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屏東百年水廠 保留日治時代淨水工法

2025/05/12 15:00
150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公民記者 林昕慧 張圍珍 屏東採訪報導

照片

圖一、屏東自來水廠區藍色水塔已成為屏東的地標。

遠眺屏東自來水廠,映入眼簾的藍色高架水塔已成為屏東的地標。這座佔地10公頃的自來水廠,利用地下水源並結合多道淨水程序,自日治時代至今已有百年歷史仍在持續運作,雖因應淨水及輸水效率,廠區陸續增建現代化設備,但保留大部分日治時期的設施,2023年以「原屏東水道水源地」為名登錄文化景觀。

屏東自來水系統最初的源頭,追溯至1916年阿緱水道完工,當時由高雄水源地分水到屏東。協助水廠文化資產資源調查的屏科大名譽教授丁澈士指出,隨著屏東升格屏東市、市區擴張及日本飛行聯隊的進駐,用水量不敷使用,屏東市開發獨立的新水源,1938年屏東水道(即屏東自來水廠現址)完工,包括鑿井、集水井、唧筒井、氣瀑池、濾過池、淨水池、配水塔、唧筒室等設施,展現日治時期地下水取水與淨水的水利技術。

圖二、氣曝池。

汲取地下水,經抽水,進行原水的第一道淨化手續――氣曝,台水公司屏東區處技士邱坤基說明,屏東地下水特色的為鐵質重,讓水跟空氣大面積接觸,形成氧化錳跟氧化鐵,分子跟分子互相吸引成大分子團沉澱,就可以輸送至濾過池過濾,得到乾淨的水。

屏東自來水廠同時有日治時期的慢濾池與現代化的快濾池,邱坤基表示,慢濾池一天過濾6公尺的水,快濾池一天過濾175公尺的水,他形容,快濾池就像「直男」不浪漫只求務實,而慢濾池旁還配有濾過調整室,具有日據時代的古典美感,不過台灣因地狹人稠漸漸淘汰慢濾方式,全台僅剩下五、六個水廠有慢濾池,其一就在屏東自來水廠。

圖三、日治時期建置的慢濾池。

圖四、快濾方式淨水效率相較慢濾方式高。

隨著時代演變,屏東自來水廠不只有供水的功能,更兼具歷史意義及科學價值,地方文史工作者趙文俊、水利專家丁澈士皆認為,希望將廠區打造成水資源博物館與環境教育場域,不過台水公司認為此地是水源地,供市區內約8成的民生用水,基於安全考量,參觀採預約申請制,讓民眾很少有機會一探究竟。

屏東市豐源里長丁國庭表示,屏東自來水廠座落在豐源里內,陪伴許多在地居民長大,里民知道水塔的存在卻不了解其歷史,希望在維護民生用水安全的前提下,結合志工導覽適度開放屏東淨水廠觀光,讓百年自來水廠做為環境教育的一環,提升公眾對於水道歷史的認識。

圖五、水利專家、屏科大名譽教授丁澈士(左二)投身於屏東水廠文化資產資源調查。

作為實務第一線的工作者,邱坤基常接獲民眾來電詢問「水的硬度高,是否會結石?」、「消毒藥會不會得癌症?」他苦笑,結石應與飲食習慣有關,消毒則是法律規定、世界通行的規則,民眾對於自來水的不了解,更顯得水資源教育的重要。至於台水公司以水源地為由拒絕開放,丁澈士認為,高雄澄清湖同樣是水源重地,卻能兼顧水源、風景及遊憩等功能,若是台水公司有安全衛生疑慮,現在有監視器等科技輔助,期望開放讓人更親近水。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