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小狗現身社區 60年眷村成青年藝術舞台
【記者徐寬、謝佳怡/台北市松山區報導】松山機場旁飛機起降聲此起彼落、市中心繁忙的街道充斥著車流與人潮,走進民福里安靜巷弄,嘈雜的聲響逐漸消失在耳後,這裡曾是國軍居住的眷村,經過60多年,附近新大樓林立,但這裡仍保有最初的眷村風貌。「相信世代發展協會」打造穿梭在民福里的藍色小狗「福福」公共藝術、舉辦讓民眾能一同參與的社區遊走式展演、創作以眷村家庭為基底的戲劇演出,藉由藝術紀錄眷村居民生活故事。
曾任跨國金融公司台灣區董事長的王友華,在業界打滾30年後,驚覺自己的生活只剩下工作,因此萌生退休的念頭。偶然在台中街頭結識一位年輕的小提琴藝人,青年告訴他想要翻轉台灣普遍認為古典樂過時的想法,被青年的熱忱所感動的王友華,決定邀請小提琴藝人回到小時候居住的民福里老宅演奏,並開放給里民參與。當眷村老房飄揚樂聲、青年藝人為社區帶來新體驗,王友華意識到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讀到北漂青年苦於台北高房租的報導後,他為青年尋找合適租屋處,一開始補貼租金的四分之一,後來轉而說服房東成為公益出租人——青年房客能向政府申請租金補貼,房東則可以在房屋稅與地價稅獲得優惠。王友華在2019年創辦相信世代發展協會,至今成立9個青年公寓,部分由協會租下房子並用合宜的價格轉租給青年,部分則是媒合公益出租人與北漂青年住戶,使青年能以合宜的價格安居台北。但這並非單向的援助青年,入住夥伴要用自身專長,規劃一件對社會有益處的影響力計畫,例如入住公寓的青年藝術家曾智偉以舉辦表演藝術工作坊的方式關注愛滋病議題。青年提出的行動讓王友華看見原先在金融工作未曾留意的世界,讓他見證不同世代交融的可能。
觀察在地居民生活 以公共藝術活化眷村景象
「我們能做些什麼,讓我們所在的城市變得更好?」懷抱這個信念,王友華帶領著協會從所在地——民福里出發。藉由年輕藝術家的創意在社區打造連結居民的公共藝術作品。在設計作品前,藝術家會先在社區蹲點、觀察居民的生活型態,發現居民每天晚上10點會牽著狗走到社區的綠地散步,於是創作十多隻的藍色小狗,甚至邀請居民一起投票命名。現在,有著大耳的藍色小狗「福福」出沒在民福里街區間的綠地上,走到不同的公園裡都能看見牠們的蹤跡。
↑相信世代在民福里社區的公共藝術分布。攝影/謝佳怡 製圖/徐寬
↑結合社區獨有特色的彩繪牆《相遇是奇蹟》,由藝術家奧斯卡所繪。攝影/謝佳怡
↑民福一號綠地,最靠近松山機場大門,福福歡迎每個到來的旅客。攝影/謝佳怡
↑民福二號綠地的福福,悠閒地在綠地上散步。攝影/謝佳怡
↑民福三號綠地的福福,是想爬樹還是伸懶腰呢。攝影/謝佳怡
有了「福福」的經驗,相信世代和民福里里長李麗容合作,討論改造老舊牆面、在閒置地面進行創意彩繪、更新燈箱設計,甚至重新設計使用超過50年的佈告欄,將藝術融入社區形象,提升居民對於民福里的歸屬感。李麗容說:「協會的年輕人很有想法、很有創意,就把這些想法帶到我們這個比較老舊的地方嘛,慢慢的那些牆壁就不會比以前單調,比較活潑、有一個故事這樣子。」
社區共域藝術計畫的旅程 用芒果打開世代對話
從老宅庭院裡的芒果樹延伸,2024年相信世代找尋「願意花時間與社區共同經歷一段旅程」的藝術家,進行超過半年的蹲點、與在地居民互動,一起打造讓民眾共同參與的「芒果共域藝術計畫」。
藝術計畫的創作從在地居民的生命故事出發,希望能藉由里民的生活,找到大家都能有共鳴的事件,創作成藝術作品。計畫製作人 Vivien Lee 直言,破冰是最開始碰到的困難,其中名為「芒果敲敲門」的活動,由藝術家抱著採收的新鮮芒果,一戶接著一戶敲開鄰居的門,利用家訪自然拉近與居民的距離,更進一步引發家庭的世代對話。
Vivien 回憶,有次只是團隊與里內熱情的阿姨聊天,表示想要社區更活躍一些,里民能多出門互動,過程中,阿姨漸漸把丈夫拉進話題,接著兩個同樣關心社區居住環境是否舒適的兒子也加入討論,團隊發現到家庭裡不同世代的人,對社區有著不同的期待。「當我們把大家的發言權均等,能創造出年長者與青年世代嘗試聆聽彼此想法的機會,逐步打破一種『這些人都不參與』,或是『這些人都不能被溝通的抗拒感』。」
從日常到舞台 藝術與社區的雙向探索
「素人不是來演出的,他們就是演出本身。」Vivien 說道。因為社區公共藝術計畫與一般藝術創作的歷程相反,藝術家不會先對成果有預設,而是在社區開設工作坊與觀察之後,從中找到想要還原的社區切面。團隊以社區遊走的方式進行展演,在考察過程發覺眷村居民過去多在庭院種下果樹,社區裡的樹木比起蹲點半年的藝術家,更長期屹立在社區,能看見時間流逝下民福里的各種變動,如同在地居民長期居住在社區。因此邀請居民用各種形式扮演果樹,訴說各樣的生活故事,像是社區中有位擅長唱歌的奶奶特別想要參與演出,但因為演出時段與奶奶睡眠時間重疊,於是團隊採用預錄歌聲的方式,包裝成社區中一棵樹的聲音。
經過半年籌備,展演從松山機場捷運站出發,象徵穿越時空隧道後,步入民福里社區街頭,表演者與參與者跨越舞台的界線,親身體驗發生在這個地區的故事。演出設定是一位眷村第三代的小孩從國外返鄉,尋找在眷村中患上失智症的奶奶,其中「失智奶奶」的靈感,來自團隊多次拜訪民福里內的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發現機構服務許多失智狀態的長者。而最後一幕奶奶與孫子吃飯的場景,特地從在地居民記憶考究,擺上水餃、獅子頭等能勾起記憶的眷村家常菜,讓許多觀眾想起自己與祖父母吃飯的回憶。
相信世代秘書長張翰文回憶起演出碰上橫掃全台的康芮颱風,演出第一場在緊急彩排後改成室內場地表演,颱風過境後,社區出現榕樹與牆壁傾倒的意外,團隊選擇把受災環境融入演出,出演樹木的演員看到樹被強風攔腰截斷,果斷加上護腰帶模擬自己腰部受傷,使民眾能在過程裡,更加沉浸表演所在的社區環境、毫無距離地感受民福里的真實樣貌。透過遊走式展演帶來沉浸式體驗,以及前期與藝術家的互動參與,民眾不再只是觀眾、居民也不只是故事的講述者,更是這場表演藝術的一部份,用藝術的方式延續社區的記憶。
讓藝術成為大眾都懂的語言 民福里社區的新可能
對於公共藝術,相信世代思考——「如何利用行動,持續讓自己所在的地方變得更好」,下一步會嘗試做出參與門檻更低的公共藝術行動,2025年開始計畫和實施的「空港街區藝術再生行動」,計畫邀請藝術家彩繪社區的廢棄牆面、創作藝術裝置在閒置空間,民眾不用任何人的解說,就能藉由參與感受與自己生命故事連結的藝術作品,產生感動及共鳴。
李麗容指著里辦公室牆上,由相信世代製作的手繪民福里地圖,眉飛色舞地介紹里內的彩繪牆、公共藝術裝置的位置,她驕傲地說:「我們里的空間彩繪,都跟其他台北市一般的彩繪不一樣欸,我們畫的是我們里的特色,畫的是我們這裡的故事。」從最平常的生活互動,拉近與居民之間心的距離,從在地需求及故事,搭配青年夥伴的創意能量,成功打開不同於一般眷村社區的新可能。「是因為我做了很多事情,我才會喜歡這個城市。」抱持著想讓自己所在的地方更好的態度,相信世代將持續用藝術陪伴老眷村,為老社區帶來新活力。
採訪側記:
透過實際走訪社區,看到協會在民福里的創作行動,搭配採訪得到的背景故事,好像也能聽見居民們對於這些藝術創作成果產生的共鳴。相信世代秘書長張翰文用實際經驗與想法陳述理念與故事、民福里里長李麗容眉開眼笑地和我們介紹、製作人Vivien Lee侃侃而談說起超過半年在民福社區的創作歷程,三段訪談歷程字裡行間藏的是對這片土地的熱情,以及對青年創新行動的熱忱。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