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于萱開書店 用藝品和藏書訴說旅行故事
【記者陳安婷/台中市西區報導】在台中美術館附近的巷子內,有一間別具藝文特色的獨立書店「巷子裡的魚」。這裡原本是店主趙于萱插畫設計與平面設計的工作室,因為本身就喜歡看書,因此她決定將自己熱愛的藝術與閱讀結合,逐步調整了空間配置,除了本來就有的繪畫、刺繡,也開始擺放書籍;到了2023年,工作室正式轉型成一家書店。趙于萱認為,每間獨立書店的樣貌,背後都映照著經營者的個性與理念,因此在這間承載了她多年來創作歷程與經驗的書店,從書籍的選擇到空間的氛圍,都可以看到她獨特的個人風格。
趙于萱最早就讀虎尾科技大學自動化工程系,畢業後從事工程師工作。幾年後,她選擇回到校園,就讀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畢業後進入動畫產業,同時開始投入圖文創作。1999 年,她出版第一本作品《3ds MAX 4互動光碟製作》,是一本多媒體動畫後製的專業書籍。
在雲科大畢業幾年後,她進入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碩士班就讀。在研究所期間,她也進入餐飲業工作,從設計與公關起步,後來負責三間餐廳的營運管理。即使身份多元,她仍持續創作與接案,至 2018 年共出版九本書籍,記錄她走過希臘、義大利、德國等地的見聞。對趙于萱而言,生活從來不是單線進行,這些不同的角色在不同階段交錯進行,組合成她現在的生活樣貌。
因為對書籍與閱讀的喜愛,她在 2020 年開始逐步將原本的工作室轉型為書店,並將自己的藝術創作融入空間,擺放個人設計作品,如刺繡、繪畫與手工文創小物,也讓書店呈現出類似小型藝廊的樣貌,融合書籍與創作展示的形式。
除此之外,書店還有擺放許多在旅遊中帶回來的旅行藏品,這些物件來自世界各地,為書店增添了不同文化的元素。由於先生在外商公司工作,她有許多機會去國外旅遊,親身體驗當地文化,並將這些異國風情帶回書店。在旅行過程中,她會收集當地特色小物,像是磁鐵、俄羅斯娃娃等紀念品,將這些物件被巧妙地擺放在書店各個角落,讓每個踏入的人,都能從書籍、藝術創作與異國小物之間,體會到她的美學視角與文化探索的歷程。
書裡的小標籤 是無聲的推薦語
趙于萱的選書風格受到她的藝術設計背景與旅遊寫作經驗影響,書店以藝術、攝影和旅行相關的書籍為主。她表示,選書的原則主要是自己覺得有趣或值得推薦。像是因為她喜歡在旅行過程中透過文字與插畫記錄自己的見聞與觀察,店內也有擺放她自己創作的書籍《魚的法國旅行手記》,這是一本結合露營須知與旅行過程中的見聞的「旅遊筆記」,裡面的圖片與插畫都是她自己創作的。
店內的書大部分都是可以開放現場閱讀的,在書本的第一頁就會有標示書的價格跟書況的標籤,會註明是否全新、絕版、二手與難尋等資訊,讓讀者了解書籍背景。趙于萱說:「因為不是每個客人都喜歡互動,有的人喜歡自己慢慢找書,那我自己覺得很特殊,或是我看完也有感覺的書籍,就會把可以推薦的原因,寫在小標籤貼在那邊,讓客人自己去看。」
趙于萱認為,是否喜歡閱讀不應該只以「買書或不買書」來區分,閱讀的價值不在於購買的數量,而是在於是否找到真正讓自己喜歡、願意收藏的書籍。她希望書店能成為一個開放的閱讀空間,讓人們能夠自在地翻閱,享受讀書的樂趣。
旅行記憶的交流場域
趙于萱時常與客人聊天、推薦書籍。吸引許多喜歡旅行類書籍的人參訪,像是曾經有客人的購書理由是,因為不會規劃去印度,所以想說可以透過書籍來看看這個未知的國家,這時候趙于萱除了向客人分享相關書籍,像是介紹印度飲食與文化的《解密印度廚房》,或是小說《孟買春秋》以外,也會分享書店曾舉辦過一場印度飲食文化講座,延伸許多相關話題。
除此之外,店內還有許多其他文化相關的書籍,像是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的《純真博物館》與《純真物件》,常被她作為一組書一起分享。《純真博物館》是一本小說,而《純真物件》則是對應位於同名博物館的展覽圖錄。這座博物館由帕慕克本人依據小說內容打造,將書中出現的物件真實收藏與展示。趙于萱會依據讀者是偏好小說閱讀,或對展覽與物件敘事有興趣,來推薦不同的書籍。
有時候,她也會從店內的旅行周邊小物展開交流。例如,當她看到客人選購了冰島明信片,便會和對方聊聊冰島旅行經驗,她與客人分享:「我們去冰島不是為了要去看極光,而是選擇去看永晝,因為永晝更適合露營旅行」,和顧客熱情的聊起當地的獨特景觀與文化。這些互動讓書店成為一個讓人彼此分享故事、交流文化的地方。
書店是生活的延續
趙于萱說,自己經營「巷子裡的魚」的野心並不大,並非想要大幅度擴張或追求商業上的成功。她認為,會開獨立書店的人,都不是單純因為想賺錢而開書店,也不會僅僅因為賠錢就關掉書店。對她來說,經營書店更多的是因為想延續自己長久以來的生活方式,將原本就有的閱讀與交流的習慣,以書店這種形式更穩定地呈現給大眾。
未來,她仍計畫持續舉辦各種小型文化活動,像是過去書店曾邀請許多歌手或是音樂團體來表演,像是歌手柯泯薰、不同的阿卡貝拉樂團都曾來過書店進行小型的表演。雖然場地的限制使每次參與的人數不多,但反而讓活動能更有互動、更有交流性。除此之外,書店的空間也會維持靈活開放,將持續與不同團體合作,像是之前有教師團體會固定來此辦研習,也有插畫家或其他藝術工作者會借用空間進行創作交流,這些合作經驗讓書店不僅能是閱讀與休閒的空間,更能成為文化交流的多元場域。
趙于萱表示,她不想讓書店變成單純的商業場所,而是想要持續做自己喜歡的事,以輕鬆自在的方式經營下去。
採訪側記:
訪問當天是一個正在下大雨的午後。店主趙小姐從事過許多跨領域的工作,會設計、料理與圖文創作,而且對於國外旅遊也是相當有心得,人生經歷相當豐富而且相當有才華,訪談過程相當有趣。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