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會《願祢受讚頌》十週年 全國成果發表會盛大登場
系統化推動生態關懷 為下一代許下永續承諾
深耕生態關懷十年 天主教會展現《願祢受讚頌》系統化推動成果
為積極回應全球面臨的氣候變遷、環境破壞及社會不平等議題,台灣天主教會自 2015 年教宗方濟各頒布環境通諭《願祢受讚頌》(Laudato Si’)以來,透過系統性的推動,在各教區、修會、醫療及社會服務單位落實生態皈依與永續行動。今年適逢通諭發布十週年,主教團全人發展委員會生態關懷組委託天主教台南教區,於 2025 年 11 月 22 日 舉辦「慶祝《願祢受讚頌》通諭 10 週年全國線上成果發表會」,向社會分享十年來的具體成果與多元行動。
本次活動以「低碳線上直播」方式進行,邀請全台教會與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展現從教育、醫療、堂區到社福體系之間的跨領域合作,並呈現十年來台灣教會在節能減碳、環境教育、生態保育與弱勢關懷等方面的實際行動。
發表會承辦單位代表,台南教區主教黃敏正。
教宗方濟各在《願祢受讚頌》中指出,環境問題並非單純的科技或政策議題,更關乎每個人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通諭以「愛與倫理」為動機,強調人與人/人與造物之間的關係與道德責任。推動的不僅是政策倡議,更是一場重視自然、尊重受造界的文化更新。
台灣天主教會在這十年間跨齡、跨地域動員,從堂區的節能設備改善、學校生態教育課程、修會的永續農場,到醫療與社福機構的節水節電與社區倡議,皆展現信仰與行動一致的精神。許多非宗教團體也因理念契合而加入此次永續行動,使《願祢受讚頌》成為跨宗教與跨領域的共同行動平台。
黃主教頒發感謝狀給第一階段的主持人陳啟聰校長。
成果發表會同時進行優良案例遴選,評審小組將於活動當日在台南市德光中學出席開幕與審查。評分總分 100%,包括四大面向:
主題契合度(30%):是否呼應通諭精神、具備永續與節能等具體作為。社群參與與可推廣性(30%):是否促進教區、學校或社區共同投入,並具可擴散性。
成果發表會的發言人姚昭智教授。
發表會的評審團:(由左至右)林新沛教授、陳泰安教授、丁健原教授、吳雯菁修女。
此外,信仰見證與影響力(30%):具體成果是否清晰可見,並展現「受造界守護者」的使命。整體表現與簡報呈現(10%):內容邏輯、視覺呈現與表達感染力。透過評選,希望挑選出具代表性的典範案例,供教會與社會各界學習與推廣。
第一場為教育領域分別由曙光小學、曙光女中、曉明女中、靜宜大學等分享生態教育與校園永續推動成果。第二場為大學與修會團體包含景仁幼兒園、黎明中學、聖瑪爾大女修會、耶穌肋傷修女會等單位。
接著,第三場為醫療與生態機構,由聖愛山莊、瑪納有機文化生活促進會、新店耕莘醫院、綠緣農場分享。第四場為堂區與社會服務團體北投聖高隆邦堂、天使教徒基金會、希望職工中心、高雄教區生態關懷組共同報告。活動尾聲安排綜合討論與閉幕,由黃敏正主教主持。
台灣天主教會表示,這十年來所推動的行動如同農田的耕耘,一點一滴累積,終於在十週年迎來豐富成果。透過此次全國發表會,教會希望與社會各界分享實踐經驗,並邀請更多人加入永續行動的行列,共同為下一代保留一個更美好、更健康的受造世界。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