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航太碩士荷鋤歸 莊庭維「樹仔下」耕耘宜蘭

2025/10/04 21:00
16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林怡文、葉曉儒/宜蘭縣報導】「你看像這個鳥我就不知道什麼鳥,可是蠻可愛的。」純樸笑容映著陽光,在宜蘭的稻田裡閃閃發亮。身為退伍軍人、航空太空系碩士的莊庭維,卸下制服與專業光環,選擇回到土地懷抱,從零開始實踐農村夢。

為了種出理想作物,他靠著搜尋與拜訪自學務農,終於獲得機會獨立種下第一塊兩分田。在田裡一步步摸出耕作節奏後,他選擇難度最高、回報最慢的自然農法,堅持以最友善的方式與土地共處,後續創立自然農法品牌「樹仔下」,全職從事稻米與茭白筍耕作,並協助小農代耕、經營農事體驗活動。他同時透過社群平台記錄農事過程,推廣友善耕作理念。

↑返鄉青年莊庭維創立品牌「樹仔下」,堅持自然農法並推廣食農教育。攝影/林怡文

莊庭維來自宜蘭羅東,國中的某堂課上,老師講起年輕時在田裡割稻、流汗的記憶,他聽著老師一邊笑一邊回憶,心中也悄悄種下對農村的憧憬。原本有意往務農方向發展,但因高中好友推薦,他考取國防大學並服役五年,下部隊後執行與維修直升機相關工作,擔任高階領導職。

為領導資歷更深的士兵、士官,他選擇半工半讀,攻讀成大航太所碩士在職專班。2020年是他在軍中的最後一年,同時也是他真正踏入農村的起點。他以半農半工的方式,向一位農友前輩租下一塊田地,開始實際耕作,累積經驗。

退伍軍人成返鄉青農 挑戰最難農法

「看他曬得全身都是黑黑的,就覺得幹嘛啦,一個好好的一個帥哥幹嘛把自己變成那樣?」憶起兒子決定返鄉務農的決定,莊庭維的母親馮世鈴心疼地說。莊庭維在部隊服務期間,發現自己比起從軍,更加嚮往農村生活,因此有了想先好好賺錢,退伍後回到家鄉種田的想法。即便家人希望擁有碩士學歷的他,能成為薪資穩定的公務員,但莊庭維意志堅定,絲毫沒有改變對務農的決心。

雖然沒有農業相關背景,他趁著在部隊服役的放假時間,上網搜尋有名農友,登門拜訪以求學習機會,結果卻不盡理想。「我其實沒有真正學到怎麼種田......」莊庭維無奈道,變成免費勞工的他,被指派搬東西等粗重工作,不但辛苦,也無法深入了解收割、後續加工等細節。一直到2020年,他向一位農友前輩租了一塊兩分地,第一次實際管理、收成稻米,了解每項操作的細節,務農之路才慢慢步上正軌。

面對農法選擇時,他曾深入比較三種農法的差異:慣行農法講求效率與產量,仰賴農藥與化肥;有機農法則以天然資材替代農藥,並通過認證;而自然農法則更進一步,強調尊重自然節奏,連那些經過認證、可用於有機農業的農藥或肥料等資材也盡量不用。「欸!要做當然就是做最友善的啊。然後就開始做了」他直率地說。莊庭維並未走向普遍被接受的「有機農業」或「慣行農法」,而是選擇門檻更高、回報更慢的「自然農法」。

↑莊庭維的第一台農機。攝影/林怡文

自然農法的選擇與堅持 用行動驗證理念

莊庭維所使用的自然農法,著重於留種、育苗與田間管理。留種為育苗的前提,核心精神為擇優汰劣。農夫會把長勢最佳的植株保留下來,當作下一代的母株,年復一年反覆篩選,讓產出的作物愈來愈美觀、風味愈發出色。育苗,則為將先前留種的種子培養成幼苗,等它們長大一點、有抵抗力,再下田種。最後,除草、巡田、灌溉、觀察病蟲害、看天氣調整水位……這些都屬於田間管理,是影響收成的關鍵工作。

稻米的留種上,莊庭維會等稻穗熟透,葉片枯黃、種子飽滿時,再仔細挑選無病害、高產量、穗長且穀粒飽滿的稻株,以手工採收留種。但他坦言,曾嘗試自行育苗,卻發現發芽率不一、苗勢不佳,不僅導致插秧時田裡缺株,整體成苗率與秧苗強壯度也難以掌握,目前在稻米的留種與育苗技術上仍不成熟,因此暫時還無法完全自行育苗。

筊白筍的留種技術相對成熟,莊庭維會先觀察每株筍的筍形、顏色與外觀,挑出優良個體後,用紅色塑膠繩標記,砍去葉片、保留筍頭,再整株挖出倒置曬乾,等到隔年二月育苗時就能輕鬆敲開,將其種下,即為育苗。這些看似繁瑣的動作,卻構成他日復一日實踐自然農法的日常。而田間管理上,插秧後的一個月是最關鍵的階段,福壽螺會大量啃食秧苗,對生產造成威脅。許多有機農友會使用「苦茶粕」,也就是苦茶籽榨油後剩餘的殘渣,來對付福壽螺,莊庭維卻選擇不用。他說:「苦茶粕雖然有效,但會讓整個田裡的生物都死掉,生態就壞掉了。」為了維持自然生態平衡,他選擇最原始、也最費工的方式——徒手撿螺。

↑樹仔下的筊白筍留種流程。 製圖 / 葉曉儒

↑福壽螺啃食水稻成為,成為田間管理的一大難題。攝影/林怡文

↑外來種狐尾藻不斷繁衍,間接影響作物生長,也需管理。攝影/林怡文

自然農法這條路並不輕鬆。莊庭維坦言:「那時候我也覺得蠻低潮,因為我就覺得自然農法到底對還不對」,自然農法主張不施肥、不噴藥、不加任何資材。這讓他產生疑問:「可是像我們人長大也要吃東西,那作物田裡長大他應該也需要一些養分啊?」

為了釐清心中的困惑,他開始送交土壤樣本檢測,觀察田地中有機質的變化。莊庭維發現土壤的有機值「一年比一年好,而且差蠻多的」,這讓他更加確信自然農法「是真的對土地友善,然後會越來越好」。這份堅持,漸漸讓原本不支持的母親改變看法:「他今天如果不是做有機的,可能我早就不讓他做了。」

↑莊庭維堅持的自然農法,使土地越來越好。攝影/林怡文

↑田間生態吸引生物停留。攝影/林怡文

從田裡到螢幕:打造專屬農業品牌「樹仔下」

成為農夫,不僅要辛勤耕作,行銷思維同樣重要。談起小農的困境,莊庭維指出,農會收購的稻米多以慣行農法栽種,雖然價格較低,但因產量高,農民反而較能賺錢。對採用自然農法的他來說,要找到穩定的銷售通路,是一大挑戰。「我就發現啊,還是得要靠自己!」於是他決定成立自有品牌「樹仔下」,經營 Facebook、Instagram 等社群平台,不僅行銷自家的米,也向大眾傳遞自然農法的理念。

隨著品牌發展,「樹仔下」陸續推出米點心、禮盒等產品,並規劃插秧及割稻等相關食農教育體驗課,讓消費者走進產地,親身認識自然農法的堅持與價值。除了經營品牌,莊庭維也創辦了 YouTube 頻道「樹仔下chiuaka」,與高中好友張耀文一同拍攝影片,紀錄務農點滴,也會分享種稻的教學與實作,像是如何割稻、進行水位管理等,甚至也有拍攝開箱系列,介紹各種農機。

而拍攝過程中,常因田裡天氣變化、器材遺漏或體力不支而中斷,更突顯莊庭維在務農路上的毅力與韌性。張耀文補充:「如果不是他去推廣、去種田,我根本不知道友善農業怎麼運作,才發現他真的很認真在推廣。」「當初我自己要來種田的時候找不到人教我,也沒有管道,我不知道去哪裡學。」談到拍攝初衷,除了紀錄生活,莊庭維更希望透過自己從「門外漢」轉為專業農民的歷程,鼓勵更多對農村有憧憬、卻非農業背景的人,勇敢踏出第一步。

令他驚喜的是,影片真的激勵了兩位農友 :「他突然就跟我聯絡了,打電話來跟我說,他看了我的影片,然後開始種田。」如今,他仍與那兩位農友保持聯繫、互相交流與協助,讓他感到格外有成就感:「至少我知道我有幫助兩位農友,就算幫他們圓夢嘛!」

那鍋米香之後,他把對土地的愛延續給下一代

「不好意思,我想要多講一段話可以嗎?」訪談的尾聲,莊庭維的老婆黃惠君忽然開口,想分享丈夫第一次擁有滿意地收成時的感動回憶。「可能他是一個很笨的人,對吃沒什麼想法,可是他第一次煮他的米的時候,他真的聞到有芋頭的香氣!」她說的,正是莊庭維主要種植的兩個稻米品種之一——高雄147,也叫芋香米,煮起來會自然散發出淡淡的芋頭香。「偷偷的說,看他眼眶泛紅的樣子,我就覺得這真的是值得了」。黃惠君字裡行間流露出對丈夫的驕傲。

身為堅持自然農法、保護大地的返鄉青年,莊庭維持續注入了五年的心力,成果慢慢浮現,也成為豐富生活的養分。「之前對我來講,工作就是工作,放假就完全不想接觸,現在對我來講,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莊庭維現在全心投注於田裡的食農教育體驗,帶領孩子們除草、收割等,不僅成為小農品牌的推廣方式,也回應了樹仔下的品牌初衷——「哥種的不是田,是下一代的童年」。看到很多小朋友來到田裡玩得很開心,莊庭維心裡同樣感到愉悅,更是認同自己對自然農法的堅持是有意義的事。

「當然,我希望他做到後來是一個教育者。」馮世鈴看見兒子為了吸收知識而四處奔走的毅力,期盼他能將所學傳播出去,「希望他能夠把所知道的教育到下一代,這樣是最好的」。從嚮往農村、投身務農,到推廣自然農法,莊庭維始終不改初心,為生活播下滿懷希望的種子。

↑食農教育體驗課帶領孩子接觸自然農法。照片提供/莊庭維

採訪側記

這次採訪,我們跟著莊庭維親自走訪其農田,在炎熱的陽光曝曬下,莊庭維充滿活力。巡田邊解說,自然農法的理念從不只停留在口頭,而是落實在每個動作裡。他堅持不使用任何化學藥劑,就連許多有機農友常用的苦茶粕也拒絕,只為維護田間生態的平衡。在他身上,我們看見一種真正與土地共生的態度,也理解了「自然農法」四個字背後的重量。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