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畫筆與鏡頭跨越部落藩籬:劉國樑張文松李竹旺 為原民文化點亮國際之光

2025/11/05 21:11
28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點燃族群記憶的火炬

劉國樑、張文松、李竹旺

「畫作影像推廣」鐵三角的文化使命

照片

不懈的文化守護者

臺化退休師與藝術家 以寫實油畫和紀錄片承傳原住民精神

靜水流深 

退休教師的初心與和平畫廊的誕生

照片

【宜蘭/羅東訊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

        在臺灣宜蘭羅東和平街的一隅,有一間名為「和平畫廊」的靜謐空間。這裡並非源於一位專業藝術家的宏大藍圖,而是始於一位普通公民——劉國樑的單純心願。這位從臺化退休的資深工作者,本可以含飴弄孫、享受閒適的退休生活。然而,他心中始終抱持著一股對臺灣本土文化的深沉熱愛。他深感許多在地文化的美好,正隨著時代變遷而快速流失,如果沒有人願意付出心力維護,這些珍貴的瑰寶終將成為歷史名詞。

        帶著這份「不願文化流逝」的初心,劉老師在羅東創立了和平畫廊。最初,他希望這個空間能成為一個平台,讓在地藝文創作者能有展示的機會,也為社區提供一個文化交流的場所。這時候的劉國樑,是場域的提供者,是默默支持藝文的幕後志工。他還未預見,這個決定將引導他走向一條承載著臺灣原住民族群記憶的文化使命之路。

照片

 相遇 

寫實畫家張文松與影像見證者李竹旺

        正是在和平畫廊這個開放的平台上,劉國樑老師結識了兩位對原住民文化懷抱同樣熱誠的夥伴。

        一位是畫家張文松先生(1960年次,畢業於省立羅東商職業)。張文松並非藝術科班出身,但他憑藉四十餘年的自學功底,練就了一手極致寫實的油畫技藝。他早年從複製歐洲宮廷畫開始磨練,後轉向繪製臺灣鄉土題材。然而,在十多年前,他做了一個關鍵性的決定:專心繪製臺灣原住民題材。他深知這是一條孤獨且艱辛的道路,臺灣藝文界對原住民題材的繪畫風氣一直未盛行,難以獲得長期穩定的關注與支持。但他全憑自己的熱誠與專注,立志成為國內第一位畫出臺灣16族原住民生活樣貌的畫家。他需要一個能夠理解其作品份量、並願意長期推廣的穩定據點。

        另一位則是資深紀錄片導演李竹旺。李導演早在民國 82 年(1993 年)便因臺東縣政府的合作邀請而與卑南族結緣,開啟了他與原住民文化超過 30 年的深刻連結。他現任龍華科技大學文創系助理教授、台北市紀錄片工會理事等職務,專業背景深厚。李竹旺導演曾參與組織「全景映像工作室」,製作多個關懷社會的紀錄片系列,並在 921 震後以《部落之音》記錄原住民災區重建。他的鏡頭長期追蹤著原住民的祭典、生活與文化變遷,是原住民文化的忠實影像見證者。他渴望能有更多元的媒介,與影像共同發出文化保育的聲量。

        張文松的寫實油畫需要一個舞台;李竹旺的影像見證需要一個窗口。而劉國樑的和平畫廊,恰好成為這兩位專業工作者夢寐以求的合作空間。

照片

 鐵三角成形 

從支持者到核心推手劉國樑

        劉國樑老師本著單純支持在地藝文的心態,提供空間讓張文松的畫作與李竹旺的影像能與公眾見面。然而,在與兩位夥伴深度交流的過程中,以及親身接觸張文松老師畫中那些滄桑而美麗的紋面耆老、李竹旺導演鏡頭下逐漸消失的傳統儀式時,他被原住民文化的深度和兩位藝術家的不懈堅持所深深震撼。

        他意識到,這份志業的重要性已遠超於一般的藝術展覽。這不是一件「可以做」的事情,而是一件「必須做」的文化使命。他深感於原住民文化在臺灣的重要性,決心投入資源,開設專刊提振風氣,並邀請藝文界、學者與畫中人物共同撰文,賦予畫作更深層的文化意涵。

        事實上,劉國樑老師的推廣能力早在他決定投入時便展現了格局。在他的策劃下,張文松老師的油畫作品曾受邀於 「海峽兩岸少數民族研討會 台灣原住民油畫 特展」 「第四屆藝氣風發國際藝文發表會」 中展出,更早早受邀於 「台灣藝術博覽會」 「台北101大樓」 公開展示。

        於是,劉國樑老師的人生軌跡開始改變。他不再只是被動的場地提供者,而是主動「滑入」團隊的核心,成為了推廣策劃與資源整合的關鍵人物。他運用過去累積的經驗與人脈,確立了「以藝術傳播原住民文化」的志業,並展現出驚人的氣魄與格局,從在地展覽擴大至國際交流的宏大藍圖。至此,由劉國樑的策劃推廣、張文松的寫實畫作、李竹旺的影像紀錄所組成的「鐵三角」正式成形,共同承擔起復刻與傳揚原住民文化藝術的歷史重任。他們的故事,本身就是一則關於信念與堅持的勵志傳奇。

照片

 畫家的初心 

張文松的寫實筆觸與紋面文化傳承

        張文松老師以「忠於實景、極致寫實」的手法,採用大自然的色系,將人、物與景融為一體,完美捕捉光與影的變化。他單純創作、不怕孤獨的本質,體現了對臺灣原住民文化藝術的極度堅持。他致力於以繪畫來傳播臺灣原住民的生活藝術,每張畫作都是一則有情境、有故事的文化篇章。

照片

【紋面文化與十六族完整記錄】

        張文松的作品中,特別聚焦於已瀕臨消失的紋面(文手、文身)文化。為了採集到真實的樣貌,他與劉國樑老師全臺走透透、深入各部落,最遠至蘭嶼達悟族,採集真實的故事人物。在他的筆下,那些乾癟多皺、承載數十年部落歷史的紋面臉龐,時而滄桑、無奈,時而慈祥、嚴肅,甚至有叼著煙斗、神情自若的童趣模樣。這些故事人物都是真有其人,而非憑空想像。

照片

        張文松老師是國內目前唯一一位畫出臺灣 16 族原住民肖像及生活樣貌的畫家。他的作品題材多樣,包含祭典、藝術、農耕、親子、傳承、音樂、獵人文化等,為的是讓觀者透過精心的設計,一本畫冊就能看到臺灣原民 16 族的精彩部落生活。這些畫作不僅是藝術品,更是搶救族群記憶的珍貴史料。

照片

 合力出擊 

從中興到巴黎 原民藝術走向國際

        劉國樑、張文松、李竹旺三人合作的成果,已成功地將臺灣原住民的文化藝術推向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舞臺。劉國樑老師深信「人文是無價值的關鍵」,以和平畫廊為基點,開展了大規模的推廣活動。

【文化足跡與國際交流】

  • 國內展出: 於省政府中興新村、全國原住民族論文發表會(嘉義大學)、原住民電視台開台、中正紀念堂、太魯閣國家公園山月村、臺北 101 大樓瓷畫展、全國原住民族運動大會等,強化國內對原住民文化的關注。
  • 國際發聲: 透過劉國樑老師的積極推動,張文松的畫作足跡遍及世界五大洲。

    照片
    • 2019 年在澳洲布里斯本中天美術館首次公開發表「臺灣原住民 16 族文化收集齊全」的畫展,向國際發聲,被譽為空前的創舉。
    • 與李竹旺導演共同策劃在紐西蘭奧克蘭國際會議舉辦「紐西蘭毛利族與臺灣原住民 16 族」油畫特展,促成大洋洲南島民族之間的文化碰撞與對話。
    • 畫作更受邀至法國巴黎國際油畫展日本東京台灣藝術家紋面邀請展,以及義大利威尼斯國際藝術邀請展出紋面畫作。

        他們的合作證明了「畫作 + 影像 + 展覽推廣」的模式,能夠有效地跨越語言藩籬,讓全世界有緣人來認識臺灣原住民 16 族豐美又有內涵的文化。

照片

 文化使命 

不畏孤獨的堅持與典範的力量

        回顧劉國樑老師從一位退休教師,漸進式轉變為文化推廣的核心人物,以及張文松、李竹旺兩位專業藝術家的不懈努力,這份文化推廣志業背後是一股堅定的信念。他們共同為臺灣原住民藝術留下珍貴的紀錄與貢獻,並期許能成為一個亮點,點燃大眾對臺灣原住民文化的重視,進而可以激發更多畫家的創作靈感。

照片

        他們的故事是一則強有力的勵志傳奇:它證明了熱誠、專注與使命感才是推動文化傳承最堅實的力量。劉國樑、張文松、李竹旺的「鐵三角」精神,是所有文化工作者「將小愛化為大愛,以一己之力成就族群光榮」的典範,為臺灣的多元文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

照片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