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吉祥臻輔導家長自立 讓孩子安心成長

2025/08/11 21:00
15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 包庭溱、李馥亨 / 高雄市鳳山區報導】在高雄一間狹小的出租房裡,僅有國小五年級的小花(化名)靜靜坐在書桌前寫功課,那是家裡唯一能讀書的空間。她的房間沒有門,透光的布簾後,是一座毫無遮掩的樓梯,直接通往一樓的夾娃娃機店。只要陌生人願意,一步就能跨進她的房間。這樣的風險,直到來自「吉祥臻社會福利基金會」的社工發現,為她們家安裝了一道鐵門,打造出「保護之門」,才終於迎來改變。

↑ 吉祥臻基金會主要幹部,由左至右為社工 張倍宣、董事長 陳宗仁、執行長 李新良、社工 陳桂英。攝影/李馥亨

吉祥臻社會福利基金會成立於2002年,初衷是讓弱勢家庭的孩子放學後有地方可去,有人陪吃飯、寫作業、玩耍,也讓辛苦工作的家長可以安心謀生。從台電退休後轉而進入基金會服務的執行長李新良表示,曾看見許多孩子放學後跟著父母到夜市擺攤工作,家長為了顧及生意,無暇照護他們,只能任憑小孩在旁邊嬉鬧,甚至蜷縮一處睡覺。因此,基金會最初以「夜間課後照顧」為主要服務項目,針對無法負擔安親班或補習班費用的弱勢家庭,基金會安排人員在學童放學後接送至中心,協助完成作業、用餐與休息,填補家長因工作無法陪伴孩子的空窗。這種以「補位」為主的服務方式,曾發揮顯著作用。

但隨著許多學校的「課後輔導班」普及,基金會逐漸變為輔助角色,因此他們決定轉型,服務內容變為家庭探訪與照顧,從最初的物資、金錢支援,演變成就業輔導與技能培訓。組織人力從最初的二十多位,精簡至三位核心工作人員,資源運用也勢必需要重整。

轉型的開始:從夜間陪伴,走向生活支援。

基金會最初以經濟補助為主,加上不定期物資提供。偏鄉地區則以物資發放為重點。但經過多次家訪與觀察後,社工們逐漸發現,持續給予物資,家庭本身卻沒有顯著改變,有的甚至產生依賴。

「有時候他會感到說這個東西怎麼今天跟昨天都一樣,過幾天還是都是一樣,時間一久的話,好像就不會感到很可貴了。」李新良發現,金錢的補助未必能帶給弱勢兒童與其家庭最好的支持。李新良看見許多家長收到補助款後,並未確實用於孩子身上、沒有帶給家庭實質上的幫助。「我們發現這不是我們要做的東西,要幫助小朋友,就是要讓小朋友真的受惠,而且家庭也真的受到幫助才有用。」這讓基金會意識到——與其一直給,不如讓家長有能力去爭取與維持生活的尊嚴。

於是基金會將服務的重點,放在輔導家長就業、自立、理財與成長,讓金錢與物資變成支持家庭的「墊腳石」,而非最終目的。

給他魚竿,不如先給他釣魚的權利

「我們是要教他成長,教他獨立,家長能獨立,小朋友就會很快速的成長。」曾是建材公司董事,退休後熱衷公益,現為吉祥臻基金會的董事長陳宗仁表示。他認為,許多家庭的父母受到感情因素或夫妻間工作分配的不利,都可能導致家庭的失落,然而,輔導家長就業並非一蹴可幾的改變。基金會鼓勵家長,根據自己的興趣與需求,報名免費的職訓課程,若遇上名額額滿,基金會便提出:「我們幫你出私人訓練費,但這筆錢是社會愛心,不是白給的,你學成後要用行動回饋給下一個人。」

當家長願意踏出第一步,基金會也會陪伴到底。為了讓家長安心職訓,他們就代為照看孩子;職訓期間家庭缺乏生活費,基金會也有限度補助並追蹤運用,甚至社工會親自陪著記帳、分析收支、協助節流,幫助家長學習理財。

「有釣竿,不一定有魚,釣魚也是需要功夫的,要先讓他知道釣魚的技巧跟釣魚需要具備什麼。」陳宗仁表示,基金會是以家庭為主,但以孩子的利益為優先。他相信協助家長擁有知識跟技能,才有辦法徹底改善家庭狀況,基金會透過不斷的鼓勵,用陪伴協助家庭成長。

照服員母親與一扇門的故事

在吉祥臻基金會的轉型實踐中,協助家長就業與提供生活支援成為兩大關鍵支柱。前者強調長期能力的建立,後者則著重於關鍵時刻的支持與介入。兩種做法看似不同,卻都基於一項核心原則——與家庭一起成長,而非無止盡地給予。

吉祥臻的社工師陳桂英回憶起,曾有一位單親媽媽靠接外送勉強撐起家中經濟。疫情期間,她的收入一度達五萬元,但隨著市場趨緩,單量驟減,她的月收跌落至兩萬出頭,卻仍要負擔租金、兩個孩子的學費與日常開支。她渴望轉職為照服員,期盼一份穩定、專業、有前景的工作,但照服員訓練課程至少一個月期間無收入,讓她始終不敢踏出第一步。

基金會在探訪後決定提供一個月生活補助,讓她得以安心投入職訓。即便第一次報考未錄取,她仍選擇自費參加下一場訓練,白天上課、晚上送餐,甚至假日到養豬場打工貼補家用。最終,她順利取得證照並找到工作,月收突破五萬元,如今主動成為基金會志工,協助其他陷入困境的家庭。陳桂英回憶道:「她自己起來還願意付出,幫助其他跟她一樣的家庭,這個是我服務以來,印象最深刻的。」

社工師張倍萱也分享,有一位就讀國小五年級的女孩,與父親住在鳳山一間二樓的出租屋中。女孩的房間與樓下夾娃娃機店之間僅隔一層布簾,樓梯直通她的臥室,任何陌生人都能輕易上樓、進門。這樣的環境,使女孩長期處於無形壓力與風險之中。

當基金會社工在家訪中發現這個情況後,提出協助改善空間安全,但女孩的父親自尊心高,害怕接受補助等同於被施捨,因此強烈排斥補助,社工轉變語言策略,說:「爸爸,我們吉祥臻跟你一起做這道門,好不好?」這句話打動了他。於是基金會透過募款終於完成了那扇,阻隔街道吵雜與潛在風險,也讓女孩第一次能安心在房間讀書、睡覺的鐵門。

從受助到付出──讓共好成為成長的終點

吉祥臻的服務對象是居住於高雄地區的0至24歲無依兒少,對於基金會來說「18歲」不是終點,而是轉折。他們將服務年齡延伸至24歲,因為真正的成熟,不只在於脫離家庭,而是學會對社會負責。

「你有社會責任的話,除了自己要做好,當然還要有能力回饋。」李新良認為,18到24歲是建立青年社會角色與回饋意識的關鍵時刻。基金會推動「臻愛加油站」計畫,讓這群青年不再只是接受者,也能成為陪伴他人的角色。透過參與志工、回饋經驗或投入行動,他們開始實踐「共好」的理念。

從補助孩子放學後的晚餐,到協助家長走向職場,吉祥臻基金會的目標,不只是讓一戶家庭不再貧困,而是讓這戶家庭有能力去幫助他人——讓成長不止於個人脫困,而是延續成一個「共好」的社會循環。

採訪側記

這次前往高雄吉祥臻基金會採訪,執行長待人十分友善且健談,他與我們侃侃而談他對於基金會的發展理念,與如何真正幫助到孩童的轉型做法,都讓我們了解到基金會是真心的在幫助每個弱勢家庭,兩位社工的個案分享也讓我們意識到,原來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有著許多需要幫助的家庭,也讓我們更加佩服基金會對每個家庭的付出。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