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屏東原住民族涉詐案件警示 宣導重心轉向「勿為詐欺共犯」

2025/07/18 17:20
590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屏東原住民族涉詐案件警示,宣導重心轉向「勿為詐欺共犯」

【屏東訊 2025.7.18.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 

        過去社會各界對於詐騙犯罪的宣導,多半聚焦於「如何不被騙」,旨在提升民眾的防詐意識與識詐能力。這項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眾的警覺性,讓許多潛在受害者得以避免財物損失。然而,隨著詐騙手法日益翻新,犯罪集團的觸角甚至伸向偏鄉與弱勢族群,利用資訊落差、經濟壓力或對法律知識的不足,導致部分民眾在不知情或利誘下,不僅成為詐騙的受害者,更不幸地淪為詐欺共犯,尤其以「車手」角色最為常見。鑑於此一嚴峻情勢,相關單位與社會團體正積極倡議一項宣導視角的根本性轉變:「過去我們極力宣導不要被騙,現在要改宣導,不要騙人。」 這不僅是對受害者的保護,更是對潛在加害者的道德與法律警示,期盼從源頭遏止詐騙犯罪的蔓延,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詐騙犯罪的猖獗,已成為當前社會的一大毒瘤。從假投資、假交友到假檢警,各種詐騙劇本層出不窮,不僅讓無數民眾畢生積蓄付諸東流,更嚴重侵蝕了社會的信任基礎。當詐騙集團將目標轉向相對資源較少、資訊較不流通的偏鄉地區,尤其是原住民族部落時,其造成的傷害更為深遠。這些地區的居民,可能因經濟困境、求職不易,或對陌生資訊缺乏辨識能力,而更容易被詐騙集團所利用,誤入歧途。

        根據警政署提供的最新數據,針對113年度涉及詐欺車手或其他詐欺罪之原住民族人數進行統計,屏東縣部分原住民族鄉鎮的數據令人深思。儘管總體人數相對有限,但每一筆數據都代表著一個家庭的破碎、一個社區信任的動搖,以及個人未來可能面臨的嚴峻法律制裁。這些數字,是冰冷的統計,卻反映著活生生的生命故事,以及詐騙犯罪對原住民族群體造成的實際衝擊。

具體數據顯示:

  • 屏東縣三地門鄉:1人
  • 屏東縣霧臺鄉:1人
  • 屏東縣瑪家鄉:1人
  • 屏東縣泰武鄉:0人
  • 屏東縣來義鄉:3人
  • 屏東縣春日鄉:4人
  • 屏東縣獅子鄉:3人
  • 屏東縣牡丹鄉:1人
  • 屏東縣滿州鄉:1人

        總計屏東縣原住民族鄉鎮涉詐原住民數為15人。這15個案例,儘管分佈於不同的鄉鎮,卻共同揭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詐騙集團的魔爪已深入原住民族地區,利用資訊落差、經濟壓力或對法律知識的不足,誘使部分族人鋌而走險,成為其犯罪鏈條中的一環。這些涉案人員,無論是基於何種原因,都必須面對法律的制裁,並承受社會的異樣眼光。

        從「不被騙」到「不騙人」的宣導轉向,其核心理念在於強調「共犯」的法律責任與道德成本。許多被吸收為詐欺車手的人,往往抱持著「只是幫忙跑腿」、「不知道這麼嚴重」的心態,或被短期高額報酬所誘惑,以為這是一條賺快錢的捷徑。然而,一旦涉及詐欺行為,無論是否直接參與騙取財物,只要協助詐騙集團收取、轉移贓款,或提供人頭帳戶,都將構成詐欺共犯。根據我國《刑法》規定,詐欺罪可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而身為詐欺車手,往往會被認定為共同正犯或幫助犯,面臨嚴重的刑事責任,包括有期徒刑、巨額罰金,甚至背負前科,影響其一生的發展,包括求職、信用、甚至出國等權利。對於原住民族而言,這不僅是個人的災難,更可能對其家族與部落的聲譽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破壞世代傳承的信任與榮譽。

        詐騙集團之所以能屢屢得逞,除了利用人性的貪婪與恐懼外,更重要的是他們善於偽裝、誘騙,並利用社會上的資訊不對稱。對於原住民族地區,由於地緣關係、文化背景或社會資源的相對匱乏,部分族人可能更容易成為詐騙集團鎖定的目標。他們可能被包裝成「投資顧問」、「高薪工作機會」或「貸款協助」等名義,誘騙族人交出個人資料、銀行帳戶,甚至直接參與取款、匯款的非法行為。這些誘惑往往披著合法的外衣,讓缺乏警覺的民眾難以分辨真偽。

        因此,新的宣導策略必須更具針對性與預防性。它不再僅僅是提醒民眾「小心詐騙」,而是更進一步地告誡:「不要成為詐騙集團的幫兇!」這需要更深入社區,透過部落會議、文化健康站、學校教育、教會組織等多元管道,以族語或在地易於理解的方式,清楚闡明詐欺犯罪的嚴重性,以及參與其中所必須付出的沉重代價。同時,也應加強對年輕一代的法治教育,讓他們從小就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認識到不勞而獲的背後往往是陷阱。

         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導致部分族人涉入詐騙的深層原因。經濟壓力、就業機會不足、資訊管道受限、缺乏金融知識等,都可能是推動他們走向犯罪邊緣的因素。因此,政府與民間團體在加強法律宣導的同時,也應同步提供更多元的經濟發展機會、就業輔導、金融知識普及教育,以及心理諮詢服務,從根本上提升原住民族社區的韌性,使其免於被不法分子利用。只有當社區擁有足夠的經濟支持與知識武裝,才能真正抵禦外部的誘惑與侵害。

        每一個原住民族部落都是台灣社會的珍貴資產,承載著豐富的文化與深厚的倫理價值。維護部落的純淨與和諧,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從現在起,讓我們將宣導的重心從被動的「防範被騙」,轉為主動的「拒絕騙人」,從個人做起,從家庭做起,從社區做起,共同築起一道堅實的防線,讓詐騙集團無所遁形,讓我們的社會更加清明、公正,讓每一位族人都能在陽光下,憑藉自己的努力,創造美好的未來。

照片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