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現實已發生 政府不該慢半拍
在台灣,社會上常出現這樣的矛盾現象:某些產品雖然尚未完成法規程序、或尚未被納入明確的管理機制,但在民間卻已廣泛使用,甚至形成穩定的流通與需求。
減肥藥與壯陽藥就是明顯例子。許多產品未經衛福部正式核准,卻仍透過代購、社群平台等非正規管道流通;事實上,消費者並非有意規避制度,而是現行制度尚未提供合格替代,迫使他們自行尋路。
影音市場亦是如此。許多家庭使用的機上盒,內建來源不明的影音內容,雖未經授權,卻因操作簡便、價格低廉而成為大量使用者的選擇,可見法規未及之處,民間早已自成體系。
交通領域也能看到類似狀況。部分電動自行車經過改裝、解除限速後上路,性能已超出原本的分類,但多數使用者並未辦理登記;這並非蓄意違法,而是管理規則與使用實況出現落差。
這些現象的共同點在於:當制度無法及時回應現實,規範的真空就會被灰色市場填補。如果合法選項缺位,人們自然會在非正式的空間中尋找替代。
加熱菸正是此一結構性問題的最新例證。根據《菸害防制法》,所有加熱菸產品皆需通過健康風險評估審查方可製造、輸入及販售,但問題是,截至今日,衛福部卻尚未核准任何一項加熱菸產品上市,也未提供清晰的審查時程或標準。
然而,市場上的現實已經發生,越來越多成年吸菸者選擇使用來自國外的加熱菸產品,他們希望透過這類產品減少氣味、降低有害化學物質的接觸,但由於合法產品尚未通過審查,這些使用者只能透過走私、代購與網路社群取得,形成既無品質保證、也無風險監控的困境。
與其放任這種制度空窗持續擴大,政府更應主動出手,儘速完成加熱菸的審查作業,讓合格產品合法上市,納入風險管理與監督體系;唯有如此,才能建立公開透明的資訊機制,協助消費者做出更安全、理性的選擇,也讓公共健康政策真正落地執行。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