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礦場不只是記憶──陳桂文與父親的坑道傳承

2025/07/29 18:45
75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4
檢舉

(在南庄群山之間,有一座別具一格的休閒礦場,這裡原是一片廢棄礦地,曾經無法耕作,也不適合建廠,乍看毫無價值,卻因為一位返鄉青年的堅持與夢想,走出了一條結合歷史與觀光的創新道路。)

 

BITE:因為這個巴巴坑道的前身呢,它是我父親的煤礦之一,三十歲的時候接這個礦場已經是荒煙蔓草,暫時的話那我就是在我這個礦區,養殖放山雞來維生,這個一養就是好幾年了,我養殖放山雞做放山雞這個產業,我的父母親是不同意的, 所以我一直在醞釀要怎麼樣轉型到其他行業,民國九十年的時候呢,我在電視上聽到立委說,我們台灣應該效仿歐美國家,那麼週休二日,這樣的一個訊息,所以我覺得時間已經到了,什麼時間呢,就是轉型的時間已經到了。

 

(創辦人陳桂文,原本在北部經營玻璃工廠,卻在一次資金周轉危機後決定歸鄉,他從養放山雞開始,一步步累積資金,再把礦場重新規劃為教育型休閒園區,取名「巴巴坑道」,不僅感念父親留下的土地,也保留了南庄礦業文化的記憶與溫度。)

 

BITE:我跟我的太太呢,一直在琢磨這個名字,立怎麼樣才會響亮,而且富有含義,那麼我取名就叫「爸爸留給我的坑道」,叫「巴巴坑道」。

 

(儘管面對資金與經驗的雙重考驗,他親自編教材、設計導覽,讓遊客能更深入理解台灣礦業的歷史演進,如今的巴巴坑道,不只是礦場的重生,更是家族精神的延續。)

 

BITE:當初轉型最大的困難點就是在於經費的籌措,我們第一個階段我就投了大概一千五百萬左右,但是這個一千五百萬,對一個休閒產業根本就是打基礎都不夠,所以後續呢,向銀行也借了很多錢來做這個建設。我這個休閒產業呢,這裡面包括有餐廳、咖啡廳,有礦場的一個導覽、故事館,我的目標呢就是叫做,環境教育或是課外教學,學生的一個教學場域,目標是在那邊。

 

(從一座廢棄礦場,到如今結合文化、教育與休閒的旅遊景點,巴巴坑道不只是地方轉型的見證,更是一段關於親情 堅持與土地記憶的故事,陳桂文用時間證明,回鄉逐夢,也能走出一條屬於南庄的光明坑道。)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