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說書人:走進社區說在地故事 為文化尋根
【記者李伯翰、黎彥頎/臺北市北投區報導】「我發現,很多北投的小孩,長到十幾歲都沒有去過溫泉博物館,甚至連北投公園都沒進去過。」林智海語氣中帶著一點無奈。身為土生土長的北投人,他清楚這裡曾經擁有多麼豐富且獨特的文化樣貌。但近年來,隨著觀光產業主導地方發展的步調加快,他眼中的北投逐漸變得「被消費」而非「被生活」。文化變成外來客的觀景台,卻不是在地人自己的回憶與牽掛。
為了重新建立地方的情感連結,2016年林智海創立了社區文化行動團隊「北投說書人」。他們不是一般的觀光導覽人員,而是穿梭在市場、溫泉旅館、舊鐵道與老屋之間的故事引路人。北投說書人的活動形式緊扣在地文化,從專業導覽、市集策劃,到結合地方歷史與娛樂的角色扮演體驗,形式多元且貼近日常。他們曾與在地劇團合作,在溫泉環繞的場域舉辦成年禮,讓年輕人在北投這片承載記憶的土地上立下成長的承諾;也設計結合日式旅館與泡湯文化的主題聯誼活動,讓參與者在體驗地方風土的同時建立情感連結。

林智海是土生土長的北投在地人,畢業於台灣大學森林環境與資源學系,過去研究主題偏向自然生態與原住民社群生活的地區。他坦言,當時從沒想過這樣的背景,日後會與都市中的社區營造產生連結。「但你會發現,很多台灣的森林區其實就跟部落有重疊,那些地方其實一直在實踐人與自然共處的模式。」這樣的理解,為他之後對「人與土地」關係的思索,埋下了種子。
準備從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所碩士班畢業時,林智海開始回顧自己童年在北投的經歷,才恍然發現,原來早期參與過爭取保存在地文化的「溫泉博物館搶救運動」,以及積極爭取政府經費的「新北投車站保存行動」,正是最真實的社區營造實踐。林智海說:「那時候還小,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是到研究所接觸社區營造的理論後,才回過頭來理解自己曾經參與過什麼。」
讓他決定正式投入社區的轉捩點,則是一則熟悉又陌生的新聞:北投纜車案死灰復燃。那年,政府原本計畫重新推動爭議多年的觀光纜車建設,但最後仍因招標不順以及環評問題,決議停止興建。這讓林智海意識到,地方的命運不能只靠政府規劃,也不能總是仰賴年長的一輩。他開始思考,年輕人是否也有責任為自己生活的地方發聲與行動。
林智海想到幫助家鄉的方式,是利用他的導覽專長。他從高中起就做導覽,歷經免費志工時代,也見證了台北市在八年前開始推行的「專業收費導覽制度」。讓他決定,在北投打造一支屬於在地人的導覽團隊,強調「專業說故事」的文化介入方式。從那刻起,他不再只是觀察者。他選擇留在北投,用自己的專業與記憶,嘗試讓地方文化成為大家都能說出口的事。「北投說書人」就此誕生。
從志工導覽到專業說書:地方文化的自主翻身
「說書」一詞聽來帶著幾分浪漫色彩,但林智海給出的定義卻相當現實:「我們不是空談神話,我們講的是可以被追溯、有根據的故事。」他強調,說書絕非編造或渲染,而是基於史實與資料的扎實敘述。說書人早期多出身導覽志工體系,但林智海認為,若要讓導覽成為一項受人尊敬的專業,必須導入收費制度並朝專業化經營。但推行收費導覽並不容易,觀光客願意為聽故事付費,在地居民卻常不願掏錢了解自己的社區。林智海舉例:「有些北投人一輩子沒去過北投市場,對溫泉博物館也完全陌生。」這讓他體認到,最需要導覽的人,其實是那些與土地產生疏離的在地居民。
然而,單靠講故事難以吸引大量民眾,因此林智海認為,應該運用更有趣、更具吸引力的方式或活動,來重新包裝歷史,讓更多人願意理解。於是,林智海開始嘗試在臉書、部落格等社群平台撰寫北投的故事。林智海更進一步將地方文化與聯誼活動結合,創造「文化版相親場景」。這個想法最初來自北投區公所的請託,希望藉由地方文化活動協助對抗少子化。林智海便以「北投泡湯初體驗」、「日治旅館一日約會」等方式重新設計導覽,內容包含導覽相關問題的快問快答、男女混合分組讓參與民眾進行北投石、女巫文化的場景闖關,以及結尾最重要的「紙條傳情」活動。活動的核心設計原則,是階段式情感建構,配合「認識彼此-建立連結-共同行動-感性結尾」的結構,並嵌入北投地景與在地文化特色,讓參與者在體驗地方的同時也促成情感連結。四年間,已有三、四對參與者步入婚姻甚至育有子女。
↑北投說書人設計的RPG戶外闖關遊戲,讓民眾在北投深度體驗。照片提供/北投說書人
↑北投說書人介紹戶外闖關遊戲的內容。照片提供/北投說書人
↑「湧泉的秘密傳說」活動設計理念。使用canva製圖/李伯翰
從那卡西出發 找回北投的聲音與故事
在眾多導覽內容中,「那卡西Nakashi」是說書人特別重視的一個元素。這個詞源自日文的「流し(Nagashi)」,意指「流動式音樂走唱」。它是戰後北投旅館文化的產物,一群樂手穿梭於不同包廂演奏,提供客人即興伴奏與演唱娛樂,是當年北投夜生活的主軸。「江蕙、陳明章,都是從這裡開始的。」林智海解釋,這種模式培育出無數台語歌手與樂師,如今卻因KTV與數位娛樂的崛起而漸漸消失。林智海透過「再會溫柔鄉」活動讓遊客實際體驗走唱文化,甚至教大家一邊巡迴北投公園到北投溪,一邊唱當年的流行歌,例如:陳明章老師的「追追追」。
在地文化資源不僅止於音樂。北投說書人也長期透過田野調查與文獻閱讀,記錄在地工藝與人物故事。像北投過去曾有畫廟宇磁磚的老藝師,是全台少見的手工磁磚畫師傅。林智海帶領說書人團隊,不僅訪問這些師傅,還設計動手做的闖關活動,結合導覽內容訂出繪畫在磁磚上的主題,並在結束後讓參與民眾帶走,讓年輕人實際體驗這些已逐漸凋零的技藝。
他們還曾協助綠光劇團在北投辦成年禮,讓參與者在溫泉環繞的環境下立下人生的承諾;更曾協助一位尋人者,透過社群平台與地方耆老的網絡,成功找回60年前失聯的北投同學。那場跨越時空的重逢,讓他們理解說書的力量不只是教育,而是人際連結的修復工程。這些真實的故事,讓文化不再只是博物館裡的靜態展示,而是人與人之間實際互動與經驗的延伸。
設計後的文化實踐 說故事 也要養活自己
文化工作常被浪漫化,但現實中的營運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林智海坦言,說書人雖然定位為社區文化行動團隊,但日常開銷、夥伴薪資、活動資源都需要現實支撐。「我們的主要收入其實還是活動收費,像企業邀約的團隊建立課程,或者學校的文化教育體驗。」企業活動多為半天或一日的團隊建立課程,常結合北投場域與文化背景設計內容。例如員工上午參與在地導覽、午後於旅館內體驗日式茶席、文化劇場等,以地方為教材,引導員工反思企業經營與人際合作。林智海形容這像是「用北投的文化讓他們看見自己的問題」,這種設計對企業來說是一種創新,對說書人而言則是資源導入的管道。
相較之下,學校課程雖然利潤微薄,卻是他們最在意的場所。「很多國小學生根本沒去過北投公園,我們希望從小讓他們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有多特別。」為了降低費用門檻,他們常以「小時計酬」的講師費標準提供課程,只為讓更多學生能夠接觸地方文化。活動內容也不斷推陳出新。除了經典導覽路線,北投說書人也為不同對象量身打造體驗設計。譬如針對家庭的「親子說書人營隊」,以遊戲與故事拼圖方式進行城市探索;或是與地方商圈合作的「巷弄尋寶導覽」,讓參與者透過解謎走訪市場、老屋與溫泉旅館。
說書人的團隊結構並不大,成員多為兼職青年,這也造成營運上的不穩定。林智海表示:「我們還是有營運壓力,也希望有更多穩定的資源進來。」這些年他們也嘗試推出產品,像是結合在地故事的文創手冊、特色導覽卡、故事包裝商品等。例如:北投說書人團隊與立法委員吳思瑤合作出版的地方創生專書「在地 Real Local:北投.天母」。但對一個文化團隊來說,要在競爭激烈的城市裡找到穩定經營模式,仍是持續的挑戰。
傳承、接力與未竟之路:讓北投不只是觀光景點
林智海表示,他的長遠目標是讓更多說書人投入,主動設計活動、傳遞歷史,「那才代表這件事真的傳承下去了。」對於北投說書人的未來,他已有清晰的規劃。林智海不希望這些活動只是少數人的熱忱與個別行動,而是期待它成為一種深植於地方文化中的日常生活方式。
但說得簡單,做得困難。在都市型社區推動地方共創,本身就比偏鄉更具挑戰。「這裡資源太容易取得,大家有很多選擇,不像偏鄉必須依賴在地組織。」林智海分享,他們曾推動一個名為「北投製造」的市集計畫,希望聚集在地創作者與文化內容生產者,建立屬於北投的文化品牌,但由於地租、參與意願與疫情等因素,最終無疾而終。
面對這些挑戰,說書人團隊調整策略,回到傳遞歷史的核心,發展「人與土地重新連結」的深度導覽。他們不求量多,只求每一場活動能真正打動人心。這場導覽的特別之處在於,它不只是走訪景點、聽歷史,而是從在地人的視角出發,讓參與者重新理解「住在這裡是什麼感覺」。說書人團隊設計的深度導覽融合口述記憶、地方人物故事與生活場景,引導參加者走入市場、廟埕以及老旅館。比起走馬看花的景點串連,這樣的導覽讓人走過之後不只是記得地名,而是深刻的感受北投文化。
曾有國小學童在課後主動打招呼:「你是帶我們去公園的老師!」那一刻,林智海說,他確定自己做的是對的事。居民的反應也從一開始的質疑到如今的認可。曾有店家看到他們穿著制服走進來,主動說:「欸你們是北投說書人,來來來,折五塊。」這種發自內心的小舉動,遠比掌聲來得有力。林智海說:「那代表他知道你在做什麼,也覺得那是有意義的事。」
談到現階段的社區狀態,林智海仍感到憂心:「我們問很多在地人,你一年泡幾次溫泉?大多說兩、三年前去過一次。溫泉就在你家旁邊,卻沒人在意,這不是很可惜嗎?」他擔心北投將變成另一個「看起來很有特色、其實內裡空空」的觀光地。短期內,他希望能讓更多學生重新走回北投公園、博物館、老車站;中期,希望更多在地人重新擁抱屬於自己的文化生活;長期則是讓更多人投入成為說書人,共同延續這條文化線索。「社區營造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林智海總結北投說書人到現在的歷程並說出了這句話。「你可能付出很多,卻不一定能有你期待的回報。但如果哪一天,有人因為你的故事留下來,或記得了北投,那就是最好的結果。」
採訪側記:
採訪當天,林智海穿著北投說書人的制服,一件日式髮披,坐在熟悉的街區一角,語氣平穩卻字字帶著感情。他不是高談理想的創業者,而像一個熟識巷弄的朋友,輕聲說著北投的變與不變。
訪談過程中,他幾次提到「我們做的其實很吃力不討好」,卻又不帶怨氣,反而像是在提醒自己,這份與地方綁在一起的工作,是選擇也是責任。從導覽、劇場到尋人故事,他不是說完就算了,而是真的陪人把記憶找回來。這份耐心,或許正是北投能夠慢慢被說回來的原因,也感染了我們兩個都市長大的孩子。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