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敲擊中找到生命節奏 跨越聽不見的距離

2025/11/09 12:30
15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標一:銀髮敲擊找樂趣 笑容節奏伴日常

OS:
每個星期四早上十點鐘,一群長者陸續走進這棟大樓,這裡是位在台北市萬華區的聽健基金會。有的人單獨走進來,有的人是被家人攙扶而來,他們是來做什麼的呢?答案是,學習打擊樂器。

Bite:
(來上課會不會很期待)
很勤快,我每週幾乎都來。

Bite:
(來上課有開心嗎)
聽不懂。

OS:
注意到了嗎?他們是一群聽力損失的長者,所以答非所問,聽力不靈光,要怎麼學習打擊樂呢?

OS:
這群阿公阿嬤,一個個努力敲打手上的樂器,儘管聽不清楚老師說話,他們依然沉浸其中,時而看著左右鄰居,時而打著慢半拍的節奏。

OS:
戴著助聽器的他們,有的來自三重,有的來自士林,其中家住最遠的學員是她,今年73歲的陳麗美,很難想像,每個星期四一大早,即使陰雨濛濛,她一個人從基隆轉了好幾趟車來到台北,蜿蜒的山路、兩小時的車程,但在她的臉上,藏不住對上課的期待。

Bite:
在這邊上課我很開心,因為在外面的話,我聽力不是很好。他們也沒有特別理我,就是好像被邊陲化。

標二:樂音喚醒寂寞 世界重新靠近

OS:
還有一位成員,每次上課都有女兒陪同。今年高齡九十歲的胡李雲靜,因為中度聽力損失,行動又不太方便。為了能讓她多出門走走,女兒總是親自陪同,帶她參加各種活動。

Bite:
要她陪,沒有她陪,我沒有辦法來。

標三:看見節拍方向 聽見彼此存在

OS:
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孤獨」是長者生活需要面臨的難題,一旦失去了聽力,長者生活更加陷入寂寞與孤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中,每三人就有一人有聽力損失。要如何讓聽損長者不再被世界拒於門外呢?

OS:
課堂上,趙偉竣老師刻意放大口型、比著節奏,每一個眼神都在確認大家都能跟上。

Bite:
長輩們通常下課的時候,就會跟我講說,好高興,我來這裡覺得很有成就感,我在家裡好像一個廢物一樣。

標四:聽不清也要前行 節奏裡找回勇氣

OS:
誰說聽障者就得跟音樂絕緣,誰說年紀大了,就無法再學新東西,當打擊樂打開長者的心,也打開他們安靜的世界,當生活不再安靜無聲,從他們的笑容中 就可以發現「孤獨」的感覺已經悄悄不見了。
 

採訪撰稿 許巧蓁

攝影剪輯 陳芷瑩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