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銀髮童心牽共學 種下陪伴也種出愛

2025/05/27 19:51
24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NS:長輩與小朋友上課的交談聲

標一: 共學共伴串人情 老幼攜手樂同行

OS:濃濃烈日下,小朋友與長輩一起種植蔬菜,但這不是孫子與阿公的親子互動,而是小學生與老學生之間,互相學習的和樂模樣。

OS:新埤國小位於嘉義縣太保市新埤里,這所小學與太保日照中心合作,推出老幼共學的新模式,讓大手牽著小手,學習跨世代的交流。

OS:一大清早,小朋友與長輩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起做早操,活動筋骨。

OS:開始上課後,大家一起認識絲瓜的知識,從做中學,在了解絲瓜的營養價值後,由長輩帶領小朋友下廚,一起做出美味的絲瓜料理。

BITE:新埤國小老師 徐誼家

我們還會利用這一些農作物

然後來做一些美勞的題材

同時也讓老人增加到說

他們平常吃的蔬菜

原來不是只有吃耶

而且還可以怎樣呢

做一些卡片啊

標二:長輩孤獨無聊 小孩童語解寂寥

BITE:太保日照中心長輩 胡慧敏

(在家會不會孤單?)

當然會阿

(來這邊有小朋友陪)

對阿就比較好對不對

OS:新埤國小的學堂,不僅僅給了長輩世代共榮的溫暖,小朋友的天真與可愛,也慢慢打開他們的心房。菊江阿嬤,正是這份轉變,最真實的寫照。

NS:

菊江阿嬤:(謝謝)

OS:菊江阿嬤的兒子患有中風,長期照顧兒子的壓力與重擔,使得阿嬤變得沈默寡言,直到她開始參加老幼共學,才慢慢找回笑容,走出以往的陰霾。

BITE:太保日照中心長輩 張盧菊江

我們三個孫子都去台北

這裡有小孩子就很熱鬧

標三:牽著菜籽手 一起種下好時光

OS:新埤國小的老幼共學學堂,不僅讓長輩與小朋友一起上學,更融入當地的農業特色,在課堂中加入食農教育理念,讓長輩搖身一變成為老師,手把手帶孩子們體驗農事。

NS:

長輩:(好OK)

BITE:社區大學樂齡講師 王邦俊

這些長輩

其實在他們年輕還能做的時候

都是務農為主

在老幼共融這一塊

大家都找到

坐下來一起用鏟子挖土挖鬆

然後澆水

開始去照顧它

給人家感覺好像又回到

比較之前祖輩的那種

三代同堂四代同堂

那種感覺又出來

標四:年齡不是限制 老幼共學的魔法

OS:除了長輩分享珍貴的生活智慧與經驗,小朋友也能反過來教導長輩,使老幼共學成為一場雙向交流與文化傳承的課堂。

BITE:新埤國小學生 陳翊婷

我是一個潔牙小天使

要幫他們講那個潔牙的順序

阿我講了之後

我突然有一種感覺

就是我好像在當老師

BITE:新埤國小校長 陳怡君

學習的金字塔裡面有講到

就是說你自己學

可能學到的成效大概六七成

但是如果你透過教別人

又把你所知所學再應用出來的話

那個學習的金字塔裡面

你可能可以達到百分之百

標五:把愛帶回家 世代共學不分家

OS:經過一天共學,長輩與孩子逐漸學會理解與相處,原本與家中阿公阿嬤互動冷淡的張茗翔,開始懂得關心與體貼家人,下課後也會主動向阿嬤熱情打招呼。

NS:

張茗翔:(阿嬤我回來了)

阿嬤:(好乖哈哈哈)

OS:同樣是老幼共學的學生林昕妮,課堂中總是熱情參與,主動牽起長輩的手,原本就與阿嬤感情深厚的她,透過共學,更學會了傾聽與陪伴,懂得用不同的方式,和阿嬤一起相處。

NS:

林昕妮:(阿嬤快一點)

OS:現在的她,最期待的不是下課,而是和阿嬤一起回家的路。

NS:

林昕妮:(阿嬤回家了走阿)

阿嬤:(不要拉我)

BITE:林昕妮家長 陸小姐

我覺得上完課之後

可能也比較知道如何跟長輩相處

現在可能網路太便利

所以年輕人比較不懂得如何表達與溝通

甚至是如何呈現愛的方式

那我覺得這樣子的課程

可以讓他們學習如何表達

標六:翻開共學課 一起把愛學起來

OS:新埤國小的老幼共學計畫,讓長輩重新找到價值與陪伴,也讓孩子更懂得敬老尊賢的意義。

BITE:新埤國小學生 陳翊婷

很多人都不喜歡老人家

就說他們身上有老人味

我並沒有覺得

因為老了本來就會有那些味道

而且他們又行動不方便

想要讓全部的人都知道

老人有多麼孤獨

所以我要幫其他人

我的夢想是這樣

OS:台灣面臨高齡化社會,對許多長輩來說,獨居與孤單,是他們已經習慣的日常。但在新埤國小的老幼共學中,孩子們伸出溫暖的小手,牽起長輩那雙布滿歲月痕跡的手,一步一步,陪他們走下階梯。這不只是身體的陪伴,更是一種心的靠近,在每一個共學的時刻,悄悄搭起,世代間理解與信任的橋樑。

採訪撰稿 邱榆庭

攝影剪輯 陳昭慈

音樂來源 Youtube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