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從供水設施到文化資產:屏東水道水源地的轉生之路

2025/05/12 14:54
396次瀏覽 ・ 4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公民記者 曾祺靜 蔡秉昀 屏東採訪報導

照片

▲屏東淨水場的地標——配水塔

  1. 水塔之下的城市記憶

說到「水源地」,你會想起什麼?對屏東市居民來說,那座聳立於水源地中的藍色水塔,不只是一座城市地標,更是屏東市民的共同記憶。屏東淨水場,前身為「屏東水道水源地」,於 1937 年(昭和13年)興建完成,設備包含鑿井、集水井、唧筒井、唧筒室、淨水池、氣曝池、濾過池、配水塔等,是屏東市重要的上水道設施,至今已有 88 年歷史。過去為了守護水源安全,廠區長年封閉、門口掛著「水源重地,請勿進入」的警語,令人好奇淨水場的藍色水塔之下,究竟隱藏了什麼?在近百年後的現在,終於有機會揭開其神秘面紗,進入其中一探究竟。

▲邱坤基技士(左)與丁澈士教授(右)

  1. 文化景觀背後的水利智慧

由臺灣自來水公司管轄的屏東淨水場,在「現代大禹」——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丁澈士教授與屏東大學林思玲教授的積極推動之下,於2023年9月 18日以「原屏東水道水源地」之名登錄為屏東縣文化景觀,正式納入文化資產保護範疇。水源地的重要性,不僅止於它的悠遠歷史,更難能可貴的是,它保留下日治時期的水利技術,透過開發地下水、採取對環境衝擊較低的淨水方式,並利用自然環境與地勢落差進行重力供水,水利技術極具科學價值。即使已有88年歷史,淨水設施仍能持續運作,不僅展現工程的耐久性,也體現日本人重視細節與美感的精神。兼具歷史文化與科學價值的屏東淨水場,現址鄰近多間教育機構,不只守護著屏東市的民生用水,也潛藏著作為水教育場域的可能性。


▲氣曝池採用蛋糕層氣曝法,兼具美觀與功能性

  1. 屏東淨水場的環境教育潛力

乾淨的水,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資源。日治時期,為因應屏東市地區人口日漸增加,設立了這座「屏東水道水源地」,從此屏東得以自行運用豐沛的地下水源,不再仰賴高雄水道供水。作為少數使用地下水水源進行淨化的設施,這裡不添加藥劑,而是採用石英砂與石礫過濾、蛋糕層氣曝法等天然工法,淨水程序純淨而簡單。丁澈士教授深耕水利領域超過40年,水源地對他而言,不只是研究場域,更是通勤與散步時的日常風景。他提到,水源地周邊設有幼兒園、小學、中學與大學,是容易親近的水文化教育場所,而且廠區內並行使用古今淨水技術,實地走訪便能理解屏東地下水系統的獨特;園區中更保留上百種近百歲的老樹,如毛柿、花旗木等,也讓這裡成為兼具知識與自然的環境教育寶地。

D:\000工作相關\2025 other\IMG_0078-1.jpg

▲近百歲的慢濾池、老樹與水塔

  1. 走入歷史現場,一座活的博物館

早年,總有居民忍不住好奇心,偷偷翻牆進入水源地,只為一睹神秘的大水塔與廠區裡的歷史建築,甚至順手摘採果樹。丁教授笑說,某次氣曝池設施檢修,有如白噪音般的水花聲暫歇,讓附近居民反映睡不著覺,才發現這些設施早已與生活緊密相連。如今,「原屏東水道水源地」正式登錄為文化景觀,借助在地文化工作者的推廣,今後水源地將持續推動一連串保存、修復與活化工程。丁教授期許,透過串聯鄰近的高雄市定古蹟「竹寮抽水站」及屏東縣文化景觀「來義鄉二峰圳」,盼能成為南部水資源的文化廊道。隨著更多人走入這片曾經神秘的禁地,看見它如何將歷史、水利技術與自然生態完好保存,乘載著城市的記憶、工程的智慧與水資源說不完的故事,也將理解——水源地不只是單純的供水設施,更是一座仍然運轉、持續說話的「活的博物館」。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