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陳來福Pukiringan Kavoan 沉浸在「滿滿的愛」人生歷程

2025/08/22 06:57
127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沉浸在滿滿的愛:陳來福pukiringan kavoan的

人生歷程

從客家小孩變排灣小孩

{屏東/馬家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

照片

        陳來福,原名pukiringan.kavoan,一個來自屏東縣瑪家鄉佳義村的排灣族男子,他的人生起點卻帶有一絲宿命與傳奇的色彩。他出生於一個客家家庭,名喚陳來福,但在他與生母雙雙生病之後,算命仙一句「母子相剋」的斷言,徹底改寫了他的人生軌跡。這句話看似無情,卻為他打開了另一扇門。當時,原生家庭的姨丈在瑪家鄉佳義國小任教,與他未來的養父母陳氏夫婦是熟識的好友,在命運的巧妙安排下,姨丈成了這場「收養」的牽線人。

        於是,年幼的陳來福被帶往了屏東的排灣族部落,從一個「客家小孩」蛻變為「排灣小孩」。養父母視他為己出,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愛與照料,這段充滿幸福與溫暖的童年時光,在他心中灑下了「滿滿的愛」的種子。他無須擔憂生活的艱辛,只需盡情地享受這份突如其來的愛意,在部落的山林與溪流間,他快樂地奔跑、成長,感受著家的溫暖。

享受著「更多的愛」

        然而,命運的轉折並未就此停止。在他年僅六歲時,給予他「滿滿的愛」的養母不幸過世。對一個幼小的孩子而言,這份失去的痛楚是難以想像的,但令人驚奇的是,他並未因此感到孤單或被遺棄,反而感受到了「更多的愛」。這是因為傳統排灣族的家庭觀念是開放性的,部落裡的孩子們,其養育責任並非單一家庭所能承擔,而是由部落裡的所有人共同分享。這份集體的愛與責任,在陳來福養母過世後被徹底地體現了出來。

照片

        部落裡的長輩們、鄰居們,甚至同齡的小夥伴們,都成了他成長路上的依靠。他可能在東家的屋簷下學習編織,在西家的爐火旁聽著古老的傳說,每個人的關心與照顧,都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整個部落所珍視的。這種「你養我,我養他」的共享式文化,不僅彌補了他失去養母的傷痛,更讓他真切地體會到,一個人的生命,可以被如此多不同的人所愛護與滋養。這份「更多的愛」,不僅溫暖了他的童年,也為他未來堅韌的性格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小學六年轉學七次

照片

        愛與磨練,構成了陳來福童年時期的兩個重要支點。在享受著部落「更多的愛」的同時,他的求學之路卻顯得異常曲折。從一年級的佳義分校開始,他歷經了泰安分校、涼山分校、瑪家國小、筏灣分校、射鹿分班,直到口社國小,最後在沙漠(青山)國小度過五、六年級。短短六年小學時光,他竟轉學了七次。這段經歷並非出於他個人的意願,而是因為家庭與生活的種種不利因素,迫使他不斷地適應新的學習環境。

照片

        然而,正是這段顛沛流離的求學經歷,培養了他生命中無與倫比的韌性與適應能力。每一個新的學校,都代表著一個新的挑戰,他必須迅速融入、重新開始。這份「加倍努力充實自己」的內在驅動力,驅使他不斷地學習,並從中尋找成就感來自我激勵。他將學習視為一種對自我心智的磨練,這份在長年山地部落生活中所培養出來的強韌心智,讓他能夠在任何困境中站穩腳步,並將逆境轉化為成長的養分。

照片
照片

活到老,學到老

        從屏東縣立山地初級農校奠定「學習生活基本能力」的基礎,到省立屏東師範學校準備「作育英才,培育學子」,陳來福的求學歷程充滿了明確的人生目標。然而,他並未就此滿足。為了在不斷變革的時代中保持領先,他選擇了終身學習的道路,真正實踐了「活到老,學到老」的人生哲學。他先是在屏東師專的暑期部進修,為自己的教育專業加碼;緊接著,他挑戰了更艱鉅的任務——披星戴月地在職進修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夜間部,這段「與時間賽跑」的五年歲月,不僅是對他體力的考驗,更是對他心智毅力的極致磨練。

照片

        他白天忙碌於教學與行政工作,夜晚則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這份對知識的渴望並未止步於此,在大學畢業後,他又繼續攻讀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這段不斷進修的歲月,是為了「跟上時代潮流,多元學習充實自己」,也是他對教育事業的無盡熱情與責任感的體現。他深知,唯有不斷地學習,才能為學生提供最新、最好的教育,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奉獻教育,回饋原鄉

        在長達50年的歲月中,陳來福將他的生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他先是擔任了12年的教師,在阿禮國小與黎明國小任教期間,他秉持著「有教無類,帶好每一個孩子」的信念,用愛與耐心澆灌著每一個幼小心靈。隨後,他升任主任,在安坡、達來分校、三地國小與唐榮國小的10年行政經驗,讓他學會了如何「辦好學校行政,照顧好同事」,他將關懷的目光從學生擴展到身邊的每一個人。

照片

        而他人生中長達24年的校長生涯,更是他教育理念的集大成。他先後在龍泉、佳義、北葉與萬安國小擔任校長,他將「給學生最好的學習環境,給教師最好的教學環境」作為自己的辦學宗旨。他不僅注重硬體設施的完善,更致力於推動學校特色發展,讓家長信任學校的辦學理念,同時也積極配合政府的教育改革動向。他以自己的行動,證明了教育的力量,也為原鄉的孩子們創造了無限的可能性。

照片

淬鍊人生,使命傳承

        退休之後,陳來福的人生並未因此停下腳步,他將這份對教育的熱情,轉化為對原鄉的深情回饋。他應邀到屏北高中原住民專班兼課十年,向年輕學子傳授原住民文化與專題議題,用自己的生命故事傳承文化,期許能「回饋原鄉,造福原鄉學子」。他還擔任了屏東縣原住民文教協會理事長,為弱勢家庭爭取獎助學金與課後輔導班,用實際行動「照顧原鄉學子」。

照片

        而他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擔任屏東希望(puzangalan)兒童合唱團團長。他將這份工作視為「培育原鄉學子,傳承原民歌舞」的神聖使命。他帶領著這群天真爛漫的孩子們,用他們最純淨的歌聲,多次在國際舞台上榮獲佳績,讓「世界看見台灣」,也讓孩子們拓展了視野,看見了更大的世界。

照片

        回顧陳來福的一生,他從客家小孩變成排灣小孩,從失去養母的痛楚中,反而收穫了整個部落「更多的愛」。這段特殊的生命歷程,讓他建構了穩固的自我認同,不因文化或種族背景而有所差異。他深知,人生的艱困造就了成熟穩健的心智,親族的關愛讓他從刻苦耐勞中培養了強韌的意志。他將這份感恩與使命感,傳承給了子女,鼓勵他們認同原住民身份並積極參與部落文化。

照片

        陳來福的人生哲學,來自於生命歷程的體驗,他相信「天助自助」,秉持著正面積極的人生觀。他始終念茲在茲的是養育他成長的原鄉部落和排灣族文化,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在客家與原鄉之中,建立和諧與多元族群認同的使命感。排灣族社會給予了他存在感與安全感,因此他才能建構一個完整的自我價值,在充滿愛的環境中,將這份愛回饋給更多的人。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你可能也會喜歡

一塊黑布 一個世界

LTZW
3,607 0 73

匠心獨運 手工木作父子檔

LTZW
3,515 0 47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