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指示牌掀香港地鐵風暴:誰能被看見,誰被抹掉?
一塊指示牌掀香港地鐵風暴:誰能被看見,誰被抹掉? 文:karsonchan
近日,香港地鐵公司(港鐵)因為更改站內出口指示牌,引發公眾反彈,甚至有人認為新標示涉及階級意味。到底發生了什麼?
對台灣人來說,港鐵並不陌生,是目前香港唯一的大眾鐵路營運商。港鐵平均每週日載客量約 580 萬人次,約為北捷的 2 至 3 倍,可以說是香港都市運作的命脈之一。
事件起於香港何文田站內。原先用於指示A出口方向的指示牌,標示「愛民邨/何文田邨」。這兩處都是當地知名的公共屋邨——香港俗稱「公屋」,功能類似台灣近年的社會住宅,由政府提供、以可負擔租金協助市民安居。不同的是,香港公屋歷史悠久,在 1970 至 1990 年代經濟快速發展期間,更是許多家庭落腳的起點。
其中,愛民邨更具象徵意義。1975 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英女皇)訪港時便曾到訪愛民邨,如今落成年逾 50 年,住戶規模大、社區文化深厚,可說是香港公屋史的代表之一。
然而,因鄰近新落成的豪宅「朗賢峯」投入使用,港鐵近期卻在未事先說明的情況下,將出口指示改為只標示「朗賢峯」。由於出口標示一般以最具代表性、最易辨識的地標為優先,民眾反問:為什麼一個剛落成的高價住宅,反而擠掉存在半世紀的社區名稱?
有市民認為,這樣的更改帶有階級偏見;也有人批評港鐵「向豪宅靠攏」。立法會議員田北辰更直言「離譜」,認為地標命名應「歷史優先」。曾任職港鐵的另一立法會議員張欣宇亦指出,何文田站啟用已十年,市民對原有標示相當熟悉,突如其來的更動,確實不妥。
港鐵發言人昨日回應指,因為指示牌空間有限,未能一一列出地面建築物。但事件發酵2日後,今日(11/11)港鐵重新安裝新指示牌,將「愛民邨/何文田邨/朗賢峯」三者併列呈現。有人稱此為「民意勝利」,也有人擔憂,公共空間命名是否會在商業力量與歷史記憶之間持續拉鋸。
回到台北,同樣的現象其實比比皆是。以萬華(龍山寺/艋舺)一帶為例,艋舺長年有街友聚集、庶民文化濃厚,形成多重且複雜的城市印象。因此,部分建商在推案時刻意避談「萬華」2字,轉而使用「西門町生活圈」等命名方式,重新包裝地理形象,這背後同樣透露階級想像與標籤重製。
不論是在港鐵或北捷、香港或台北,當地區名稱也需要分成三六九等,甚至一個屹立超過50年的公屋/社宅,都能被新落成的豪宅名稱輕易取代時,被改掉的並不只是一塊指示牌上的字,而是某一群人的存在感與生活記憶。
如果名字可以被換掉,那被看不見的,往往不是建築,而是人。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