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澎湖馬公事件看未來空防新挑戰!

📍 演習驗證的現實:澎湖馬公基地連4日遭無人機侵擾
在 漢光41演習 期間,澎湖馬公基地連續四天被無人機侵擾,軍方卻未能有效驅離。這凸顯出台灣在 反無人機偵測與反制 上存在明顯缺口。
The repeated drone intrusions exposed a critical vulnerability — Taiwan’s counter-UAS capabilities remain reactive, relying mainly on jamming guns with limited effect.
目前國軍的反制手段幾乎還停留在 干擾槍,問題在於:
-
依賴 目視發現,夜間效能低下
-
必須 持續對準單一目標,難應付蜂群
-
缺乏追蹤來源能力,若對方使用 跳頻或定點航路,幾乎無解
🔎 偵測才是關鍵:「看得到,才打得到」
國軍規劃於 2025年底完成 26 套 AESA 雷達反無人機系統。雷達固然是骨幹,但在 城市、山區或行進間作戰,會有明顯盲點。
Detection is the decisive first step — without early warning, even the most advanced interceptors are useless.
國際案例啟示:
-
EO/IR + AI 偵測(如 Quell SkySpyke):360° 覆蓋,2–3 公里內快速辨識目標
-
單兵穿戴式感測(丹麥 MyDefence):隨時感知無人機接近,結合 ATAK 戰術系統
-
聲學陣列(烏克蘭):辨識 Shahed-136 馬達聲,提供追蹤數據給防空部隊
👉 對台灣而言,應建立 多層感測網:雷達 + EO/IR + 聲學 + 穿戴式裝置,形成 完整的「無人機雷達網」。
⚔️ 攔截手段:軟殺 vs. 硬殺
🔹 軟殺(Soft-kill)
-
干擾/GPS欺騙:適合大範圍防禦,對商用無人機有效
-
優點:低成本、不產生碎片
-
缺點:遇到加密跳頻、定點導航 → 幾乎無效
Jamming works well against commercial drones but fails against military-grade UAS with encrypted comms or autonomous modes.
🔹 硬殺(Hard-kill)
-
定向能量武器:雷射(如 Raytheon 10kW,單發僅10美元)、高功率微波(如 Epirus Leonidas)
-
智慧火力改裝:以色列 Smart Shooter 瞄具,步槍即可精準擊落
-
自動化防空武器:德國 Rheinmetall Skynex,以 35mm 可編程空爆彈攔截無人機與火箭
👉 最佳解方:台灣需建立 軟硬兼備、多層攔截體系,平時以軟殺維穩,戰時則須硬殺以確保戰場安全。
🇹🇼 建議:補齊台灣反無人機戰力
-
短期(1–2年)
-
引進 EO/IR 偵測器、單兵穿戴式感測器
-
普發夜視與熱影像裝備
-
在關鍵基礎設施建立 軟殺干擾網
-
-
中期(3–5年)
-
評估引進 Skynex / Smart Shooter 等成熟方案
-
本土開發 AI 輔助 EO/IR + 聲學辨識平台
-
-
長期(5年以上)
-
自主研發 雷射 / 微波定向能武器
-
與德國合作,打造 雲豹車體版 Skyranger 機動防空載具
-
📌 結語:台灣的下一步
無人機威脅已經不只是「騷擾」,而是 新世代空防挑戰。
俄烏戰爭 已證明:無人機對步兵、裝甲與補給鏈的殺傷力,與飛彈、砲彈相當。
Taiwan must transition from a peacetime counter-drone posture to a wartime-ready layered defense system — combining detection, soft-kill, and hard-kill solutions.
只有建立 「看得到 → 擋得住 → 打得下」 的完整鏈條,台灣的空域防護才算真正補齊。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