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廢蕉葉做成智慧袋 張妍推動循環農業助蕉農

2025/07/23 21:00
11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蔡品卉、羅琬茜/新北市報導】當你走進一片香蕉園,是否曾思考,那些在採收後隨即倒下的蕉樹與葉子,最終會去哪裡?對大多數人而言,它們只是自然的廢棄物,然而在張妍眼中,這卻是一段通往永續未來的起點。她自小與務農的祖父母走在田埂上,也悄悄種下了對土地的關注。大學三年級那年,張妍回望這段記憶,開始思索如何讓農業廢料重獲新生。自此,她展開一場結合材料實驗、田野調查與產品設計的專業冒險,創立「萊札設計」,以再生蕉葉為核心,打造出可分解的蕉葉套袋。

↑張妍走入田間,手把手教導蕉農使用創新設計的再生蕉葉套袋,讓香蕉種植過程更簡便、更環保。照片提供/萊札設計

香蕉一生只結果一次,採收後整棵樹便成了農田裡的廢棄物,這樣的現象在台灣南部的蕉園隨處可見。張妍正是從這片田野間,意識到農業廢棄物的問題,進而展開她的永續設計計畫。她將自己的英文名「Liza」轉化為品牌名稱「萊札設計」,以蕉葉為原料,開發出可分解的再生蕉葉套袋,期望為台灣農業廢棄物找到新的出路。

張妍畢業於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產品設計組,曾於台灣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修讀一年,隨後考取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產品設計碩士。由於祖父母是農夫,她從小常回鄉與長輩在田間散步,潛移默化地對農業有一定觀察。大三時,她因專題發想重新凝視田野中的香蕉廢材,萌生「把農業垃圾變黃金」的念頭,自此開啟材料實驗、產品設計與田野調查的旅程,踏上從設計走入永續農業創業的專業探險。

蕉葉也能保護香蕉?她用創意翻轉農業廢棄物

↑蕉葉套袋模擬設計圖,展示以蕉葉纖維製成的套袋材料與實際套用於香蕉果實的方式。套袋上附有乙烯感測試紙,能隨著香蕉成熟釋放的氣體變色,協助農民判斷最佳採收時機。照片提供/萊札設計

張妍的創業旅程充滿挑戰,最初最大的困難來自她對農業的陌生。作為一名藝術設計背景的學生,張妍在進入香蕉產業的設計領域時,完全是從零開始學習。然而,這一切並未讓她退縮,反而激發了她探索創新設計的動力。她希望利用蕉葉這一農業廢料,設計出既能幫助農民又符合永續發展理念的產品。

張妍的設計挑戰主要集中在材料的可行性上。她親自收集蕉葉,並嘗試將其處理成再生紙材料。最初的幾次嘗試結果不如預期,製成的蕉葉紙非常脆弱,無法達到所需的延展性和強度,這讓她感到沮喪。儘管如此,張妍並未放棄,她不斷改進設計,並開始尋求蕉農和再生紙商的建議。在一次次嘗試後,她發現傳統的天然成形方法,如:添加糊狀物質可以增強材料結構的強度。這一突破讓她的再生蕉葉材料終於接近理想效果,既具延展性又耐用。

張妍選擇了蕉葉作為主要材料,並結合紙漿與天然纖維,通過手工製作過程來開發這款套袋。這款套袋不僅可以有效替代傳統的塑膠套袋,減少農業廢棄物的產生,同時還能提供香蕉果實額外的自然保護。在功能上,張妍更加入了一項創新設計——「成熟試紙」。這張試紙能夠偵測香蕉散發的乙烯氣體,當試紙的顏色變化時,農民便能準確掌握香蕉的成熟程度,進而確定採收的最佳時間。

↑張妍以廢棄蕉葉結合紙漿與天然纖維,手工製成環保蕉葉套袋,取代傳統塑膠袋,減少農業廢棄物。套袋內嵌試紙可偵測乙烯氣體變色,協助蕉農判斷成熟時機,提升採收效率與農業永續性。製圖/蔡品卉

↑張妍展示其研發過程,包括收集蕉葉、處理成再生紙材料以及最終設計出可用的香蕉套袋,解決了農業廢棄物問題。照片提供/萊札設計

蕉葉變套袋:如何靠實驗與田間實作贏得農民信任

張妍表示:「我不希望永續設計僅僅是一個口號,而是要真正解決農民實際操作中的問題。」她的這項設計不僅關注環保,更考量到農民的實際需求,並且以循環設計的理念推動永續農業發展。

儘管她提出創新的蕉葉套袋設計,農民們仍對此持懷疑態度,無法理解這種新產品如何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為了打破這層疑慮,張妍親自走入農田測試產品,並根據農民的反饋不斷改進設計。這段經歷讓她深刻體會到,設計不僅是創意的發揮,更是對使用者需求的回應和實踐。

儘管面臨多次挑戰,張妍從未放棄。她表示:「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想到這個設計

可能對農民帶來改變,我就會再次鼓起勇氣。」最終,張妍的再生蕉葉套袋不僅成功進入市場,也成為永續農業設計的一個成功範例,證明了堅持與創新能夠克服所有困難。

↑「萊札設計」創辦人張妍,憑永續材料創意斬獲國際 iF 設計大獎。照片提供/萊札設計

從田野到世界舞台:萊札設計收穫農民肯定與國際榮譽

在歷經材料實驗與田間測試的重重挑戰後,張妍的「再生蕉葉套袋」逐漸展現其設計價值,不僅獲得合作蕉農的正面回饋,更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她的設計以環保可分解、方便使用為特色,不僅能直接回歸土地分解,還能在颱風來襲時提供防風防水的保護功能。這些貼近農民需求的特點,讓蕉農願意持續使用並給予高度肯定。

除了實地回饋的鼓舞,張妍也在競賽中累積亮眼成果。截至目前,她以該項設計在國內外累積超過 20 項競賽獲獎紀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榮獲2024年iF學生設計獎(iF DESIGN STUDENT AWARD),這項由德國主辦、在義大利米蘭舉辦的國際賽事,吸引來自72國、逾萬件作品參賽,最終僅76件脫穎而出,獲獎率不到 1%。張妍的設計也因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12項「促進綠色經濟」而獲得評審青睞。

她坦言,設計過程中最大的肯定是來自「被理解與支持的感覺」──當她開始質疑自己身為非農業背景設計師的角色時,是一次次的獲獎與設計交流,讓她重新相信這項創意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參與米蘭頒獎典禮時,張妍更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設計師討論永續議題與材料實驗,她形容:「用設計語言對話,是我最大收穫。」這些榮譽與回饋,不只是對張妍個人的肯定,更讓她的設計理念從田間走上國際舞台,成為永續農業設計實踐的具體範例。

萊札設計的永續夢與青年行動呼籲

張妍分享,去年在參加iF學生設計獎前,曾透過參與「台積電逐夢計畫」。她與專業造紙廠合作,製作出品質更穩定的香蕉纖維紙,並實地進行農地試驗與結構測試。她將原本農民需要額外綁繩的套袋改良為「一拉即綁」的伸縮結構,且整個袋子皆為可分解材質,大幅減輕農民回收負擔。這些回饋讓她感受到,設計確實能解決真實問題,也讓她思考未來是否能將這項發明商品化、投入市場。

儘管目前仍以研究為主,張妍表示她對永續設計的熱情正不斷擴大,不僅有關於香蕉,還有鳳梨葉的應用案例,未來預計將完成更多利用農業廢棄物的產品。她也觀察到,雖然台灣逐漸有永續意識,但與她在英國看到的實踐差距仍大。在英國,幾乎所有店家都使用環保包裝;相較之下,台灣多停留在口號層面,真正落實使用環保餐盒或包裝的人仍是少數。這樣的對比,更加激勵她希望在台灣推動更深層的永續行動。

面對有志於永續發展或創業的年輕人,張妍認為「自信」是邁向成功最關鍵的因素。「你如果不相信自己的想法,別人也很難相信你」,她鼓勵年輕人勇敢表達自己的設計理念,當真心喜歡自己的作品,自然會吸引志同道合的夥伴加入,在創業的路上也會遇到許多貴人相助。

採訪側記

張妍雖然年紀與我們相仿,但她卻勇敢地踏出創業的步伐,並且積極投入自己並不擅長的領域,這一點讓我深感敬佩。她提到自己在英國讀研究所時,深刻體會到歐洲在永續發展上的實際行動:「那裡的店家都堅持使用環保材料進行包裝,這與台灣相比,顯得更有實質意義。台灣的永續似乎還停留在口號層面。」這讓我反思,台灣確實應該更加重視永續發展,並付諸行動。我希望自己能透過撰寫學生創業與永續的報導,讓更多人關注這個議題,也希望能激勵更多有創業夢想的年輕人勇敢邁出那一步,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