供餐限制 長照政策到剩食廚房自主行動
說到中午在福德祠供餐的緣起,廖佳倫分享了她的觀察與經驗。在日本打工時,她注意到比起日本,臺灣的長照福利有諸多限制,例如身障、年齡以及名額限制,導致一些有隱性需求的人反而無法領取資源。廖佳倫舉例,有些人雖然生活困難,但因名下有房產而申請不到低收入補助,或者是假性單親家庭還在打官司,也因此無法取得支援。
當時政府正推動長照2.0,供餐是其中一個也是最困難的項目。尤其人力不足問題最為突出,例如清潔、洗碗等費時費力的工作。再加上食材經費有限,市面上的便當約 80至100 元不等,但僅提供約50元的成本金,沒有廠商願意承接,形成供餐困境。
不過,剩食廚房的運作模式為此提供了解決方案,不僅因使用免費的食材降低成本,且若由廖佳倫自行發起供餐,可不受政府法規對身分的限制,能自由提供給所有有需求的人。在廖佳倫向里長提出自行供餐的想法後,受到了支持與肯定,里長甚至表示在需要志工時會提供協助,缺人手時只要通知一聲。
目前店內人力主要由廖佳倫與葉凱維兩人負責,但也有一些熟客在得到剩食廚房的幫助、改善生活狀況後,會自發性的來當志工。廖佳倫分享,這些來幫忙的熟客更像是朋友,常常來吃飯,甚至會一起約去唱歌。
而資金一直是剩食廚房面臨的另一大挑戰。雖然「隨喜投錢」幫助了低收入戶,但也造成收支不平衡。不過近期越來越多受到幫助的客人找到工作,投錢金額從銅板變成鈔票,讓剩食廚房的經營壓力大幅減輕。廖佳倫分享,她能從投錢的聲音判斷金額大小,從清脆到幾乎無聲,每一次都讓她感到成就感。
受助到行動者 共食空間串起溫暖的回饋循環

中午時段常常來福德祠用餐的蕭小姐分享,她平時在外租房,比較難吃到家常菜,又想吃的營養均衡。而剩食廚房正好解決她的困擾,她可以在這裡享用到五菜一湯。她提到,其實自己並不是這個里的居民,在原來的里裡總覺得關係沒有那麼緊密,也比較沒有歸屬感。她感受到這裡的接納與友善,在生活上遇到困難時,能聽到不同的想法,大家互相交流討論。
蕭小姐提到,雖然附近的里也有銀髮供餐活動,但有里內居民優先及數量限制,使她無法參與。她說:「這邊不在意我不是他們里內的居民。」華美社區剩食廚房的供餐不設條件,無論年齡或弱勢身分,任何人都能享用。
同樣,晚餐時段在據點吃飯的孫小姐表示,她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因緣際會透過網路得知剩食廚房,已經在此享用晚餐兩個月。她表示這裡氣氛很好,大家坐下來吃飯聊天分享趣事,沒有壓力,只需投錢、拿盤子盛飯就可以開動。她覺得菜色豐富,廚藝精湛,吃得好也同時減少了食物浪費。來這裡用餐,讓她減少了生活壓力,不再餓肚子,未來也希望有機會回饋,成為志工。
在陪伴人們度過生活壓力的同時,剩食廚房也思考,除了「吃飽」以外,還能為大家再做些什麼。因此除了供餐,剩食廚房也提供物資包,透過網路募集,整合民眾吃不完的食品。內容甚至可依需求客製化,例如填寫表單提出缺乏的物資,或根據是否能開火調整發放種類,避免浪費。領取者不受身分限制,也不需出示證明,只要填表單即可領取。
透過供餐與發放物資包等方式,華美社區剩食廚房努力照顧每個人的需求,讓更多人感受到社區的溫暖與支持。期盼未來能有更多人加入,不論是前來用餐、領取物資,或是成為志工,一起把這份心意延續下去。
採訪側記
我們從大一以來接觸過許多剩食議題的報導、拍攝,對於食物議題非常有興趣,認為食物與環保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一直希望能再做相關報導。偶然間在網路上看到華美社區剩食廚房與我們想討論的理念很契合,也萌生一定要報導這裡的想法。
非常感謝華美社區剩食廚房願意接受我們的採訪,讓我們有機會將這麼棒的剩食行動報導出去。訪談過程中能感受到兩位受訪者對解決剩食的熱誠,期待這篇報導能將他們的理念傳達到各地。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