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霧復育馬告與月桃 淬鍊出台灣原生香氛
【記者黃子珊、彭晨喻/花蓮縣報導】在花蓮東海岸,一股來自山林與海岸的天然香氣正悄悄崛起。立霧 Liwu Fragrance,一個以台灣原生植物為核心的香氛品牌,透過復育、採集、蒸餾與調香創作,將馬告、月桃、台灣土肉桂葉、台灣紅檜與艾草等植物的氣味轉化為獨具風土的香氛作品。這不只是香氛,更是文化與土地的對話,是一場傳承與創新的香氣革命。
鍾宇森,立霧品牌創辦人,曾在台北101的外商公司任職,並擁有廣播電視及企業管理研究所的學經歷。他回憶起當時的工作,生活節奏極為緊湊,經常超過16小時的工時,長期處於高壓環境下,讓他感受到無法真正做自己。
2017至2018年間,身體的警訊讓他開始反思人生。他不禁問自己:「我到底還能做些什麼?」這份內心的渴望促使他離開了高壓的工作環境,並開始思考如何能為社會與環境貢獻。鍾宇森一直熱愛東海岸,並曾有到偏鄉當老師的想法,雖因缺乏教育背景未能實現,但身體警訊使他重新考慮到東海岸休養並定居,從而轉向在當地的非營利組織工作。
他獲得家扶基金會花蓮公關職位,並深入部落與原鄉。他發現當地的經濟困境,並注意到傳統香料植物逐漸消失,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家庭經濟,也使孩子在生活層面的基本需求難以獲得滿足。他認為,提升在地經濟是當務之急。
疫情期間,部落的長輩和婦女幾乎沒有穩定收入來源。鍾宇森與夥伴協助銷售當地的野菜與香料,卻發現生鮮食材的保存期限短且需要特殊處理,難以普及。這讓他開始思考是否能將這些植物轉換為更容易保存且具有更高市場接受度的產品。於是,他開始嘗試將這些香氣植物萃取為精油與純露,並製作香氛產品。2024年,鍾宇森正式創立品牌「立霧 Liwu Fragrance」,希望透過香氛產品延續部落植物的知識與文化,並為在地長輩與婦女創造更穩定、多元的收入來源。
復育本土香草 找回谷海森川的氣味記憶
鍾宇森表示,立霧的創立核心,是希望讓台灣本土特有的青草香料植物,能夠重新回到山谷、海岸、森林與河川等原生環境,這些地方本來就是它們的自然生長地。他觀察到許多偏鄉與原鄉早期使用的香氣植物因為除草劑使用、土地利用方式改變,以及世代傳承中斷等因素逐漸消失,使得年輕人不再熟悉這些植物的用途。因此,他決定開始復育這些植物。
立霧的復育原則以「土地原本就有的植物」為主,避免引進外來種,並優先選擇面臨消失風險的香氣植物,目前復育品種包含羅氏鹽膚木、金錢薄荷、大葉田香、台灣胡椒、山當歸、海埔姜、黃荊、刺蔥等。鍾宇森提到,自己住在太魯閣新城海邊附近,當地有一種名為海埔姜的植物,開著紫色花朵,香氣迷人,擁有薰衣草般的魅力。因為長期住在海邊,他注意到海岸線逐漸被侵蝕,原本常見的植物也慢慢消失,因此特別關注像海埔姜這類生長在沙地、能穩定海岸的植物。
此外,自2023年起,鍾宇森與團隊便在立霧山下與立霧溪旁展開復育工作。然而,2024年4月3日花東大地震發生後,山區無法進入。鍾宇森表示,所幸當時已在山下提前展開復育工作,才能讓如今的採集工作得以順利進行,也讓他更加確信當初選擇的必要性。
在復育基礎上,鍾宇森與團隊不僅自行種植本土香草,也與太魯閣部落內的親朋好友及友善農友建立合作關係,攜手種植原本就與這片土地共生的香氣植物。農友負責栽種,立霧則負責收購或採收,並進一步萃取為精油與純露,應用於香氛產品。這樣的合作模式形成穩定的經濟循環,不僅提供農友穩定收入,也促進文化與生態的雙重保存。
與此同時,鍾宇森與團隊跟當地太魯閣族人之間的信任與溝通,為這些植物的栽種與產品化提供有力支持。部落居民信任立霧會妥善收購他們用心種植的「優質植物」,並開發成具有價值的產品。這種互助合作的關係,不僅促進經濟發展,也加強社區凝聚力,讓本土香料植物的香氣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從在地植物到香氣藝術:「立霧」品牌的誕生與成長
最初,鍾宇森與團隊夥伴專注於推廣當地原生植物,特別是以野菜和香料作為主要販售品項,希望能透過這些植物為部落創造新的經濟機會。然而,銷售過程中他們很快面臨了兩大挑戰:一是生鮮產品保存期短,二是消費者對這些野菜與香料的接受度低。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鍾宇森引入烘乾機延長保存時間,並用蒸餾機提煉出精油與純露。在反覆的實驗與測試中,鍾宇森發現,植物萃取出的精油與純露效果超乎預期。這個發現讓他決定創立「立霧」,並專注於精油與純露的開發與應用,並逐步拓展產品。
鍾宇森有超過20年的香水使用經驗,並深入研究調香技術。他最初使用單一香氣進行創作,但發現香氣缺乏層次感。為了提升專業能力,他向業界調香師請教,並學習精油、香氛和保養品的製作。經過不斷調整,他最終創作出「谷海森川」系列,這些作品經過親朋好友的認可後,才進入市場。「谷海森川」系列的靈感來自台灣自然景觀,以「海」、「森」、「谷」、「川」為核心概念,分別代表東海岸的海風、木質與草本的森林氣息、土肉桂與花香交融的山谷記憶,以及溪流的清新氣息。該系列香氛融入自然元素,呈現層次豐富且具情感的香氣體驗。「谷海森川」以自然為本,融合柔和與純粹的氣質,每款香氛承載對自然的敬意與情感詮釋。這些作品源自對香氣的深入理解,也反映鍾宇森對生活細節的關注。
在產品包裝的部分,則是與部落的長輩或媽媽們合作。他們通常在下班或下午的時間前來協助包裝、貼標籤和綁繩等工作,這不僅提供了實質的經濟機會,也促進了部落內的互助與共同成長。
在包裝上,立霧選擇使用環保材料,香氛產品的容器為可回收的玻璃瓶,而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包裝,團隊委託台灣少數仍在生產的手抄紙廠商製作包裝紙。這些手抄紙不含化學藥劑,使用的是構樹纖維,也就是從構樹樹皮中提取的天然纖維,並融合植物蒸餾過程中剩下的枝葉等農業廢棄物。製成的包裝紙呈現淡黃色,質感自然、簡樸。鍾宇森不僅推廣本土香氣植物,還積極推動環境保護、文化傳承及在地經濟發展,為當地社區創造經濟機會,實現互助合作與長遠發展的目標。
本土香氛再生:從馬告與月桃到香氛的創新之路
為了延續對在地植物的推廣與應用,立霧香氛結合台灣原生植物的復育、香氛開發及文化保護,推動一系列環境友善且具經濟循環的創新行動。立霧香氛的共同發起人郭志賢舉例說明,馬告(山胡椒)是太魯閣族常見的傳統香料,通常用於調味料理或製作香氛。然而,在蒸餾過程中,鍾宇森發現,除了果實外,馬告的葉片與枝條同樣蘊含清新香氣,蒸餾出來的精油與純露散發著尤加利、香茅與樟腦的氣息,對於舒緩疲勞有顯著效果。這些原本容易被忽略,甚至視為廢棄物的部位,如今透過技術轉化得以再利用,既減少浪費,也彰顯了對自然資源的尊重與再生利用的精神。
月桃作為另一種當地原生植物,除了被開發為茶葉,也應用於香氛產品,在「餘」與「光」兩款系列中深受喜愛。立霧與在地農友合作,不僅收購月桃,更將其轉化為具有市場價值的香氛產品,創造友善的經濟循環。此外,以台灣紅檜與艾草調製的「木」香氛,結合大自然的橋樑意涵與艾草的趨吉避凶特性,成為年度限定香氣。
在立霧香氛的推動下,馬告、月桃、紅檜與艾草不再只是部落山林中的植物,而是成為連結在地知識與當代生活的媒介。每一道香氣,都是重新認識植物、貼近土地與部落生活的開始。
立霧香氛:在自然中尋找永續與共生
立霧香氛目前透過多元通路販售產品,包括不定期參與的台北市集,由鍾宇森親自與消費者互動;另以寄售形式上架於花蓮又一村文創園區、台北華山蒸餾室的花生騷櫃位及其他合作店家,並提供網路商店購買。透過這些通路,立霧香氛逐步建立起與消費者的情感連結。其產品兼具獨特性與故事性,融合台灣本土香料,讓人於香氣中感受與自然的連結。
此外,花蓮又一村文創園區的村長朱淑慧對鍾宇森創立的立霧表示高度認同。她認為,立霧的產品不僅是有機的,更是與自然共生,因為立霧香氛的香料種植不使用農藥。朱淑慧還提到,立霧的進駐讓又一村文創園區的空間及氛圍變得更加溫暖愉悅,而產品的銷售情況也非常好,實質上為園區帶來了實際的經濟收益。
儘管面對自然災害和市場競爭等挑戰,鍾宇森仍堅持將永續和社會責任融入品牌中。鍾宇森說,預計在2025年開設立霧實體門市,提供更多綠色照顧和香氛療癒的體驗,並擴展新產品線,將台灣的香氛文化帶給更多人。立霧香氛不僅是香氣的探索,更是土地、文化與社會責任的實踐,展示了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找到自然與人類和諧共生的路徑。
採訪側記:
採訪當天,創辦人鍾宇森為我們帶來當天從花蓮現摘的青草香料,彌補了我們無法去到現場的遺憾。當日我們品嚐了土肉桂葉,清香與微甜在口中蔓延,留下自然純粹的氣息。這讓我們更能體會,立霧的香氛,不只是氣味的再現,而是從栽種、採摘、萃取到製作,每一個步驟都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完成。這股香氣,帶著山林的清新與海洋的自由,承載著東海岸的溫度與生命力,是屬於台灣的味道。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