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瓶水桶當樂器 張原碩環保音樂癒偏鄉長者
【記者謝佳怡、徐寬/高雄市旗山區報導】桃花心木組成的綠色隧道下,傳來清脆的樂聲,數十位長者神情專注的跟著音樂節拍,敲擊手中的水桶、玻璃罐與拍打洗衣板,節奏明快但他們卻絲毫不慌亂。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廢棄物,在他們手裡變成美妙的樂器,而站在長者面前指導打擊節拍的張原碩,是帶領這群長者敲出快樂的老師,更是一位十年來持續走入偏鄉社區,推動藝術共融的音樂家。
回到2015年,剛從中山大學音樂研究所畢業的張原碩,原本打算進入小學教授音樂,發現學校中規中矩的體制不適合自己,他更想用自己的音樂專長回饋社會。而這時來自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的一通電話,說明社區即將開設短期的三堂課課程,詢問張原碩的教學意願,而這開啟張原碩未來十年執行藝術共融的樂章,只教過學齡前到國小兒童的他,當時心想「反正才三堂課啊,就很快就結束啦,然後長輩也不是我接觸過的族群,想試看看。」
但就是在第二堂課時,六龜社區恰好到上課地點做交流,六龜社區中一位熱情的阿姨看見張原碩的熱情,主動將他推薦進社會局的音樂老師資料庫,從此接連不斷有社區邀約他授課。最初抱著嘗試的心情,卻無心插柳讓自己從個人的音樂演奏事業,走上以藝術課程服務及陪伴長輩的人生道路,「其實教長者完全不在我的人生規劃裡,但就這樣慢慢,好像到了人生的另一條路上。」他說。
在資源缺口做出創意突破 廢棄物的聲音再生行動
張原碩上課的主要據點多在高雄旗山、美濃區,65歲以上人口比重分別為25.9%、30.7%,皆嚴重超過百分之二十,屬於超高齡社區。人口老化嚴重,但資源卻明顯落後於其他地區。張原碩指出,很多社區的長輩,其實是失智及亞健康——一般指處於健康和生病狀態之間的老年人,雖沒有明顯或確診的疾病,但身體機能下降、活力和精神不佳等等,甚至行動不便的混合族群,在這裡與都市裡功能清楚的照護分類不同,往往一堂課就同時聚集多種狀況的長者。
張原碩想用行動證明,社區長輩可以看到他們自己仍然「做得到」,並不是要求一定要學習到什麼或是表演得獎,而是可以在過程中享受快樂。不過想執行音樂教學時卻碰到了另一項現實挑戰,因為偏鄉資源不足,所以「沒有樂器」,張原碩坦言:「總不能每次都從老師這邊買,這樣也不是一個長久之計啊。那如果說老師把樂器帶走,他們又沒辦法練。」於是讓參與長輩先從各自家裡,找出用不到且敲起來覺得好聽的物品,張原碩提到長者並沒有想到這些廢棄物竟然能變成樂器,但透過選物、設計改造到實際敲打,實際參與過程讓他們與自己的生活產生連結,環保樂器的課程主軸就此建立。
生活廢棄變身舞台樂器
不論是廚房裡的平底鍋、碗類器具或酒瓶,還是家裡常見的水桶、洗衣板及紙筒,這些隨手可得的物品都能變身打擊美妙音符的樂器。像是常見的酒瓶經過設計,倒入不同高度的水位,就能敲擊出不同音階高低的聲音。其中一位長者曾興奮的與張原碩分享,將廢棄輪胎中形似彈珠的小鋼珠放入酒瓶,搖動起來竟然會有相似一種銅製打擊樂器「串鈴」的音色,通常常見在聖誕節的鈴聲音樂中。張原碩表示,長者常帶給他特別新奇的靈感,教學相長的過程,他會從長輩的經驗中學習,接著運用在下一次進入其他社區服務時。
有些環保樂器則是利用不同媒材混合完成,張原碩曾多次受邀進入中小學校園,帶領學童DIY製作環保樂器「雨聲棒」,利用廢棄的長形紙筒,在其中放入綠豆等小豆子或是碎石頭,接著在筒柱上打上鐵釘,當搖擺或敲打紙筒時,裡頭的小顆粒撞擊鐵釘,就會發出下雨的聲音,紙筒上還能自由進行彩繪,不論是長者或孩童都能進行發揮創意製作。不過他也強調,盡量用現成能發聲的素材,避免過度加工,以免器具損壞後又需耗時重製。
即便遇到動手能力無法親自打上鐵釘的身心障礙者,張原碩會先完成前置作業,協助打上鐵釘和放入石頭,呈現「半成品」的狀態,再讓參與者完成後續步驟,希望仍能有「親手完成作品」的體驗。張原碩表示:「他還是可以上色包裝,同樣可以完成,同樣會有成就感,而不是全部做好再拿給他。」
每一次被看見的機會都是學習的動力
10年的教學過程,張原碩發現當學習沒有明確目標,不論是長者還是學童,參與者皆很難維持學習動力,於是他在設計課程時,會創造許多演出的機會。一方面是設定學習目標,並留下紀錄;另一方面則是藉由表演機會,讓長者能離開原本長時間居住的單位機構,到戶外走動。張原碩形容這是他製造的「戶外教學」,他發覺在戶外演出的當下,長輩們彼此間的凝聚力會變得更好,而那是在機構據點裡所做不到的。
每一次演出,對這些參與者而言,都是一次被看見的機會。一次藝術共融計畫中,他利用社區長輩與身心障礙的孩子共同教學的機會,在音樂律動的活動中,他把手中的麥克風交給了一位身障孩子,讓他能夠負責帶動大家一起律動,「在那個空間、那個當下,他就是老師,他會很有成就感。」張原碩說道。小小的舉動,讓原本平常都是被照顧的對象,有機會嘗試去分享、去服務、去照顧別人。當次計畫最後的環保樂器演出結束後,一位身障孩童的媽媽紅著眼眶對張原碩道謝,讓她看見孩子的改變及成長。
個人行動變創新模組 打造可複製的藝術共融模式
推動環保樂器的歷程不單是張原碩個人以專業回饋社會,從短期的單次活動,到中長期的社區計畫,再到與公益基金會持續合作多年課程陪伴,十年間他已經進入六七十個社區或機構。每年度高雄在地社區可搭配高雄市政府的「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服務方案」,邀聘如張原碩這樣的樂齡課程教師,執行三個月共12堂的教學課程。另外張原碩也申請國藝會補助,在去年執行「擊思廣藝:輔療共融藝術偏鄉專案」,從不同面向切入,先是生命繪本的活動,讓長者藉由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繪製成繪本發表;再者有環保樂器的製作與打擊演出,以及音樂舞台劇的表演活動,讓旗山的社區長者能夠動起來。
擊思廣藝的共融計畫,結合音樂活動與藝術活動,分別從讓長者繪製專屬的生命繪本開始,再到環保樂器的打擊演奏,最後則是音樂劇的表演嘗試。負責生命繪本課程的陳暐中老師,提到一位失智症的阿嬤,雖然可能常常忘記要做些什麼,但是身邊的人都會一起幫助他;而高雄室內重奏團的陳沛璇老師在執行教導音樂劇演出時,則遇到了「戲份安排」的挑戰,「他們有些的視覺不好、聽力不好,他們的行動不好,所以就我們必須要把他們放在適合他們的角色跟位置。」陳沛璇說道,她必須要深入了解每位長者的特性,也從中與長者聊天,瞭解起他們各自的生命故事,找出每位長者適合的演出位置。
提到把環保樂器推廣出去,張原碩欣然地說自己會在能力所及之下推廣更多社區,但更想做的,是讓這套課程成為模式,讓更多人都能利用這套教學模式在各地為藝術共融播下種子。張原碩回憶,自己當年學習打擊樂,從旗山住處到高雄市區,要坐四個小時的車程來回,於是在2015年成立「高雄市內重奏團」,以推廣音樂為宗旨,藉由把音樂資源留在在地,就近服務自己生長的地方。而現為博士候選人的張原碩,在論文中規劃一套模組化、可複製的12堂環保樂器課程,他說:「我先做給你看,那你未來就可以參考我的模式,然後去複製。」
張原碩進入一個個陌生社區,用音樂拉近距離,即使在只見十二次面的社區短期計畫中,離別那天大家也像老朋友一樣不捨。而透過課程的參與,長者、身心障礙者、小朋友,在表演中獲得正向情緒,擁有自己被看見的感受。張原碩直言:「快樂跟鼓勵是支持一個老師繼續走下去,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長者們自然流露出的熱情與對課程的喜愛,對張原碩來說都是鼓勵及持續耕耘的動力。十年間,他從一位追求完美音準的音樂者,到現在能夠用更多不同視角看待音樂,變得不那麼小心翼翼,張原碩以「環保打擊樂」為媒介,讓那些資源匱乏的社區,透過最簡單、最貼近生活的方式,也能發出自己的聲音,讓那些不被注意的廢棄物,也能從被丟棄,到被聽見。
採訪側記:
我們的最後一篇《生命力》,來到太陽過分熱情的南台灣,隨著張原碩團長的腳步,走入我們從未到訪過的旗山、六龜、美濃,特別幸運的是,可以現場見證張原碩帶領福安社區熱情的長輩們,在森林公園中以打擊環保樂器來表演。採訪之前查找資料,我一直很好奇到底是什麼讓張原碩能堅持持續十年,付出心力在環保樂器的教學上,直到他坦言,那些來自長者們的歡笑與熱情,總能在教學過程中轉化為他源源不絕的動力時,我才真正理解了。無論是翻閱過往的活動紀錄,還是當天觀察他與長者們自然的互動,那些在眼神中閃爍的笑意與感動不曾間斷,原來這些純粹又真摯的生命力,一直都在。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