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餐具收費上路,減塑政策推動仍有挑戰
7月22日起,臺北市政府規定一次性免洗餐具開始進行收費,最低1元起。政府期望藉此減少塑膠垃圾,推動自備環保餐具的風氣。此政策如何影響店家與消費者生活?本報導帶您了解。
受訪店家/內湖區悅饌古早味豆花:「當然政府的意思是說,先以政府單位的委外機構為主,進而在推廣到全部台灣台北的一般店面。只是說消費者的意思是說為什麼只有我們這邊要收費,而外面的店家卻不用,主要的最大困擾是在這邊。」
「消費者以為只有湯匙,沒有想到說碗或湯盒都要收費,這是他們比較意外的地方。」
「那是希望說你推動這個政策的時候,能夠全部統一。」
台灣每年產生超過80萬噸塑膠垃圾,但回收率不到六成。這次政策先從政府機關、學校與市府委外場館實施,收費對象包含碗、筷、湯匙等免洗餐具。不過尚未全面擴及一般商家,讓部分業者在執行時遇到溝通上的困難。
民眾陳小姐與林小姐:「不知道,好像有看到有些商家有公告這樣子,但還不知道會不會開始實施。」
「我覺得碗可以收錢,可是餐具的話有點麻煩,對,就一定要付錢。而且如果是在外面吃飯的話。我就會付那一塊錢,我就會把我錢包零錢拿出來付。」
「我會有這個念頭可是如果實際真的要做到的話就可能會有點困難,因為就是會一直忘記這樣子。」
在民眾的日常選擇中,環保與便利形成拉鋸。即便有意願支持政策,實際執行仍需時間與習慣的養成。
民眾洪小姐:「因為畢竟現在就是地球環境就是其實我們就是已經用太多的一次性餐具嘛,所以就是已經對地球造成肉眼可見的損害。所以我覺得其實收費蠻合理,就是提倡大家自帶環保餐具跟環保碗。就對我來說是合理的,因為可以幫助地球減塑這樣子,因為畢竟我們還是要把眼光放長遠一點。」
從政策初衷到民眾執行,減塑之路仍面臨諸多挑戰。無論是資訊傳達的落差,或是施行對象未全面統一,皆讓第一線業者承受壓力。同時,也有民眾展現積極態度,願意為環保付出行動。未來能否形成長遠改變,仍有賴政策溝通與社會共識的逐步建立。
記者張啟敏/綜合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