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無數人一生的百年水源地・屏東淨水場
公民記者 王子芸 張鈺珩 屏東採訪報導
自古以來,水是萬物生命之源,也是人與土地連結最深的媒介。屏東市這座建於西元1913年的淨水場,正是日治時期臺灣現代化工程推動下的重要基礎建設,也是現今臺灣南部保存最完整的地下水源淨水場域。

我們把時光倒轉至西元1895年的臺灣,正受馬關條約所殖民統治的日據時代。之後,日本政府於西元1901年在屏東設立「阿緱廳」為行政據點;在恆春設立熱帶植物殖育場;於西元1908年落成啟用阿緱製糖所。
當時,日本總督府為支援「南進政策」,大力推動甘蔗種植及製糖產業,以滿足「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經濟發展方向。而蔗糖除了是出口經濟作物,更被視為關鍵戰略物資——與黑火藥的製作有關。為了穩定糖業發展與民生用水供應,日本政府積極規劃各地水利設施。屏東淨水場便是在此背景之下誕生,成為當地具備現代化的地下水源處理系統,奠定城市發展與公共衛生的基礎。

▲建立於日治時代的八角亭
屏東淨水場目前仍保留日據時代所栽種的老樹、日式庭園造景等休憩空間,以及唧筒井、氣曝池、濾過池、淨水池、配水塔等一系列完整的過濾淨水設施,至今也依然採用當時的天然淨水工法。但屏東淨水場自西元1937年啟用以來,以「水源重地」為由,長期受到管制封閉。導致外界難以真正走近、了解這座擁有技術遺產的百年淨水場。

▲水廠技士-邱坤基(左)、 水博士-丁澈士(右)
正因如此,水博士丁澈士、水廠技士邱坤基、豐原里長丁國庭,以及多位在地文史工作者共同倡議,並殷切期盼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淨水場,能轉型為高屏地區首座水資源博物館,不只是保存設施,更作為推廣水文化教育的基地。透過導覽時段與參觀人數的安排,結合走讀體驗與互動解說,讓更多人理解這段百年來流動不息的水脈歷史,也得以一窺這份充滿智慧的濾水工藝,讓水與土地共生的記憶,一代代傳承下去。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