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活台南 古蹟觀光
【記者 謝薇晴/台南市報導】
台南,是台灣最早發展的城市,走在巷弄裡,處處都能看見歷史留下的痕跡。那些年代留下的建築與故事,成了這座城市最珍貴的印記。現在,台南市也把古蹟融入觀光活動中,推出「台南散步導覽」,讓遊客能用輕鬆的步調走進古城街巷,感受歷史與生活交織的魅力。
古蹟散步 路線多元
台南市觀光旅遊局自2011年推出「台南散步導覽」,原名為台南米其林三星之旅,此導覽路線是基於《米其林綠色指南》推薦的三星景點所規劃,也結合了周邊景點與美食,深受國內外旅客喜愛。隨著導覽員細膩的介紹,遊客得以在悠閒步調中體會古都的文化,也讓歷史與日常生活緊密連結,展現出台南獨有的城市韻味,其中包含「府城歷史散步之旅」、「安平獅饗曲」、「老街五四三」、「安平運河南岸路線」、「府城藝文踅街趣」等散步路線。
赤崁線導覽手冊,內容介紹此路線的古蹟由來及景點特色。【記者 謝薇晴/攝影】
其中府城歷史散步之旅又細分為「孔廟線」與「赤崁線」,沿路有專業導覽員帶領解說,孔廟線經台南孔子廟、鄭成功祖廟等歷史古蹟;赤崁線則包含祀典武廟、大天后宮與赤崁樓等歷史景點。
台南街道上標示觀光導覽路線指示牌,顯現此活動已融入當地生活。【記者 謝薇晴/攝影】
細看府城老屋 歷史藏在牆裡
走訪赤崁線,感受古城巷弄間濃厚的文化氣息,台南市古蹟每一處細節都展現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底蘊,如大天后宮便是自明朝以來保存至今的重要廟宇,見證府城悠長的歷史脈絡。
府城歷史之旅赤崁線散步導覽解說員歐財榮指出,在台南的許多古建築中,特別是清代或日治時期留下的老屋與洋樓,常可見牆面上外露的金屬構件被稱為「壁鎖」或「壁虎」。這些鐵件原本並非裝飾,而是為了加強建築結構穩定性所設。早期的建築大多以磚牆承重,為避免牆體向外傾斜或倒塌,工匠會在外牆加裝金屬構件,並與屋內的橫樑或鐵條連結,形成一種拉力系統,使整體建築更加牢固。隨著時代演變,這些原本功能性的構造也逐漸被視為老屋的特色象徵,修復或再利用時多被刻意保留,成為極具風格的歷史裝飾元素。如今,這些老屋與古蹟不僅見證時代的痕跡,也讓人思考在現代化都市發展的同時,該如何兼顧歷史保存與城市建設之間的平衡。
導覽員指出,祀典武廟牆上的S型與剪刀型壁鎖是古建築的隱藏亮點,用於穩固結構,展現工匠巧思。【記者 謝薇晴/攝影】
都市開發與古蹟保存之平衡
台南擁有全台密度最高的古蹟與歷史建築,但隨著城市開發腳步加快,古蹟保存與土地利用之間的衝突也時有所聞。面對兩方拉鋸,台南市文化資產處處長陳思瑀指出,文化資產保存工作牽涉法規、經費與所有權人意願等多重挑戰,如何兼顧歷史價值與城市發展,成為當前重要課題。處長表示,古蹟多為私有土地或建物,需透過政府與民間長期協商,才能推動保存。近年來,台南也積極建立「建材銀行」,回收傳統建築材料再利用,展現文化保存與現代施工並進的努力。當古蹟所在地涉及開發時,文資處會依《文化資產保存法》進行審議,邀請專家檢視建案對古蹟本體與周邊風貌的影響,確保文化資產與都市發展能夠並存。
以近期「風神廟」爭議為例,開發商計畫在風神廟後方興建五層樓大樓,但因風神廟並無地基,開挖恐導致古蹟損毀。經民間團體的持續關注和協調,最終地主決定將土地出售給廟方,並已撤銷建案,反映台南市對歷史保存的重視。處長強調,古蹟保存與城市發展並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成,唯有透過制度、技術與溝通整合,才能讓台南這座歷史古都在現代化進程中,仍能保留獨特的文化底蘊與歷史記憶。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