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樺加沙重創花蓮 近萬噸淤泥何去何從

2025/10/27 20:00
20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 張啟敏/花蓮縣報導】

樺加沙颱風重創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光復鄉市區遭大量淤泥<註一>淹沒。災後已清出萬噸廢棄物與汙泥<註二>,如何分類、清運與妥善處置,並降低二次污染,成為縣府重大考驗。從環境監測與永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探討花蓮在清淤上的挑戰與困境。

家園陷淤泥 居民盼復原

樺加沙颱風過境,災後的光復鄉滿目瘡痍,街道覆滿厚重淤泥,居民在泥濘中艱難清理家園,盼望生活早日回歸正軌。

從北部趕來支援的志工王先生一下火車,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塵土滿天飛揚」,接著是各地熱心民眾排隊領取物資、協助救災的景象。在清淤時,汙泥最深可達膝蓋至小腿。他形容淤泥的質地「像非牛頓流體那樣子」,使人難以移動。另一位在花蓮國立光復高級商工職業學校協助救災的志工黃先生表示,他以身高175公分的觀察,從淤泥淹沒的痕跡來看,災害當下的淤泥高度足以到他的脖子,學生因此無法上課。

王先生親眼見證災難造成的破壞,居民家中的冰箱、衣櫃全被泥水掩埋,連木雕作品也泡水報廢。在與居民互動中,他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謝謝」,而大家共同的心願,就是希望這樣的災難不要再發生。

然而,這些遍布在街頭巷弄的黑色淤泥,除了帶來清理上的困難,也引發民眾對其成分與安全性的疑慮。

照片

國家太空中心與遙測研究中心釋出的最新資料顯示,颱風前光復鄉農田與聚落相互交錯。【記者 張啟敏/翻攝自GeoLab空間資訊實驗室Facebook】 

照片

洪水來襲後水勢蔓延快速,不僅淹沒大範圍農地,村落房舍也被浸泡。【記者 張啟敏/翻攝自GeoLab空間資訊實驗室Facebook】

淤泥重金屬 環境部:無立即危害

淤泥的化學性質與潛在危害受到外界關注。為此,環境部發布新聞稿說明,馬太鞍溪上游地層主要屬於片岩母質坋質壤土的沖積土,其重金屬濃度普遍介於自然背景值範圍。經初步分析,本次事件所產生的淤泥性質與水庫清淤物類似。更重要的是,2022年及2023年於馬太鞍橋採樣點檢測底泥砷、鉻、銅、鎳、鉛、鋅等濃度,檢測結果顯示重金屬濃度均低於水體底泥品質風險評估值,證實對環境及農業使用並無立即性危害。

不過,台灣水資源與農業研究院所長徐顥提醒,若淤泥長期暴露或未經處理回填,雨水可能溶出重金屬,經由滲透影響地下水,甚至進入食物鏈。後續仍應監測與控管,以防長期污染。

照片

志工在光復鄉協助清理被黑泥淹沒的學校,可看出淤泥清理難度高。【圖片來源 民眾黃先生/提供】

災後清運依循《災防法》

在面對巨量的淤泥與垃圾,花蓮縣政府依《災害防救法》,將清出的污泥與廢棄物陸續集中在遠離市區人口密集處,如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停車場等處暫置,以維持交通順暢。縣府也建議民眾將大型傢俱、垃圾及泥沙分開堆放於路邊,向村長登記後由環保局安排車輛清運,後續再由國軍進場消毒環境,確保災後清理流程的有效執行。

照片

花蓮依《災害防救法》進行災後清理,垃圾與淤泥分離、暫置、清運並消毒。【記者 張啟敏/製圖】

專家:從源頭解決堰塞湖 淤泥再利用成關鍵

針對此次堰塞湖潰壩事件,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退休教授張文亮在社群軟體上發表其看法,提出防範溪流氾濫的首要原則是「從源頭開始」。他建議,應穩定上游潰壩壩體、設洩洪道保持水流動,並利用本土植物固坡,減少未來堰塞湖再次潰堤的風險。

對於清出的巨量淤泥,其最終處置和再利用成為永續發展的關鍵。資深地理老師指出,淤泥具再利用價值,可作為建築材料或農業改良用途,但須控制用量避免黏性過高。她也建議,因黏土特性,可運用於陶藝等藝術創作。至於重置地點,花蓮位於地震帶,陸地堆放不易,海岸地區較具可能;若考量運輸與利用,可將部分淤泥運往西部,供建築需求使用。

徐顥所長也補充說明,除了這些物理上的重複使用,淤泥或汙泥本身含有微生物,可以找尋相關的專利與研究,嘗試從中提取化學物質,用來製成生物可分解塑膠,或作為其他生物性的升級利用。

張文亮教授則從「黏土化學」<註三>角度指出,淤泥具備防災與環保應用潛力,可利用其負電性<註四>作為污染防漏層<註五>、都市建築的防震層(利用微小孔隙減少地震波動傳遞),或生態池的沉澱劑。他也表示光復鄉地勢低、地下水位高,適合發展濕地與水花園,可在淤泥上種植荷花或水稻,形成兼具生態與經濟效益的再利用模式。唯有讓淤泥產生經濟價值,才能真正解決堆置問題。

面對複合型災害的應變

針對這類複雜的大規模災情,各級政府機關正在同步且持續地研擬最佳處理方案。中央機關尤其需要保持「滾動式調整」的彈性策略,即時根據現場狀況和人力物資調配來進行優化。


而此次花蓮大規模清淤的經驗,也將成為未來台灣建立更完善的防災與復原重建跨領域標準作業程序的重要基石。

<註一>淤泥:指水流夾帶的泥沙顆粒,因流速減緩而沉積堆積在河床、水庫、湖底或平地上的細顆粒物質。主要成分是細小的礦物顆粒(如粉土、黏土)。
<註二>汙泥:指混有污染物、有機物、廢棄物或其他雜質的泥狀物。它可以是污水處理廠的副產品(處理後的殘渣),也可以是災害現場混雜了垃圾、生活廢棄物、油污等髒污的泥巴。
<註三>黏土化學:研究黏土礦物、顆粒表面性質及與水、離子相互作用的科學。
<註四>負電性:容易吸引正電荷(+)的特性,因為黏土表面是負電的,所以它會吸引帶正電的離子(像是鈣離子Ca²⁺、鉀離子K⁺、鈉離子Na⁺)黏在周圍。
<註五>污染防漏層:用來防止污染物滲漏到地下的保護層。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