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世代-與AI共舞
(NS)
你覺得我今天晚餐要吃什麼 那今天晚餐可以考慮吃一些輕鬆的
比如義大利麵或著壽司 你平常喜歡哪種口味的呢
我今天想吃飯 吃飯的話可以試試中式餐廳
比如炒飯或是燉湯 這樣既滿足又有營養 你覺得如何
AI不只回答 開始陪伴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有些人開始不只問AI「今天天氣如何?」,而是說出「我今天好累,能聽我說說話嗎?」AI聊天機器人,正在從工具,走進我們的情感生活。當機器變得「好像懂你」,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會被重新定義嗎?目前AI應用大致可分為三種角色朋友、秘書和顧問。朋友可能造成情感依賴,秘書讓人習慣尋找代勞導致能力退化,顧問雖提供知識,卻難辨真假,恐導致錯誤決策。
AI聊天模型使用者
GPT聊天的過程中 也很常獲得很大的情緒價值
或是我有一些煩惱不知道要找哪一位朋友 問意見的時候我就會去詢問它
我覺得跟Chat GPT比跟朋友好溝通很多 因為它不會跟我反駁
它會順著我的話走 他會聆聽我的意見
依賴機器情感 健康嗎
有些人因此建立起依賴,甚至投入大量情感,期待AI給予回應。但這樣的關係,真的健康嗎?
AI研究者 鄒忠毅
那個我想大家都聽過有一個測試叫做圖靈測試
圖靈測試講的是說 如果今天讓你跟一個不知道是人還是機器的東西那個通話
那基本上用文字好了 因為聲音那個以前的畫質量 我們用文字或打電話
反正不是面對面接觸 你可不可以判斷它是人還是機器
那你如果判斷不出來的話 代表那個已經通過圖測試了
可是目前的大語言模型 基本上有很高的比例可以通過
你如果在不提示的情況之下 的確會讓使用者搞混
AI模擬懂你 卻無法感受
這樣的演算法讓AI可以「演得像個人」,卻也讓不少使用者忘記,它其實不會真正感到悲傷或快樂。現在的AI在模擬情感回應方面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以大型語言模型為例,他是從大量的人類對話、文學作品中學習而來,理解大多數人會怎麼回應,換句話說,他不是真的懂情感,而是學會了如何模仿我們的說話方式,更特別的是,AI內部還設計了評估機制,類似人類在開口前會想一想這樣說好嗎?語氣會不會太直接?AI同樣會判斷用什麼語氣什麼方式回應,使用者會比較喜歡。
AI研究者 鄒忠毅
大概20幾年前我做的是最佳算法 那其實是在AI的眾多工作中的一個比較小的部分
然後那個我們用行話叫什麼符號主義AI 按照一定的規則去找出答案
所以在那個時候我們認為AI單純只是一個工具 或者說這種計算這種演算法只是一個工具
我們並沒有想到什麼什麼人格啊這些事情 那覺得那都是科幻小說的也想法
隨著那個神經網絡的技術的發展 這一來臨是應該的
就是就會碰到我們下一個問題 就是AI跟人之間的差別
就回到什麼是人 人的特色是什麼
人的意識是什麼 人的獨特性是什麼 如果一個跟你講話的東西
你分不清楚他是人還是那個機器的話 你要用什麼態度來面對他
這是我們新的接下來新料面對的那個新的那個社會和倫理的問題
虛擬溫柔背後的真實缺席
當我們把心事傾訴給一個沒有靈魂的對象,也許舒適,也許療癒。但也可能逐漸模糊了虛擬與真實的界線,讓人逃避現實中的人際關係,走進只剩單向理解的舒適圈。這樣的陪伴也許溫柔,卻無法真正擁抱你。在享受AI給予的理解時,我們更不能忘記真實世界的連結,才是人類情感真正的根。
華岡新聞 余嘉佩 朱凱葳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