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遠鄉閃閃」用愛攝影 偏鄉學童拍出家鄉故事

2025/08/04 21:00
18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謝佳怡、徐寬/宜蘭縣大同鄉報導】「遠鄉閃閃」計畫主持人徐振傑和志工團隊開著車進入偏鄉小學,教導孩子攝影課程。小朋友興奮地拿起相機、走出教室,用自己的角度拍下校園和家鄉,校園裡的三角錐、家裡附近的雜貨店,又或是身邊的同學和老師,都成為孩子們拍攝的素材。「遠鄉閃閃」校園攝影計畫,以小小的鏡頭,讓孩子們注意到生活周遭的美,開啟偏鄉孩子探索世界的大門。

↑計畫主持人徐振傑帶領遠鄉閃閃,將攝影教育帶入偏鄉小學。攝影/林怡文

2011年,徐振傑因妻子生產時大量血崩、一度命危,讓他體悟到「生命其實很脆弱,但也很寶貴」。為了記錄女兒的成長,開始學習攝影,並且分享到社群媒體上,一張女兒的生活照除了觸動網友,更受到致力於防止兒童性虐待和剝削,以及推動兒童安全與權益的國際公益組織Childhood分享,登上紐約時代廣場的廣告牆,讓他看見照片帶來的影響力。

對攝影和孩子充滿熱情的徐振傑,於2017年加入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孩子的另一扇眼睛」校園攝影深耕計畫,進入偏鄉小學擔任校園攝影志工;隨著世界展望會走入烏干達貧民窟,看見他們即便在戰爭的環境下,仍不放棄學童的教育。這些經歷讓他發覺翻轉一個國家和社會的關鍵在於小朋友的教育,而品格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遠鄉閃閃」計畫主持人徐振傑拿著相機記錄小孩子們活潑的樣子。攝影/謝佳怡

「孩子的另一扇眼睛」計畫喊停後,徐振傑不願停下腳步。原本計劃毛遂自薦到學校持續教導攝影,在廖文華牧師的鼓勵後,他決定一個人接下計畫。延續「用攝影陪伴孩子」的初衷,由長期推動公益性文教活動的文曄教育基金會提供資金和相機設備,於2021年開啟「遠鄉閃閃」校園攝影計畫。

開啟遠鄉閃閃計畫 以攝影陪伴孩子

遠鄉閃閃至今進入新北、宜蘭、花蓮等地,服務40多所偏鄉或非山非市的學校,並且與多所機構合作,教導超過500位孩子攝影。前期參與遠鄉閃閃計畫的志工,主要是延續「孩子的另一扇眼睛」計畫內的志工,以及原志工內部推薦朋友加入。後期加入線上報名制度,吸引來自不同年齡層和各行各業,一群對攝影充滿熱情,也喜歡與孩子相處的志工,他們大多具備攝影經驗,了解影像構圖、美學。隨著報名人數增加,近期採用推薦制招募志工,若有現任志工推薦,可以立即加入志工行列;若沒有的話,遠鄉閃閃會邀請報名者到教育現場觀察,評估自身擔任志工的意願 。

↑攝影志工張西旻在課堂中,教導學生拍攝人像的技巧。攝影/林怡文

↑攝影志工黃琳琳(右)與孩子一同拍照,讓孩子發覺拍攝的新可能。攝影/謝佳怡

↑攝影主教老師吳英奇(右)根據學生們拍攝的照片,即時給予建議,並讓學生嘗試不同的拍攝角度。攝影/謝佳怡

↑小朋友們將攝影課所拍攝的照片,製作成攝影書。攝影/林怡文

↑新北市新店區屈尺國小在學校走廊展示孩子們的攝影作品。攝影/潘林胤妤

↑遠鄉閃閃每年舉辦攝影展,透過不同方式呈現孩子們拍攝的照片,讓更多人認識偏鄉孩子。攝影/謝佳怡

在攝影課程中,除了輔助學生操作相機,也在外拍時,陪伴與指導孩子運用課堂學到的攝影技巧,拍攝出校園或家鄉的照片。身為計畫主持人的徐振傑負責主導計畫內容,包括安排課綱、接洽合作學校、教導孩子攝影等。最初由徐振傑一人擔任所有合作單位的主教老師,負責各校課程規劃和教授學生。而後他開始培訓具備攝影基礎知識,且對教學有興趣的志工擔任主教老師,手把手帶著他們學習課程規劃和教學方式,並嘗試讓他們教課、與學校老師溝通行政事務。

↑計畫主持人徐振傑在攝影課程中,教導小朋友們攝影技巧。攝影/林怡文

計畫初期,遠鄉閃閃設計一年半的入校課程,第一個學期由志工教學,學校老師擔任助教、第二個學期由志工與學校老師共同教學,而第三個學期則由學校老師教學,志工擔任助教,過程中將攝影教學經驗傳承給校內老師,讓學校能將攝影發展成自己的攝影社團或校本課程。執行計畫一、兩年後,發現三個學期的時間過長,最後半年的成效往往有限,因此將課程改為一年。每兩週入校90分鐘,由志工負責教授對焦、人像、構圖等拍照技巧,接著陪伴孩子走出教室,拍攝不曾留意過的校園和家鄉景象。

↑小朋友們興奮地拿起相機,運用眼鏡為框,拍攝校園景象。攝影/徐寬

孩子們從獨特的視角 拍出自己的奇幻世界

宜蘭縣大同鄉大同國小樂水分校主任鄭靜茹開心地分享:「上課之後,發現孩子在學習的過程裡面眼睛發亮。這個應該是後來幾年進到各個學校,所有學校的夥伴們都會有的共識,就是會覺得孩子活起來了!」

大同國小樂水分校一年級的鄭如心在拍攝「愉快的表情」時,開始在操場上不斷地旋轉,當志工擔心他頭暈時,鄭如心卻說:「不會,我這樣轉才會有愉快的感覺。」大人想像中的「愉快表情」是拍下愉快的對象,而小朋友則是選擇創造自己內心愉快的心情。讓攝影志工彭滋星發覺,事實上大人跟小孩的世界有很大的不同。

宜蘭縣大同鄉四季國小學生的期末展覽作品《生命色帶》,透過顏色與照片,記錄一天中的事件與心情。攝影志工林昱萱看完作品感慨道:「小孩的創意是我們很難去想像的。我們可能會去判斷照片的好壞,但小孩不會,他們會覺得這張照片可以用更多不同的方式去呈現。」晚上跟爸爸去打山豬、和阿公一同打獵,過年與家人的花蓮行等生活片段,都成了創作的一環,孩子們標出事件中遇到的小插曲或驚喜,並用顏色來形容當下的心情。

↑宜蘭縣大同鄉四季國民小學的葉芷琴,透過不同的方式訴說色彩故事。左邊的顏色搭配時間線,描寫聖誕節當天各個時段所發生的事件心情,右邊則利用拍攝物件的顏色,來表達當時對事件的顏色心情。攝影/謝佳怡

孩子們走出教室 記錄家鄉生活

「孩子平常是用平面的視角看待這個世界,在學習攝影之後,也會用趴著、跪著、站著、坐著。用不同的姿勢拍照,讓他們更親近、熱愛這一塊土地。」攝影志工吳焄雯在攝影課程中觀察到。

攝影課程中,孩子們用鏡頭捕捉他們再熟悉不過的日常場景,卻為志工們打開一扇了解家鄉的窗。攝影志工林昱萱分享道:「孩子拿著相機是記錄他們日常的生活環境,或者是發生的事情,但是同時他們也是在帶我們參與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成長的背景,或者是他們發生的故事。」新北市貢寮區和美國小的一名學生,在校外拍攝時提議回家取景,在門口拍下自家的建築物,並且從後院的窗戶熱情地向志工介紹姊姊的房間、自己的房間、客廳等。志工吳英奇感嘆道:「可能那張照片以審美角度來看,它不是最漂亮的,但是我相信這張照片對他來講是一張很深刻的照片。」

在南方澳的漁港外拍時,小亭(化名)拍攝漁船停泊在漁港的畫面。分享照片故事時,他說:「這個場景讓我想到爸爸,他曾經是一位很厲害的釣魚高手,會帶著我們學釣魚釣蝦。這些船聚在一起時,腦海裡都會想起滿滿回憶。」徐振傑好奇地詢問:「為什麼是說『曾經』?」才知道小亭爸爸因病長期臥床,已不再出海釣魚。小亭藉由攝影重現爸爸所熱愛的事物,更保存下曾經的回憶。

↑小亭的作品《釣魚高手》,在南方澳的漁港外拍時,捕捉漁船停泊在漁港的畫面。照片提供/遠鄉閃閃 攝影/小亭

花蓮縣萬榮鄉紅葉部落的孩子們,在家鄉中的紅葉福利雞蛋生產合作社拍攝。謝玨亨同學拍攝一位老人抱著一隻雞的畫面,這位長者熱情地向志工們介紹他的雞舍,拍照時更親暱地把雞湊近臉頰邊。徐振傑分享道:「這畫面讓我滿震撼的,雞隻陪伴了老人的餘生,並且還下蛋賣錢、供養老人的生活費。我覺得老人對雞隻是充滿感恩之情的。」在過程中,志工們也認識到紅葉部落的在地生活。長者因為花蓮雞蛋生產合作社的成立開始養雞,養雞文化的興盛讓部落更加活絡,孩子們也開始學習如何抓雞、養雞、取蛋、賣錢。

↑花蓮紅葉部落的謝玨亨拍攝花蓮瑞穗雞蛋生產合作社,一位老人抱著一隻雞的畫面。照片提供/遠鄉閃閃 攝影/謝玨亨

↑花蓮紅葉部落的徐凱文拍攝孩子(圖右)第一次抓雞的畫面。照片提供/遠鄉閃閃 攝影/徐凱文

照片的力量 攝影成為孩子改變的契機

新北市新店區屈尺國小教導主任趙啟宗,以及六年中班導師張淨琪,都看見孩子在參加攝影課程之後的轉變,從好動到專注力提高,開始願意留意生活瑣事,也對周遭環境有敏銳的觀察力。即便不是攝影課程,也會主動提出想拍照,記錄生活中不一樣的地方。

↑小朋友們拿起相機,記錄志工老師。攝影/潘林胤妤

↑小朋友們拿起相機,記錄志工老師。攝影/潘林胤妤

平時活潑好動、不易專注的小古(化名),在上攝影課後,開始學會靜下心來觀察生活中的細節。像是在最後一堂課,他與志工一同拍攝雨天下被水珠點綴的玫瑰。在拍攝雨滴時,需使用較慢的快門速度,與更專注的心境,這讓挑戰大大提升。

另一位女孩小梵(化名)在六年級時,曾經跟老師坦言有輕生的念頭,但在學習攝影之後,她與老師分享,當心情低落時,就會拿起相機拍攝天空。因為看著藍天不斷變化,心情也會隨之好轉。遠鄉閃閃在該校園結束計畫後,她仍持續拍攝天空,並在九年級時於學而文創&CAFE咖啡廳舉辦第一場的個人攝影展。其中,小梵最喜歡的作品是雲朵像棉花糖一樣的《軟綿綿》,並且在作品介紹上寫著「我覺得每個人都要有一個軟綿綿的東西,可能是布偶、抱枕,或者是貓咪,因為軟綿綿的東西可以療癒每個人受傷的心靈」。

延續陪伴、擴大計畫 遠鄉閃閃持續發揮影響力

遠鄉閃閃規劃每年再多與2所學校合作,並朝中南部發展,讓更多學校可以接觸到攝影計畫。徐振傑笑說:「最大的長期計畫,就是希望這個計畫可以走到全臺灣的學校。」

文曄基金會董事長楊明記堅定地說:「不只是上完一年就結束,而是能關懷到以後,做得到就盡量做!」徐振傑和志工們在結束遠鄉閃閃校園攝影計畫後,仍會時常回去學校關心孩子,或者是透過社群媒體關注孩子動態,讓「陪伴」持續發生。

↑遠鄉閃閃透過攝影陪伴孩子們成長。攝影/徐寬

採訪側記

這次的採訪實際進入屈尺國小和大同國小樂水分校,看見遠鄉閃閃在學校用攝影陪伴孩子的過程,從屈尺國小和大同國小樂水分校的主任和老師,聽見偏鄉學校所遇到的問題,和閃閃為孩子們帶來的影響;從攝影志工認識閃閃持續在做的事情——「用攝影陪伴孩子」,透過攝影點亮孩子,讓他們看見更多可能,甚至展開新的人生機會;從文曄基金會董事長的分享,看見遠鄉閃閃除了陪伴,也讓當地孩子藉由基金會的力量,獲得新的人生希望;從計畫主持人徐振傑的話語中,了解閃閃創立的契機到現在慢慢擴展計畫,其逐漸擴大組織的影響力。而我們在遠鄉閃閃身上,看見有別於傳統的教育,更被注入偏鄉的這股力量深深感動。


你可能也會喜歡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