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督盟成功輸出台灣民主經驗, 與九國確立亞洲國會透明度指標,並展開調查計畫!

九國十四個公民團體在日本東京舉辦亞洲國會透明度指標(APTI)工作坊合影
第一排座位由右至左,分別為公督盟國際事務委員會副召集人簡赫琳教授、公督盟理事長謝東儒、日本現任資深眾議員河野太郎、澳洲墨爾本大學亞洲研究中心Akihiro Ogawa教授
公督盟成功輸出台灣民主經驗,
與九國確立亞洲國會透明度指標,並展開調查計畫!
2025年9月18日至19日,由公民監督國會聯盟(CCW)與澳洲墨爾本大學的亞洲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亞洲國會透明度指標(Asia Parliamentary Transparency Index, APTI)工作坊」在東京圓滿落幕。這場會議首次聚集來自亞洲九個國家與拉丁美洲阿根廷的十四個國會監督組織(Parliamentary Monitoring Organizations, PMOs),以及學術界代表,共同為亞洲的國會改革開啟新的篇章,奠定民主長牆的重要基石!
建立亞洲民主長牆,公督盟串起跨國公民社會進行對話!
公督盟作為台灣少數長期監督國會的民間組織,在這兩天國際會議當中,不僅在會議中分享多年推動國會透明的經驗,更扮演跨國合作的核心推手。來自不同國家的與會者以多樣方式展開交流:有時聚焦於各國經驗的深入檢討,有時則跨國分組,讓觀點交叉碰撞。從指標定義到問卷設計,每個細節都經過激烈辯論與仔細推敲。
公督盟理事長謝東儒指出,正因阿根廷代表無私的分享與墨爾本大學Ogawa教授持續投入,再加上公督盟長年實踐的國會改革經驗,才使得亞洲夥伴能在多元政治體制下找到共通語言,完成具有突破性的透明度指標初稿,期望藉由各國國會透明化,強化民主社會韌性!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教授(公督盟國際事務委員會副召集人)簡赫琳表示,假如「國家」是如同班班奈狄克·安德森於一九八三年主張的 「想像的共同體」,各國公民們在共同想像民族歸屬的同時,也都對「善治」(good governance) 多少有所期待。在日本兩天的亞洲公民社會團體意見交流中,我們試著將各自對「議會善治」的不同期待與理想藍圖整合入指標設計中,期望亞洲的各國民主制度可以持續深化並盡可能包容到不同公民需求。
亞洲國會透明度指標(APTI)時代意義:民間主導、學術助力!
本次參與工作坊的組織來自亞洲與拉丁美洲,共同展現跨國公民社會的力量,亞洲各國監督國會公民團體齊聚一堂,台灣這邊由公民監督國會聯盟(Citizen Congress Watch)組團代表出席;蒙古則由National Center for Integral Development.代表。來自日本的有 PoliPoli 與 Code for Japan,南韓的參與單位是 CFOI。來自東南亞的團體則相當踴躍,包括泰國的 WeVis,印尼的 IPC 與 PSHK,以及馬來西亞的 PRISMA、MYMP 和 Sinar Project。
在南亞與東亞,菲律賓由 Legal Network for Truthful Elections(LENTE) 出席,斯里蘭卡則由 Verité Research 參與。跨出亞洲,來自阿根廷的 Directorio Legislativo (DL) 也加入討論,提供拉丁美洲的經驗。
總共超過十四個跨國公民團體,這些組織雖然來自不同國家與政治體制,但都懷抱著共同目標—推動國會更加透明、開放與問責,並透過跨國合作學習,讓民主能在區域內更加茁壯。
同時,澳洲墨爾本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也參與其中,為問卷與方法論提供專業審視,確保成果更為完整。
「在亞洲多元的政治制度下,要找到共同的指標並不容易,但正是因為困難,這樣的成果才更有意義。」一位與會代表如此形容。最終,工作坊完成了 國會透明度指標初稿。這份指標最大的特色是:由公民社會主導設計,並邀請學者協助檢視。這樣的合作模式讓指標既能反映社會需求,又能具備學術嚴謹性,為跨國比較奠下堅實基礎。
亞洲國會透明度指標(APTI)四大面向,將成為民主合作的關鍵鑰匙!
「亞洲國會透明度指標(APTI)」是亞洲國會開放聯盟(AAPO) 的核心倡議。AAPO 是一個由亞洲各地公民社會組織組成的網絡,長期致力於議會監督與民主倡議,回應全球對政府透明與問責的需求,而公民監督國會聯盟(CCW)則扮演跨國合作的核心推手。
- APTI 的設計建立在四大面向:
透明:國會是否主動公開組織、人事、立法活動與決策過程。
問責:國會與議員是否在財務、利益關係、立法責任與制衡中接受檢驗。
公民參與:公民是否能有意義地參與國會過程並影響政策討論。
法制基礎:是否有清楚且具正當性的法律程序,保障透明與參與。
這些面向不僅提供研究框架,更代表亞洲公民社會對民主深化的共同想像。
透明國會,才是重拾人民信任的重要民主基石!
雖然與會者來自不同國家,面對不同的政治制度與挑戰,但每個人都帶著同樣的渴望——推動國會改革,讓民主更真實、更堅實。正因如此,十四個組織才願意投入時間與心力,共同完成這場艱難卻必要的討論。
我們深知,沒有透明與問責,就沒有人民的信任;沒有正常的國會,就沒有正常的國家。這句公督盟的標語,不僅適用於台灣,更是所有民主社會共同的心聲。各國公民團體都明白:今天的民主還不完美,而我們選擇的道路,就是讓國會更透明、更能回應民眾需求。
這場東京工作坊正是新旅程的起點。透過 透明度指標與跨國調查,各國國會將能在比較與對話中互相學習、彼此借鑑。這種 peer learning 的進步模式,將推動更多改革與開放,讓國會真正成為人民信任的民主基石。
未來展望:以台灣為基地,推動2026亞洲國會透明度調查報告!
這場工作坊並非終點,而是一個開始。依照規劃,初稿指標將在 2025 年底完成學術審查,並於 2026 年展開涵蓋十國的正式調查,最終在台灣舉辦國際研討會,公布跨國調查成果。
更重要的是,這份計畫彰顯了 「民間主導、學術協助」 的合作模式。公民團體發想並設計指標,學者則在旁協助檢視,使其更具專業性與完備性。未來的透明度調查,不僅將是倡議工具,也將成為各國國會改革的重要參考依據。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