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教授台邦:無人機應成原鄉防災新解方 讓鄉長不必獨自冒險涉水救災
成大教授台邦:無人機原鄉防災新解方,讓鄉長不必冒險涉險
國立成功大學教授台邦,近日針對屏東霧臺鄉長巴正義冒險涉水運送物資一事發表看法。台邦教授認為,巴鄉長的英勇行為雖值得讚揚,但也同時凸顯出臺灣原鄉部落在面對極端氣候災害時,長期以來所面臨的結構性困境。他呼籲政府應正視此問題,並以無人機作為建構部落韌性的長期解方,讓原鄉在災害來襲時,能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應變,保障族人與地方首長的安全。
巴鄉長英勇身姿背後的體系困境
近日,霧臺鄉長巴正義在滂沱大雨與山洪之間,踏入湍急的濁流,只為將藥品親手送到因交通中斷而受困的族人手中。這一幕透過影像傳播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與討論。部分民眾讚揚巴鄉長「身先士卒」的勇氣,但也有不少人質疑,為何地方首長必須親自涉險?這是否意味著現有的災防體系已經無法有效應對原鄉的災害需求?
身為魯凱族人的台邦教授表示,他完全理解巴鄉長那份「不懼風暴」的勇氣。這種精神不僅是公職的責任,更深植於魯凱族人「佩戴帝雉羽毛」守護部落的文化承諾。然而,從制度面來看,這起事件卻也赤裸裸地揭示了一個長久以來被忽視的「老問題」:在災難日益頻繁的當代,我們如何為原鄉部落打造真正的韌性?
台邦教授指出,根據內政部2024年的資料,全台193處「易成災害孤島」中,高達174處是原住民族部落,佔比近九成。這些部落在每次颱風、豪雨或土石流來襲時,往往成為孤立無援的地區,資源匱乏、基礎設施薄弱,導致他們在災害發生時,幾乎完全與外界聯繫中斷。
無人機:填補基礎設施空白的關鍵解方
面對原鄉部落長期孤立無援的困境,台邦教授提出以「無人機」作為建立部落韌性的關鍵解方。他分享了去年(2024)八月,團隊在屏東山區執行的一項無人機實驗。當時,一架無人機從舊筏灣起飛,穿越河谷與重重山嶺,將15公斤的白米與藥品成功送達位於舊好茶的族人手中。儘管這是一次規模不大的行動,但運送的物資卻足以讓受困的族人支撐三個多月,有效緩解了燃眉之急。這架無人機當日飛行8公里,耗時約30分鐘,單趟載重3至5公斤,展現了其在緊急物資運輸上的巨大潛力。
台邦教授強調,無人機在原鄉部落的應用不該只侷限於災後救援。它應被視為一種能填補基礎設施空白、提升部落自主治理能力的「新工具」。他援引了全球多個原住民族社區的成功案例:
- 防災預警與監控: 加拿大Okanagan部落利用無人機監控森林火災熱點,曼尼托巴的Peguis族則用無人機進行洪水預警,讓族人能及早撤離。
- 文化與生態守護: 在澳洲,原住民運用無人機巡邏神聖遺址,保護祖靈土地;菲律賓Ifugao族則用無人機守護千年梯田。
- 知識傳承與青年培力: 紐西蘭毛利社區將無人機操作納入青年培力計畫,讓科技成為文化記憶延續的載體。
- 環境監測與紀錄: 美國阿拉斯加的原住民利用無人機記錄冰川與風暴中的生活地景,為變遷中的環境留下珍貴紀錄。
這些案例顯示,無人機不僅是科技展演的象徵或表演道具,它更是一種全新的「看見」與「行動」方式,能將部落的防災、資源管理與知識傳承緊密結合。
讓原鄉從「無奈等待」轉為「主動捍衛」
台邦教授總結道:「儘管我們無法完全阻止極端氣候帶來的豪雨與災害,但可以透過科技賦能,讓原鄉部落在面對災情時,具備更敏捷、更快速、更安全的應變能力」。他描繪了一個願景:如果未來每一個原住民鄉鎮都擁有一台屬於自己的無人機,部落就不再只是無奈地等待外部救援,而是可以主動起飛的「捍衛戰士」。
在這樣的模式下,鄉長、村長與代表將不必再冒險涉水,而急需的藥品、米糧與物資,將由無人機越過惡水與群山,直接送達族人身邊。這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思維的轉變,是將防災主導權交還給部落,讓原鄉真正建立起屬於自己的韌性與安全網。台邦教授呼籲政府相關部門應積極推動此一策略,讓無人機成為原鄉永續發展的重要一環。圖/截自台邦教授臉書.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