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屏東百年水廠中,看見自來水處理過程的智慧
公民記者 林佳均 戴苡亘 屏東採訪報導
每次經過屏東市森林路附近,是否會注意到一座高高藍色的圓頂建築,而那裡就是藏匿於城市之中的「自來水凈水廠」。
藉由邱技士的介紹得知,屏東市自來水廠建立於日治時期,在台灣擁有百年的歷史,從日治時期開始供應屏東市的民生用水問題提供給十萬多住戶使用,也是台灣少數使用地下水作為主要用水的水廠。

圖1、遠觀的水場標誌建築
那麼水是如何到我們家中的呢?中間的過程經歷了甚麼?相信很多人都不太了解,是經過了1.取水→導水→淨水→配水,這四個主要步驟,其中淨水的過程極為重要,抽取自來水或地下水進入淨水場,經過混合、凝膠、氣曝沉澱、過濾、消毒等過程,才會配送至家中做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水。
詳細的介紹一下在混合凝膠時常用的混凝劑:聚合氯化鋁,他的凝結沉澱速度佳,淨水的效果明顯。
氣曝是為了消除地下水中三氯乙烯、鐵、臭味、二氧化碳等物質,再經過濾將沉澱物和水分離開來,並且屏東市自來水廠有一個很特別的曝氣裝置,是使用塔式曝氣的方式,遠遠的看就很像兩個美麗的噴水池一樣。

圖2、塔式曝氣池
過濾:分快濾跟慢濾兩種,慢濾使用土地面積大且濾速緩慢,現在自來水處理廠使用快濾法的較多,壓力式快濾桶與重力式快濾池,一般多使用重力式快濾池因過濾速度比較快,比較能夠供應現在民眾日常所需。

圖3、慢濾池
消毒的過程所加入的藥劑為次氯酸鈉也就是漂白水,去殺除水中細菌、病毒,和在管線配送過程中的衛生安全,根據《飲用水水質標準》有效餘氯含量應在0.2 mg/L 至 1.0 mg/L之間,確保水中有足夠的餘氯來持續消毒,但又不至於對人體造成危害。
屏東市自來水廠不僅是一座供水設施,更是一段城市記憶的見證者,從日治時期到現代,它穩定地守護著十萬多戶居民的日常用水需求,成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存在。每一滴流入家中的清水,背後都經歷了多道工序與嚴格把關,是科學與工程智慧的結晶。
下次經過屏東市森林路,抬頭看見那座藍色圓頂建築時,不妨放慢腳步,想一想水從哪裡來,又經歷了多少努力才走進我們的生活。這不只是對一座淨水廠的致敬,也是對每一位默默守護城市運作的人員,表達最深的感謝。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