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李瑋開設貓咖 短影音吸400萬點閱助領養

2025/11/05 21:00
18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陳心諒/台北市大同區報導】李瑋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打開飼養箱,試圖用食物或逗貓棒與裡面那隻害怕人類的貓咪互動,而這一切過程都被他身後的攝影機拍下,原本只是一名寵物資訊YouTuber的他衝動之下承接流浪貓咪咖啡廳,想要將自身收入回饋給流浪貓咪,給予浪貓舒適環境與親近人的機會,同時將牠們從訓練、店內與人互動到最後被領養出去的故事拍成短影音放在IG與臉書等社群平台上,讓浪貓公益更廣為人知。而現在IG將近4.2萬粉絲,平台播放量最多的影片已經有492萬次觀看。

↑  用餐客人用店內提供的逗貓棒與貓咪互動。攝影/陳心諒

李瑋自大學畢業之後投入到寵物業,並且開設Youtube頻道「瘋寵玩家」拍攝一些介紹寵物飼料、寵物行為與情緒分析、貓狗冷知識以及寵物展等影片,學習並分享相關知識,同時懷抱著開設一間寵物店的夢想,期待將影片收益回饋給寵物。
 

衝動成立貓咪咖啡廳給其暫時居所

↑「転運棧-貓中途咖啡廳」領養貓咪流程圖 攝影/陳心諒
 

「我是一位透過寵物在賺錢的人,我也希望將這筆錢回饋到寵物身上。」這想法一直存在於李瑋心中遲遲沒有發生,直到某次在臉書頂讓社團中看到流浪貓咪咖啡廳店面頂讓的消息,只有思考兩天租下高達五層樓的透天厝,加上前期投入的貓咪醫療與人事成本,開業不到兩年,李瑋實際已經投入超過 500 萬元。延續浪貓中繼的工作。

李瑋說明他們只有跟一位在台北與板橋都有據點的愛爸(收養流浪貓的男性)合作,他專注於收容與救援流浪貓咪,轉運站這邊則提供場地,讓他能把部分中途貓帶到店內讓他們進行照顧,讓整體流程會比較單純。

李瑋也利用四個樓層,一樓是零售區,二三樓都是用餐區域,為了不要讓太多貓咪集中在同一區域,四樓是隔離區域,要進行醫療檢查或是需要受親近人訓練的貓咪會先安置在那,而五樓是倉庫區。

而從愛爸那收養的貓咪若健檢沒問體且親近人,就會直接到用餐區與客人互動,若還是畏懼人,李瑋就會花費時間親人訓練,從願意被撫摸,延伸到願意被抱,開始主動親近人;接著就會讓他們適應餐廳環境聲音,並且觀察與客人跟其他貓咪互動時的表現,若可以正常進食、不會躲藏、不會再害怕且不會對人類抱有敵意才會到用餐區見到客人,客人在與貓咪多次互動,最後確定自己想要領養後,才去領取表單填寫,會調查說家人是否願意領養、有沒有對貓咪過敏與是否有經濟能力等基本審核問題,讓領養出去的浪貓有好的未來。

用短影音紀錄貓咪們的故事

李瑋起初會想要拍攝短影音單純只是查覺到自己既然有製作長影音的經驗,那為何不跟上時代的潮流製作短影音紀錄貓咪來到咖啡店後的故事,同時李瑋發現,許多人對於貓中途只關注在最後「被領養」的結果,但中間的努力才是更重要的,決定把完整流程紀錄下來,變成系列短影音。

從去年十月開始執行,拍攝貓咪親人訓練紀錄、店貓與客人可愛互動,還有在營運考量上的掙扎,讓粉絲了解貓中途公益不是浪漫而是現實挑戰,在紀錄時也會遇到困難,剛領養進來的貓咪因為情緒易緊張,一看到鏡頭會躲起來,李瑋必須要將,鏡頭移到遠距離,或是進行蹲點拍攝,若貓咪心理狀況不穩定,就需要拉長拍攝時間,或是調整拍攝腳本。這些不同主題的短影音後來也收穫成效,社群媒體粉絲數量從五千變成4.2萬多。

那些在轉運棧發生的故事

↑ 曾經害怕人類且具有攻擊性的流浪貓阿里 經過幾個月親人訓練後已經可以在店內與客人互動。攝影/陳心諒

而短影音也讓許多客人理解中途貓咪需要獲得支持,同時許多人因為影片中貓咪的故事前來,甚至也有外國人,來自香港的客人區偉恆說因為關注到這IG帳號上的短影音,而在來台灣探望朋友後要回香港前的最後一天,特地來到來到這間店和貓咪互動。而李瑋在記錄眾多貓咪故事中,認為最近最印象深刻的是一隻名為「阿里」的貓咪,他說明阿里過去在新北的露營區流浪時受傷,只有三個月大的牠就經歷多次手術,所以變成用凶狠武裝自己,見到人就會開始用嘴巴咬,雖然李瑋並沒有信心將牠完全訓練到可以親近人的地步,但李瑋並沒有放棄阿里。開始互動時,李瑋總是會被阿里用貓爪攻擊,試圖拿食物餵時牠也只會躲在角落,也會把放食物的碗打掉。而李瑋也在詢問專家後持續調整親訓的內容,例如在固定的時段進行,讓阿里可以習慣,或是餵食時不會用站立而是用蹲的靠近,讓阿里不會感到有壓力。而在一次次親人訓練後,漸漸地他察覺阿里的眼神越來越柔和,也不會再出現咬人或是哈氣等防衛動作,最後見到人已經不會再有緊張的情緒,也順利在三個月之後將牠從四樓的隔離區域到達二樓用餐區與客人互動,他感到很開心也很有成就感,前來用餐與阿里互動的客人中也有是因為短影音的紀錄,專程遠道而來與阿里互動,對於這隻」貓性格上的轉變充滿驚喜。

  • ↑進行十四天身體健康檢查。例如:結紮等手術。圖片提供/李瑋

  • ↑每隻貓咪親人訓練的時間長短都不同,但目的都是要幫助貓咪習慣和人相處。圖片提供/李瑋

  • ↑親人訓練完之後的貓咪會下到用餐區域與客人互動。攝影/陳心諒

  • ↑若客人接觸完貓咪後想要領養,要先填寫領養調查表單,確認經濟狀況以及自身是否對貓咪過敏等。圖片提供/李瑋

  • ↑填寫完領養表單後確認好日期,貓咪就會離開轉運棧前往新的家庭。圖片提供/李瑋

  •  


另外一則是發生在叫「小屁孩」的貓咪,牠原本住在嘉義工廠,跟牠一同生活的貓咪被機具意外壓死,李瑋接到消息後為了安全將牠接來轉運棧親訓與照顧。小屁孩安置後的某一天,一組夫妻跟牠互動地相當愉快,甚至在離開時說出想要將牠帶回家的話語,李瑋聽到後開玩笑說現在就可以直接填好表單帶走,沒有想到對方突然眼眶泛淚說:「我們還沒有準備好。」原來前陣子陪伴他們18年的摺耳貓,因為患有嚴重的腎臟疾病,雖然這對夫妻盡心盡力照顧,最後卻仍然痛心地將牠安樂死,他們雖然喜歡小屁孩,卻認為自己的情緒還沒整理好到可以立刻領養。李瑋回憶當時聽到時雖然表示一切隨緣,等待你們做好準備再來,但內心認為小屁孩值得這麼好而且謹慎的領養人收養。沒有想到兩天後同一組客人上門表示實在忘記不了小屁孩,決定鼓起勇氣填寫表單領養。李瑋感到開心的同時也將這段故事記錄下來,並且表示有時候貓咪與領養人之間的相遇不是剛剛好,而是剛剛好「準備好」。

給予理念新作法 幫助流浪貓公益

李瑋說自己是一位不會安於現狀的人,即使轉運棧的經營逐漸穩定,他也開始思考未來的方向,笑著表示自己又貸款兩百五十萬來執行五年內的計畫。除了品牌發展外,他也針對貓咪咖啡廳營運說出規劃,他認為同類型的店家可能因為老闆體力不支或是營收不理想而倒閉,但李瑋覺得這是很可惜的,認為有心為公益付出的人卻沒有辦法持續,因此他認為利用短影音記錄貓咪故事是一個很好的做法,畢竟自己已經用此證明是可行的,他期待讓其他有同樣理念的人也使用這種方式來幫助動物公益,這並非只是影音行銷,更重要的是用這新方法幫助流浪貓故事得以廣傳的新方式,就如同「轉運棧-貓咪咖啡廳」的核心理念:「我們不是先賺錢才做公益。而是我們在第一天就已經把幫助動物當成我們創業的理由。」
 

採訪側記

採訪時能夠感受到李瑋對於浪貓公益的熱愛,雖然過程很艱辛但他在說明辛苦的時候臉上不是充滿疲憊,而是一股熱情的笑容。在說明阿里故事的時候也能感受到李瑋的辛苦與最後成功訓練時的喜悅。此次採訪除了是在經驗上的提升之外,也是對於浪貓公益付出的人有更多的敬畏與佩服。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