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從巡守到友善農業 徐春淼推動赤腹游蛇復育

2025/05/23 21:00
6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林怡文、葉曉儒/桃園市報導】腳踩濕滑的田埂,一手揮刀劈開過茂的植物,注意著腳下的紅火蟻窩,視線掃過埤塘裡的蝦籠——這是赤腹遊蛇巡守隊的日常。徐春淼,身為桃園龍潭區聖德里里長,正帶領著赤腹遊蛇巡守隊,進行一場生態保衛戰。

桃園龍潭區面臨著水質污染、棲地縮減及工業區開發的問題,當地珍貴的物種——赤腹游蛇,正面臨生存危機。於是,徐春淼加入了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針對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所推動的「生態服務給付方案」,號召里民組成巡守隊,與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部、台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台北市立動物園合作推動復育計畫。嘗試增加赤腹游蛇的數量,並將成功孵育的個體野放至適合的棲地。為了確保赤腹游蛇的生存環境,同時也推動友善農業,鼓勵農民減少化肥與農藥使用,以維護當地生態。如今,巡守隊與居民攜手努力,在生態保育與農業發展間尋找平衡,讓復育行動不僅是物種保護,更成為人與自然共存的實踐。

↑里長徐春淼 (左二) 與赤腹游蛇巡守隊隊員們。攝影/林怡文

徐春淼原本經商多年。退休後因機緣踏入地方事務,擔任里長至今已累積十五年經驗。多年來,他觀察到聖德里的自然環境逐漸惡化,水源減少及污染加劇,影響當地動植物的生存,赤腹游蛇原本是台灣的原生半水棲蛇類,如今卻因棲地變遷與環境影響,成為第一類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面臨生存危機。為了解決此問題,徐春淼里長號召熱心的里民,組成巡守隊,透過巡護、營造棲地,異常通報與保育宣導,保護赤腹遊蛇與其生活環境。

污染與開發威脅,赤腹游蛇生存告急

聖德里位於桃園龍潭西部,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地貌之一是乳姑山,這座山因形狀類似女性乳房而得名。乳姑山周邊分布多條水圳,孕育了多種水生動植物,為當地生態提供重要的棲息環境。其中,赤腹游蛇、臺北赤蛙等珍稀物種,以及對水質要求極高的萍蓬草,皆依賴這片水域生存。然而,近年來,當地生態環境正面臨嚴峻挑戰,許多原本繁茂的水域逐漸衰退。

↑聖德里生態環境豐富,其中培育了四角的菱角。攝影/林怡文

水污染與水源枯竭是主要的影響因素。由於家庭廢水未經妥善處理即排入水域,如洗髮精、洗衣精等化學物質直接流入河川,使水質惡化。然而台灣的污水處理系統仍不夠完善,導致水域生態逐漸惡化。過去,水圳中的水草茂密,提供魚類、蝦類與蛙類良好的棲息地,但隨著污染加劇,這些水生植物數量減少,使得生物多樣性遭受破壞。水源枯竭亦是一大隱憂。隨著水域範圍縮減,小魚、小蝦與青蛙的數量逐年減少,而這些正是赤腹游蛇的主要食物來源。食物不足使赤腹游蛇的體型逐漸瘦弱,也讓牠們的生存與繁衍更加艱難。

然而,赤腹游蛇的生存危機不僅來自水質污染與水源枯竭,工業區徵收更使牠們的棲息地面臨消失的風險。根據當地巡守隊的觀察,這片水域的生態環境近年來已大幅改變,未來開發計畫更可能進一步壓縮赤腹游蛇的生存空間。徐春淼表示:「我們這片土地從前年開始就規劃徵收,預徵收為工業區。」

巡守隊集結,啟動赤腹游蛇復育計畫

面對生存環境日益惡化的困境,赤腹游蛇被列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由於聖德里的生態環境相較其他地區的水質更具復育條件,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部與徐春淼接洽,希望能在此推動復育計畫。因此,在2024年6月,赤腹游蛇巡守隊正式成立,由徐春淼帶領,共計5名成員,負責巡查赤腹游蛇的動態。

當他們巡守時,會注意棲地是否遭入侵與破壞,並定期察看赤腹遊蛇的出沒情形,進行通報,赤腹游蛇的實際捕捉與移置則由臺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進行,透過測量體型,評估其健康狀況,並送往臺北市立動物園照養與復育。在園內,赤腹游蛇經由人工孵化與飼養,成功繁殖出多隻幼蛇,待其成長穩定後,將陸續野放回龍潭的池塘。然而,復育並非僅為增加數量,更須確保野放棲地具備蛇類生存所需的環境條件。

↑赤腹游蛇的復育各階段。製圖/林怡文

「你想要保護赤腹游蛇,但沒有這片環境,牠也無法生存。動物與植物是互相依存的,蛇需要水草來躲藏,也需要魚蝦和青蛙作為食物。如果環境崩壞,就算把蛇復育成功,牠們回到野外後也活不下去。」徐春淼強調。

隨著2028年土地徵收計畫的推進,赤腹游蛇的復育行動顯得更加迫切。目前,徐春淼與巡守隊正積極尋找新的復育點,希望在水源穩定且受人為干擾較少的區域進行野放,以確保這項保育計畫能長期延續。

↑徐春淼成立全台首支赤腹游蛇巡守隊。攝影/林怡文

赤腹游蛇復育挑戰重重

然而,巡守行動並不總是一帆風順。部分蛇類棲地位於私人土地,地主設置了圍欄,使得巡視工作受限。此外,一些土地因工業開發計畫已被劃為未來徵收區,巡守隊的保護範圍因此受到限制。「我們是真心想保護這些動物,才願意花時間去做這些事。如果沒有這份熱忱,這種巡守工作是不可能堅持下去的。」徐春淼說道。

巡守過程本身也充滿危險。徐春淼分享:「我們在地的人還好,但外地人來巡守的話,要特別注意水域的危險。像之前有人巡視時,一腳踩進去才發現那裡以前是池塘,整個人陷進爛泥裡,差點爬不起來。」為了確保巡守安全,隊員們通常攜帶割草機與柴刀,以便在草木過長時開闢道路,同時防範雨傘節、龜殼花等潛伏在水草中的毒蛇。

↑赤腹游蛇巡守隊隊員手持鐮刀,砍斷過長的植物並開闢道路。攝影/林怡文

當巡守隊在這片土地巡視時,巡守隊隊員莊榮昌笑著回憶起兒時記憶:「以前小時候這邊有很多泥鰍可以抓,有時手伸進去可能還會抓到蛇,甩都甩不掉。」而另一位隊員吳貴文則語帶遺憾地說:「以前這邊真的很漂亮,還有很多水鳥,現在都已經荒廢掉了。」巡守隊員們無不感嘆,工業區設置在這裡後,生態變化的轉變,現在的景觀未來也許無法復見,面對這場生態浩劫,大家都面露不捨之情。

↑台積電設廠,未來聖德里綠地將減少。攝影/林怡文

發展友善農業 社區攜手守護生態

赤腹游蛇的復育行動不只是政府與巡守隊的努力,社區的友善農業行動也是關鍵。徐春淼說 : 「赤腹游蛇在台北的生存更困難,我們這裡的環境比較適合牠們生長。這裡的生態範圍很大,蛇也不會固定待在池塘,而是會移動覓食,不會直接影響人的生活。」因為其生活範圍包含到田地,為了赤腹游蛇的健康,徐春淼也與居民積極溝通,希望降低化肥與農藥的使用,用更加友善的方式,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聖德里當地農民以種植茭白筍為主,因此徐春淼主張用黃豆製作沙拉油時所產出的「豆餅」來代替化肥,「我們告訴農民,如果不用化肥,可以改用豆餅當作有機肥,效果其實一樣好。」徐春淼表示,農民的邏輯很簡單,只要有實驗結果、有比較,他們才會相信。「如果試了以後發現成本更便宜,甚至口感更好,他們當然會比較願意嘗試。」

在社區一同參與的同時,巡守隊與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部開始規劃擴展復育地點。目前,聖德里已有兩個復育點,未來計畫擴展至四至六個地點,以降低單一區域遭受開發影響的風險。徐春淼表示:「我們現在的復育點不是絕對安全的,如果只靠這兩個地方,未來仍有風險。擴展到四個或六個地點,復育面積就會比較寬,土地開發的影響會比較小。」

透過社區合作、友善農業以及復育點的擴展,赤腹游蛇的保育行動已經不只是單純的野生動物復育,而是與整個社區的未來緊密相連。在土地開發壓力下,巡守隊與居民仍在努力尋找平衡點,希望這片環境能夠持續生生不息。

↑位於梅龍路的赤腹游蛇棲地。攝影/林怡文

採訪側記

這次採訪,我們隨同里長徐春淼與巡守隊隊員,親身走訪巡護路線。沿著田中央的小徑前行,我們得格外小心腳下的紅火蟻窩與過高的雜草,才真正體會到巡守隊日常工作的艱辛。他們揮動柴刀清理道路,仔細巡視蛇類棲地,確保不受人為破壞。途中,隊員們不時感慨,這片土地未來將被徵收,看著美麗的生態,我們也不禁覺得不捨與惋惜。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