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成主流 中文系教師:實體書給人情緒與記憶更加深刻
華岡融媒體記者/柯芸安報導
隨著數位技術日新月異,文學作品也逐漸走向電子化。從網路連載、電子書到AI創作與聲音書的崛起,讀者與創作者的閱讀與寫作習慣正在悄然改變。然而,這是否意味著實體書終將走入歷史?對比螢幕閱讀與紙本閱讀的體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教師蔡明儒指出,實體書和電子書是一種「氛圍感」的差異。實體書給人的情緒與記憶更加深刻,也因此許多書店開始轉型為結合咖啡廳的空間,讓閱讀變成一種生活風格。
照片
▲電子書方便攜帶且節省收納空間,逐漸成為閱讀方式的主流。攝|梁瑋玲
蔡明儒表示,「文學電子化」是一種無可避免的趨勢。在數位平台上發表作品,降低了傳統出版的門檻,讓創作者不需仰賴出版社,也可隨時更新內容。這不僅提高了創作效率,也賦予了更多人發聲的機會。
然而,實體書依然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出版實體書不只是載體,更是一種象徵著創作里程碑的成就感。蔡明儒表示,每個創作者都會想出一本屬於自己的書。不過,讀者選書的行為上出現了明顯改變,電子書的便利性在都會區特別受歡迎,像是台北這樣租屋人口密集的城市,空間有限讓人難以收藏大量實體書籍,電子書自然成為選擇。反而是電子書因是購買檔案很容易被遺忘。
照片
▲圖書館提供實體書借閱空間,與電子書一同成為多元選擇閱讀。攝|梁瑋玲
面對AI、互動式小說與聲音書等新興文學形式浪潮,蔡明儒說,雖然現代的創作形式更加多元開放,但內容卻日益趨同,比起以前的內容,明明形式多變,劇情卻越來越重複。那麼,電子化究竟是削弱了文學的深度,還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兩者其實可以並存。電子化確實為文學打開更多入口,但實體書仍是文學無法割捨的一部分,不僅是閱讀載體,更是創作者心中的一種象徵。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