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更新不只是換新家!
碳權如何成為建築業的綠色貨幣,開啟ESG新商機
2025年8月27日,在 南港展覽館二館舉開的2025 ESG高峰會論壇上,與會人士紛紛針對「碳權驅動ESG商機——臺灣建築產業的能源轉型與新價值」進行研討。本次論壇聚集產官學研各界菁英,深入探討 ESG 與碳權如何賦能建築產業,為臺灣邁向淨零轉型描繪出清晰路徑。

圖片說明: 2025 ESG 高峰會「碳權驅動ESG商機」專題研討會貴賓合照。與會人士包括:中華民國商業總會理事長許舒博、在一起永續科技董事長薛煒立董事長、國立清華大學永續學院院長范建得、中華民國都更危老重建協會理事長楊謙柔、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所長王榮進、內政部國土署副署長徐燕興、環境部氣候署組長蘇意筠、工研院副所長鄭名山、中小企業信保基金會總經理郭裕信、凱基銀行資深副總經理李禧宜、寶舖建設副總陳松林,以及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代表詹世偉建築師。
中華民國都更危老重建協會理事長、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能源永續科技研究所教授楊謙柔博士,於TED演講時,用一句話打開全場焦點:
「都市更新不應停留在一坪換一坪思維,而是要把握這能源轉型的契機。」
老屋重建,為何與碳排有關?
台灣有超過四成建築屋齡已逾三十年,這些「老屋」耗能高、隔熱差,建築部門更貢獻了全國約三成的碳排放。
楊博士提醒,如果都市更新只停留在「換新房子」,而沒有導入減碳設計,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製造更多排放,錯失能源轉型的黃金機會。
「碳權」是新的綠色貨幣
那麼,都市更新該怎麼做?
楊博士拋出新觀點:碳權就是建築業的綠色貨幣。
每一公噸二氧化碳的減排,就像一張可交易的綠色貨幣。當建築引入高性能綠建材、智慧能源系統、太陽能光電板時,不只節省能源支出,更能換來可出售的碳權收益。
他舉例,內政部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就透過太陽能彩繪光電板,同時達到隔熱、發電與減碳。經過完整測算,20年效益超過1,100萬元──證明都市更新不只是支出,更是投資。
「拉皮」是建築的美肌術
都市更新不只有「重建」,還包含「整建」與「維護」。其中,整建常被忽略,卻蘊藏巨大商機。
「拉皮不是換磁磚,還要對建築進行優化與美肌。」楊博士笑說。
在他眼中,拉皮應該結合隔熱、光電與再生能源,讓建築在換新外觀的同時,也增添節能與碳權收入。
這樣的思維,讓建築翻新從「消費」變成「投資」,也讓更多投資人與企業看見新商機。

圖片說明:楊謙柔理事長強調:「都市更新不只是重建,別忘了還有整建與維護,這將帶來ESG商機。」
從「換新家」到「碳吉厝」
楊博士在演講最後提出一個鮮明的概念:
「我們不只是幫你蓋一個房子,而是幫你蓋一個『碳吉厝』──節能減碳甚至進行碳捕捉與儲存、能創造持續收益,讓房子成為永續資產。」
這句話,不僅讓在場聽眾印象深刻,也成為整場論壇的關鍵亮點。
都市更新過去是都市計畫與房市的議題,但在淨零轉型的浪潮中,它正轉變為能源創新與商業模式的實驗場。他也在演講結尾提出三點呼籲:
- 建築業界:在規劃階段就導入減碳思維,積極應用光電、綠牆與高性能建材。
- 政策制定者:建立健全碳權交易機制,並推動低碳建築標準與能源韌性。
- 社會大眾:把握都更契機,將居住品質提升與永續生活結合。
當「換新家」變成「創造碳權」,當「建築更新」等於「永續投資」,台灣的建築產業可能迎來翻轉性的十年。
都市更新,不只是換屋,而是台灣走向碳中和的引擎。

圖片說明:楊謙柔理事長明確指出都市更新「碳吉厝」是能源轉型的契機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