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腳踩泥學插秧 和禾聚落傳承水梯田農藝
【記者李伯翰、黎彥頎/新北市貢寮區報導】赤腳踩入泥濘,雙手持苗,身體微彎,一株株秧苗被整齊地插入水田。這不是觀光活動,而是一場貢寮農民與年輕世代共同舉辦的「插秧大賽」。在台灣東北角的山村,和禾聚落匯集了一群具備教育、生態與社區實踐背景的青年,透過「地方創生青年培地站」計畫活化廢校,推廣農藝文化與環境教育。他們與貢寮國中、小長期合作,帶學生走出教室,前往溪流、潮間帶、森林與梯田進行生態觀察與農事體驗,記錄地方物種、訪談耆老技藝,並透過繪畫與書寫保留文化記憶。同時,他們也致力於水梯田生態維護與傳統耕作法的傳承,讓土地成為最真實的教室,讓農民的經驗成為最具價值的知識。
和禾聚落主理人簡珮瑜,畢業於生命科學研究所,曾於保育團體與社會企業中推動環境保育專案,累積了豐富的教育與組織經驗。然而,經過這麼多的工作經歷,也才讓簡珮瑜發現,他真正想待的地方,不在城市裡的辦公室,而是在成長過程中熟悉的溪流與梯田。簡珮瑜的父親來自貢寮,小時候的假日她常回到這片土地玩耍,對自然環境有著天然的親近感。返鄉後,她開始思考如何運用專業所學,將貢寮豐富的自然資源與農業文化,轉化為可被理解、被參與的學習場域。
2020年起,她串連來自環境、教育、農業、設計等領域的年輕人,發展「和禾聚落」。聚落位於新北市貢寮區,前身為貢寮國小吉林校區,影響範圍從水梯田、雙溪河、田寮洋平原延伸至龍門沙灘,形成涵蓋山、川、里、海的生態系統。團隊成員在貢寮國小內建置辦公與活動空間,並整合2007年創立的人禾基金會過往在地的生態研究與環境教育經驗,將其轉化為能實際被學生與居民應用的在地教材,,成為推動地方實踐的主力團隊。
政府支持提供回鄉契機 青年們傳承維護生態
人禾基金會從2007年就已存在,在關心貢寮地方農耕生態保育事務上至今已經累積18年的經驗。最初,他們僅是陪伴當地農民進行友善耕作,而在經歷主理人從人禾基金會創辦人李佩蓉轉變成簡珮瑜的變動,以及承租下2009年廢校的貢寮國小吉林分校後,便轉型致力於環境教育、里山地景維護、生態保全型產業的推動,並與在地農企業「狸和禾小穀倉」及「和禾生產班」攜手合作,整合成如今的「和禾聚落」,守護水梯田地景的延續。
團隊中有成員專精生物、教育、設計等領域,靠著專業與熱情,將貢寮的自然與文化轉化為所有民眾都可學習、可體驗的特別活動。例如:里山生活駐村計畫,邀請民眾一起到山上生活,體驗一個月的農事、加工,體驗山村的日常,並鼓勵民眾在駐村期間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作品。簡珮瑜表示,目前願意待在和禾聚落的年輕人不斷與當地耆老學習維護在地生態的技巧。貢寮地區的土壤質地較為乾燥,近似沙質,與一般泥土地有所不同。若田地無法有效蓄水,田埂便容易崩塌。乾燥土壤容易產生裂縫,加上貢寮地區常遭遇強降雨,雨水不易滲透並長時間滯留,反覆的極端天氣更進一步擴大裂縫,最終導致田埂坍塌。談到水梯田的水源,簡珮瑜指出,水梯田的水並非僅來自單一來源,而可能來自湧泉、溪潤等多處,形成特殊的灌溉方式。為了因應當地的自然條件,祖先在長期耕作中發展出「全年蓄水」的折衷做法,並代代相傳。雖然這種方式意味著一年僅能收成一次、降低水稻產量,但卻能維持田壁穩定,減少災損與維護成本。
此外,這樣的水梯田生態系統也孕育了許多一般農地不會出現的珍稀動植物,根據農民合作進行的生態調查與孩童們參與課程中的觀察筆記中,目前已有981種生物在這片梯田生存,從蛙類、蜻蜓、甲蟲到水生植物,是台灣難得保有完整生態鏈的農耕系統。這些獨特的生態正是基金會選擇投入當地發展的原因之一。他們看到了貢寮梯田農業的優點以及特色,希望能夠陪伴農民,推動更多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使這片土地的獨特生態與文化能夠持續傳承下去。
另一個傳承的技巧是水牛耕田,這項傳統農法在當地流傳了數百年,至今仍然存在,但如今僅剩下三四位農民仍具備這項技術。例如:簡珮瑜提到的農民林國秋,原本每年春耕時都會利用水牛進行最後一道工序——整平田地,這是為了將去年採收後的稻梗及稻穗再重新整回土壤裡,成為新秧苗的養分,藉此確保秧苗能夠順利插植。與機械化農耕不同的地方是,水牛耕田這項技巧能將土地整的更平、更蓬鬆,保留土壤裡的養分,也進而保護了更多完整的生態鏈。然而今年由於腳傷,僅有一人的他無法進行這項需要大量人工處理的工作,這也顯示了傳統技藝若再不及時交棒給青年們,將會面臨更大的挑戰,且每年的情況都可能有所變化。
↑三月下旬,插秧大賽以及當地農民進行人工插秧後的梯田樣貌。照片提供/簡珮瑜
↑七月下旬,稻田準備收成的盛況。照片提供/簡珮瑜
↑七月底至八月間,農戶忙於農事收割。照片提供/簡珮瑜
↑八月底至九月,收割後的稻穗可以再回歸土地,成為來年新一批水稻的肥料,完成循環。照片提供/簡珮瑜
插秧大賽的誕生及意義
為了傳承水梯田的耕作技藝,和禾聚落的成員們想出了一項特別的活動——插秧大賽。這項比賽自 2021 年開始舉辦,至今已進入第四屆,從一開始的混合參賽,到如今分為職人組與一般民眾參與的團體接力組。插秧大賽的規則是由三個人輪流接力,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標準插秧工作,並由專業評審評定動作,若動作不標準或是失誤就可能被加秒。儘管比賽曾因疫情而中斷一年,但絲毫不影響每年越來越多的民眾加入比賽,就像今年的插秧大賽即使下著大雨,但當天仍有將近百人參賽。
比賽的過程,有些農民赤腳上陣,一出手便展現數十年經驗的老練節奏;也有初次下田的都市年輕人,在泥水裡跌跌撞撞、笑聲不斷,體會插秧的不易與樂趣。不論對插秧的技術熟練與否,每個人都盡全力的參與比賽。這樣的熱情,正是簡珮瑜與和禾聚落希望給貢寮帶來的生命力。
雖然氣氛熱絡,但對主辦團隊來說,籌辦這場活動年年都是硬仗。從人力動員、場地整備,到保險、宣傳、租借設備,每一個環節都仰賴志工與社區夥伴的支持。簡珮瑜坦言:「每年都要掙扎到底要不要辦,因為真的太累了。」經費往往在最後一刻才到位,讓整個團隊總是在極限下排程、協調與執行。儘管如此,他們仍選擇咬牙堅持,看到農民因為比賽被看見、獲得掌聲,那些被長期忽視的農藝勞動首次站上舞台,便覺得一切值得。比賽不僅是技巧的較勁,更像是地方生活的一場嘉年華,串起各方人群、勾起世代記憶,讓土地上的日常被重新看見、被重新尊重。
簡珮瑜也說,比賽的目的不僅是展現農業文化,更希望能夠串聯在地與外來的民眾,透過一種特別的方式來推動地方發展。插秧技術並不容易學習,而這場比賽也為農民提供了一個機會,讓優秀的插秧職人站上舞台,讓大眾能夠親眼見證這門傳統技藝的精湛之處。讓這一切成為可能的關鍵之一,是2020年起,簡珮瑜與團隊加入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的「地方創生青年培地站計畫」,這項計畫的宗旨是「支持有志於返鄉或移居鄉村的青年,在地扎根、推動創生」。這筆資源不僅協助了基礎建設,更給了青年一個實驗與紮根的理由。簡珮瑜說:「它不只是補助款,而是一種告訴我們『你可以留下來』的支持。」對和禾聚落來說,插秧大賽不只是節慶,更是地方創生理念最具體的落實場域。
帶學生走出教室 進入生態現場
在簡珮瑜的設計下,貢寮國小、國中學生每週都會有固定時間走出課室,前往戶外場域進行環境觀察與自然體驗。這些課程不只侷限於單一場地,而是配合不同季節與主題,靈活選擇溪流、潮間帶、水梯田與森林等不同地點。例如:在溪流課程中,學生會學習如何辨識在地溪魚與昆蟲,觀察水質變化對生物的影響。孩子們會穿上膠鞋、拿著觀察箱,蹲在溪水中尋找躲藏在石縫間的溪蝦與蜻蜓幼蟲,透過觀察與記錄了解生態系統的脈動。
在潮間帶課程中,則會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尊重自然、適度干擾。他們會討論「觀察和保護之間的平衡」,練習在不干擾生物的前提下進行紀錄與分類,從中理解人與環境的關係。而在水梯田的場域中,則進行更多與農業與文化相關的學習。例如:學生會親自體驗插秧、整地、除草等農事流程,也會透過訪談當地農民與耆老,了解傳統水牛耕作的技術與意涵。人禾基金會更鼓勵學生透過文字與繪畫,記錄這些技藝與故事,讓傳統文化不只是過去的回憶,而是可以被看見、被書寫的活知識。
簡珮瑜分享,這些課程並非單向知識輸出,而是師生與社區共同參與的學習歷程。也因為課程緊扣地方,許多學生在體驗後會與長輩有更多交流,例如:回家問阿公以前怎麼插秧,或分享自己在潮間帶看到的生物,讓家庭也成為學習的一部分。因此,和禾聚落在舉辦活動與教育的同時,也試圖建立「共學」機制。讓老一輩的農民不只是被訪問的對象,而是成為教學夥伴。學生、教師、志工與農民共同參與農事,也會在課後一起討論記錄,試圖將這些經驗轉化為可保存的文化資料。
真實的生態學家領路 和禾聚落盼技藝、生態與經濟並存
談及在人禾基金會的經營與復育地方發展的過程中,最令簡珮瑜印象深刻的是,與以往的工作不同,在貢寮,這些專案不只是遠距離、網路上的的推廣,而是需要真正走入社區,與當地農民建立緊密的關係。這些農民看似樸實,實則臥虎藏龍,他們對於自然環境與生態系統的了解深厚,往往具備珍貴的在地知識,而這些是僅靠著書本上學習不到的特殊體驗。
對簡珮瑜而言,這些農民展現出來的生態觀察能力令人十分欽佩,他稱這些人是「真實的生態學家」,因為他們的知識來自長年累積的實作經驗,而非僅僅是學術理論,憑藉幾十年與土地互動的經驗,這些農民們建立了一套身體記憶與氣候生態觀察。例如:當東北季風加強、氣溫下降時,田邊便會出現「褐斑蛙」聚集鳴叫,預告著即將到來的雨季;又如每年三月初,一旦夜晚氣溫回升至20度以上,溪流便會出現「台灣鏟頷魚」洄游產卵的現象,農民稱之為「魚來報春」。而到了四月,水稻剛插下、田水初滿時,會出現大量的「腹泥蟲」,農民則會趁清晨露水未乾時進行手工除草與除蟲,避免稻葉被蛀成白斑。
農民們能憑氣味、濕度與鳥叫聲,判斷氣候變化與作物狀況。這些以五感積累的知識,組成一套與土地共生的生態預警系統,也是課本與氣象站難以複製的「身體地圖」。這些知識若無系統記錄與傳承,將隨著農民年紀增高而漸漸逝去。這樣的互動也讓簡珮瑜覺得在貢寮的工作變得更加有意義,也深化了他對生態系統的理解與敬畏。
展望未來,簡珮瑜說除了希望有越來越多人參加比賽、加入團隊之外,也能夠改善需要政府補助才能辦活動的困境,建立屬於社區的經濟循環模式,讓傳統技藝能夠利用這些賺錢的機會,吸引更多的人傳承技藝與回歸家鄉。
採訪側記:
在插秧大賽及採訪當天親身踏入貢寮水梯田的我們,雖然弄的一身泥巴,但也感受到了簡珮瑜說的「真實的生態學家」究竟是什麼,光是插秧的技術便是我們在教科書上完全沒看過的。這邊的農民即便有將近一半年過六十,仍有條不紊的進行著所有的農作,並且充滿生命力,那份對土地的熱愛及想保留傳統技藝的熱忱,感染了在場的所有人,也讓我們理解了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參加或觀賞插秧大賽。希望這些技術不會被時代埋沒,能夠不斷地傳承並與新技術合作。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