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外送員的困境:平台承攬制下的勞動風險與不平等

2025/07/23 02:56
354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6
檢舉

最近天氣越來越炎熱,大家都喜歡坐在辦公室吹冷氣,但有一群人,他們沒有固定的工作場所。無論是豔陽高照還是颱風來襲,他們都穿梭在大街小巷,只為了把一份份餐點準時送到我們手上。他們,就是外送員。

在職六年的外送員感嘆:「就是要風吹日曬、日曬雨淋,然後我們機車的費用都是我們自己要出,油錢、保養,通通都要自己出。」

許多人選擇這份工作,是因為彈性的工時和低門檻的加入條件,但背後卻有著不為人知的辛苦。外送平台多採用「承攬制」,外送員並非公司員工,沒有勞健保、沒有底薪,所有收入都是一單一單的「報酬」,而非「薪水」。這意味著,只要沒單可接,收入就歸零;即使風雨無阻地工作,時薪也可能遠低於法定最低工資。

在現行制度下,勞雇與承攬有明確差別:

雇傭制度:勞工是受僱於雇主,需服從其指揮並提供勞務,雇主則提供固定薪資、勞健保與法定保障;承攬制度:承攬人獨立完成任務,對工作成果負責,並不受雇主指揮,無須提供勞健保或其他保障,收入依件計酬,風險自負。

「政府跟行政院、立法院要趕快立一個法,不能讓熊貓還有Uber Eats 一直瘋狂的砍薪水。他現在又立了一個三單50塊,當我們做好玩做開心的,我是要養家糊口的欸,唉。」

外送員正是處在這樣的承攬關係當中,不僅缺乏保障,也承擔所有工作風險與設備成本。

而對於中高齡者而言,這份工作更是一種不得不的選擇。在職四年外送員說:「因為我的歲數比較大,然後要找工作不好找,因為我那時候被資遣,資遣之後要找一些工作就不好找,然後有人就覺得為什麼要跑外送,但事實上我歲數比較大,我找不到其他合適的工作就只能來做外送。」

平台制度不斷調整,獎金門檻提高、計費邏輯改變,都使他們的收入越來越不穩定。

在數位平台與勞動型態快速變化的今天,外送員所處的工作模式揭露了現行勞雇制度的模糊與不足。他們既不屬於傳統勞工,也無法享有相應保障。當平台可以任意更改制度與酬勞標準,而缺乏法律制衡,這群支撐便利生活的勞動者,該如何為自己發聲?制度的灰色地帶,或許也提醒我們:便利的背後,是否更需要制度的透明與法律的保障?

記者張啟敏/綜合報導

本篇報導使用AI工具協助產出

你可能也會喜歡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