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預算爭議的一些看法
多年前曾經聽當過地方議會議員的朋友說,地方議會審查預算,大家都在「嘩啪啦げん」(bargain)。意思是說,議員們會關起門來,進行檯面下交易,互相交換利益,瓜分預算大餅。
省屬行庫年代,也曾聽過在銀行服務的朋友說,往年省議會大概都會把省屬行庫提出去的預算刪減10%左右「做業績」。於是,省屬行庫送給省議會的預算,一般都會根據過去的經驗,預留一個刪減額度。不料有一年,省議員竟然大發慈悲,幾乎一毛不刪。結果,那一年害他們花錢花得很辛苦。因為,政府採購必須遵守一定的行政程序。而預算執行率太低,官員是要負責任的。
更嚴重的問題是,民意代表常會把公營事業當成禁臠,他們非常瞭解預算審核權是他們手中的王牌,不輕易脫手。因此,公營事業的預算常常被拖到年度快結束了,都還沒有審核完成。導致各項的投資和設備更新,無法掌握執行時效。這應該就是公營事業效率不如民營企業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預算與個人和家庭財務不同。個人和家庭必須要有儲蓄,規劃未來和退休後的生活。政府預算則是要「量入為出」,追求預算的平衡。政府財政赤字固然對整體經濟金融穩定會有傷害,過多的剩餘,同樣可能會對國家經濟帶來衝擊。因為,政府收到的稅不支用,可能導致總體需求不足,拖累經濟成長。
各國主計單位都會預測經濟成長率,其重要功用就是要預估稅收,編製收支可以平衡的預算。
我國中央政府預算,有一套完整而嚴謹的編製程序。每年初就開始編製下一個年度的預算。由基層單位提出需求,由下而上,層層上報,最後彙總成中央政府總預算。其間,各政府單位相互會有很多的溝通協調過程。立法院未與相關政府單位溝通意見,就任意刪減,必然會產生很多意想不到的衝擊。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