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布布高升 傳統布袋戲打入101

2010/07/01 22:55
2,30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40190


【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文建會「從101看台灣文化特展」1日在台北101觀景台開幕,展覽一直至8月31日。傳統布袋戲也在展出之列。


賴世安的手掌乾坤,讓布袋戲偶活靈活 現。(圖文/李宜霖)

從小拜師學偶戲

林柳新紀念偶戲館台原偶戲團是參展藝術家之一,台原偶戲團創立迄今已10年。偶頭雕刻師賴世安提到,台北不像以前有廟會表演,台原偶戲團主要在國外演出,國外對偶戲的接受度高,還有如法國學生到台灣來學習。
賴世安家住台北,從小開始接觸偶戲,到17歲正式拜師,學習如何製作、表演,到現在已有30年的時間。他提到,在他小時候還看得到布袋戲傳統文化,但民國 80年左右,布袋戲就從廟會慢慢消失掉,近5、6年間,老師傅逐漸凋零,廟會的住持也換成年輕一輩在負責。由於請布袋戲團表演不敷成本,台灣的廟會會以放電影為主,用較少成本解決表演節目。
賴世安談到,真正表演會有5、6位後場樂師現場演奏,前場有兩位表演者。偶戲最早從泉州傳到台灣,至今中南部還有保留,台北已逐漸消失。

黃昏產業後繼無人

關於布袋戲文化的傳承與復興,賴世安認為首先要有學校,也要改變老一代的思想,老一輩想的是「甘苦人才會做戲」。他提到歐洲有偶戲、雕刻學校,在台灣,布袋戲沒有正式學校,傳統手工藝也沒有。他指出,學校沒有布袋戲科目,所以現在年輕人跟以前一樣,要拜師學藝,學3年4個月,這段期間沒有任何收入,要等到出師的時候,再去外面工作。
賴世安表示,布袋戲已經是黃昏產業,在缺乏政府支持的情況下,他建議在學校要建立相關科系,以培養年輕人接觸傳統布袋戲,政府若沒有配套措施,再過幾年這項產業會沒落。賴世安已經近50歲,很擔憂之後接班的年輕人該怎麼辦。
賴世安認為,除了學校,還要把傳統藝師的劇本,演出的技巧做紀錄,用錄音、錄影、筆記等方式記錄下來,不然這些傳統會消失。傳統偶師的爆破、燈光、特效,歐美、好萊塢戲劇懂得如何推廣、發揮,台灣卻是漸漸埋沒。

早期配合政宣

  賴世安談到早期布袋戲是配合當時國民政府宣導的政令,作為一項娛樂,範圍很廣泛,無論是兒童劇、成人劇皆可,過去演出過反共抗俄劇、革命碧血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劇,這是當時政府強制規定的,要配合政府宣導。當時舞台,裝飾成殺朱拔毛、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他說:「要有這些內容才可演出,否則拿不到合法的執照。」除此之外,要跟警局報備演出時間地點、演出劇本,才能申請到當天表演的許可,表演時還會有情治單位監控。

媒體曝光得以推廣

關於布袋戲的推廣,賴世安認為布袋戲在電視上演出,透過媒體的曝光率,可以讓更多人知道。他認為,如果沒有電視,布袋戲很可能在50年前就已消失;拍偶戲培養了一些攝影師,抓到偶戲的美感,也培養更多偶頭雕刻師,還有布袋戲同人誌。因為有觀眾,產業人才會有需求量,周遭的商機開始產生,形成一項文化創意產業。
賴世安很高興傳統布袋戲可以到101演出,他說:「第一次布袋戲在這麼高的地方表演。」他希望有更多年輕人能關心傳統文化。

TAG: 布袋戲 賴世安


你可能也會喜歡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