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慈懷烘焙坊:從烤盤到考照 少女揉麵療心傷

2025/10/10 21:00
16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 包庭溱、李馥亨 / 宜蘭縣員山鄉報導】每個星期四,慈懷基金會的孩子在自行成立的烘焙坊裡戴上圍裙、捲起袖子,開始和麵、打蛋、倒入奶油與糖,她們在麵粉飛揚與奶油香氣中,反覆練習揉麵、整形與發酵。這些孩子來自破碎家庭,曾在人生的初始就遭遇創傷與挫折。但在這個不大的空間裡,她們學會如何揉麵團,也慢慢學會如何與內在對話、自我療癒並重獲自信,並且順利考取證照,獲得一技之長。

↑慈懷基金會執行長胡碧雲。攝影/李馥亨

根據衛福部統計,臺灣每年有兩千至三千名孩童生活在安置機構,這些孩子不少人來自脆弱、失能的家庭,經常缺乏穩定的照顧與情感支持,常伴隨低自尊、學習中斷、缺乏未來方向等問題。為了接住這些來自破碎成長環境的孩子,慈懷基金會於1991年成立,收容10至18歲的迷途少女,並於2017年於園區內自立烘培坊,開設技藝課程,希望透過技術學習,協助孩子建立生活節奏與目標感,提供少女們一個探索自我、學習一技之長的機會。

從捏麵團開始,學會療癒自己與連結他人

慈懷基金會執行長胡碧雲表示,烘培坊的原型起初僅限於培養孩子的興趣,透過基金會的老師帶領孩童手作產品,激起孩子的好奇與自信心。為了更有系統、更正規地培訓少女,烘培坊因此成立。「一開始都是先讓她們做自我療癒,因為她們其實對自己的內在,還有對她們的需求及困難,都還很混亂。」胡碧雲認為每位來到中途之家安置的孩子,第一個目標是能穩定生活並自我療癒,透過烘培培訓課,少女們能在捏麵團的過程中和自我對話、學習面對挫折與創傷。透過老師與工作人員的陪伴,孩子能漸漸了解自身負面情緒從何而來,並學會調適,慢慢建立自信,達成第二階段的自我肯定。

孩子製作的產品除了與基金會的大家分享,也會分送到社區學校的課後輔導班,胡碧雲認為烘焙與分享的過程,能幫助孩子跟社區、跟人有連結。基金會的孩子過去大多缺乏與人互動、接觸的經驗,當孩子因此獲得她人的回饋和讚美後,就會得到成就感。「孩子們每次來我這裡,最開心的時候就是和我介紹烘焙產品,她們來到這裡給我敲敲門,分享今天做麵包,這都是在幫孩子建立一些人際互動的技能。」胡碧雲分享道。

從「想吃什麼」開始,讓學習有慾望

烘焙坊每週四開課,內容涵蓋基礎烘焙技術、材料認識、秤重精準、烤箱操作、清潔流程等。與一般課程不同的是,孩子必須一起完成每一個步驟,包含掃地、秤料、發酵控制、烘焙、包裝。

「一開始她們會說我不會、我不要,但有時候不是不會、不想,是她們比較沒有自信。」烘焙老師呂雅惠說。呂雅惠曾任教於世界展望會與矯正署的餐廳監獄,過去也帶過職訓班,擁有十年以上的實務經驗。

呂雅惠在烘焙坊任教至今八年,初來時並未自詡為專家,而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的姿態陪伴她們。她回憶,剛開始很多孩子會排斥烘焙課程,但其實是因為缺乏信心。呂雅惠會透過讓孩子相互合作的方式,鼓勵害怕的孩子跨出第一步。「如果很多人一起做的話,她可能會試著去秤麵粉,讓她們以合作的關係,互相去影響與理解。」呂雅惠說。

然而,不是每個孩子都喜歡烘焙,有人抗拒實作、有人難以久坐,但呂雅惠的做法從不強迫。她利用「想吃什麼?」而不是「要做什麼?」來開啟課程設計。呂雅惠認為想吃會讓孩子有慾望學習,對於部分孩子來說建立目標、考取證照可能還太遙遠,但能透過烘焙課程多一點知識、獲得一技之長,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幫助的。

↑烘焙坊的孩童學習秤重、揉麵,習得一技之長之外,也能重新找回自信。攝影/包庭溱

↑烘焙坊的孩童學習秤重、揉麵,習得一技之長之外,也能重新找回自信。攝影/包庭溱

在陪考中學會陪伴,在烘焙中學會理解

對於基金會裡的老師與生活輔導員來說,陪伴孩子一起成長是最重要的。胡碧雲認為基金會並非在「幫」孩子做事情,更是「With」孩子一起做。生活輔導員陳佳君參與課程已八年,她曾陪著孩子一起備考、一起考照,甚至親自報名考取三張烘焙相關證照。

陳佳君回憶起當初加入課程,與孩子一同烘焙的時刻。起初她看著孩子做麵包時常感到痛苦,心裡納悶打麵糰到底有多難,直到自己親自下場參與,才真正體會到這件事並不容易。她也分享自己剛開始只在旁邊觀察,但發現自己無法掌握流程,沒辦法及時給予需要備考的孩子協助,因此選擇與孩子一起實作,甚至一同到台北參加考試,陪伴孩子經歷所有情緒。她坦言,陪考的經驗是她生輔工作的轉捩點,讓她學會放下指責的語氣,重新調整自己與孩子的互動。「我還跟孩子說:『 對不起,之前我不該那麼兇。』」陳佳君說。

「每個麵團的發酵時間都不同,小孩也是。」陳佳君說。有些孩子動作慢、有些孩子情緒起伏大,她習慣從孩子的語氣、臉色、回話中察覺情緒,並在適當時候介入談話,避免情緒延伸至整堂課。

陳佳君也認為,烘焙課程除了帶給孩子一技之長,也是鍛鍊孩子的學習挫折的忍耐度,更重要的是從中看見自己的不同。「我覺得孩子可能會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去看到我不一定都要跟別人一樣,讓孩子學習不需要那麼在意別人的眼光。」陳佳君表示,基金會裡的孩子容易缺乏自信,常與她人比較,但透過烘焙能讓她們了解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步調,就像各種麵團需要的發酵時間不同一樣。

不只會做麵包,也開始做人生

在慈懷基金會裡,孩子們不只是學做麵包,也考取了人生第一張證照。至今已有17人取得中式麵食、西點、麵包等證照,有人成功媒合到簡餐店、咖啡廳與烘焙坊就業。

胡碧雲回憶起一位結案多年的孩子,離開基金會後進入麵包店上班,仍時常分享她在後場製作的糕點。「母親節前後,她拍了她做的裝飾蛋糕,然後告訴我,如果有空的話,可以到內場看看她。」胡碧雲一邊展示孩童製作的蛋糕,一邊藏不住的喜悅與我們分享道。

呂雅惠印象最深刻的則是一位在基金會住滿三年的女孩,離開後進入麵包店工作,儘管只是一名助手,卻持續與她聯絡、分享工作細節。「她說老闆認為她基本觀念很好,不用從頭教,這讓她很有成就感。」呂雅惠回憶,這樣的回饋對她來說,比任何教學成果都更有價值。

對這些孩子而言,證照不只是進入職場的門票,更是一種被肯定的證明。陳佳君分享,有孩子原本在餐廳擔任外場服務員,某天與店長聊到自己考過證照,沒想到就被調進內場製作。「我們原本以為這些證照只能用在烘焙業,但其實是可以開展更多可能性的。」陳佳君說。

對慈懷的孩子來說,烘焙坊不只是教做麵包,而是提供一段過程,讓她們能在其中練習失敗、練習合作、練習等待,也練習相信自己。「(孩子)開店一定要跟我講,我一定會去,會很迫不及待,想要跟親朋好友分享。」陳佳君笑說,那種感覺,就像是自己的孩子長大了一樣。陳佳君也補充:「我想她能夠開店,代表她在很多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提升,這就是我們在陪伴孩子,感到最欣慰的事。」

↑孩童在老師的指導下,製作出的草莓麵包成品。攝影/包庭溱

採訪側記

這次到宜蘭採訪慈懷基金會,烘焙坊當天製作的是草莓麵包,從捏麵團、填餡料到塑型,孩子們都能獨立完成,讓我們感到佩服。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基金會的老師與生活輔導員非常重視孩子的意願,也特別在意她們的感受與情緒。每一項學習過程,都建立在尊重與陪伴之上。她們不急著要求孩子「做得好」,而是耐心等待孩子「願意嘗試」,用溫柔引導代替壓力,讓每位孩子能在自己的步調中前進。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