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與團隊並行,手球選手的成長之路-國手蔡佩伶
新聞專訪 國手蔡佩伶 運資傳1A蔡捷名
學歷:
輔仁大學體育系運動健康管理學士學位
【人物專訪】堅持與團隊並行,手球選手的成長之路-國手蔡佩伶
「放棄比堅持還要困難」,從輔仁大學畢業的蔡佩伶國手,用自身經歷,從桌球選手,轉變成更有團隊精神的手球選手蔡佩伶,對手球的熱愛與堅持,讓她從中學到團隊精神
對手球的熱愛與堅持
「放棄比堅持還要困難。」
這句話,是手球手蔡佩伶多年運動生涯中最深刻的體悟。從國小五年級因緣際會接觸手球,到如今代表學校甚至國家出賽,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叫做「熱愛與堅持」。
代表新北市參加全民運動會蔡捷名拍攝
手球和桌球最大的不同,是那份『團隊的力量』
起初,國手蔡佩伶其實是桌球校隊的一員。因為參與體育班訓練而認識了手球隊的同學,當桌球隊沒有訓練時,她常會加入手球隊的練習。漸漸地,她被手球的速度與團體合作精神所吸引。
「手球和桌球最大的不同,是那份『團隊的力量』。比賽中不只是自己一個人在奮戰,而是整支隊伍一起努力。」她笑著說。經過思考與抉擇,她決定轉向手球,專注於團體運動的發展,也從此開啟了他不平凡的運動旅程。
一起創造屬於我們的歷史
在這條路上,她最感謝的啟蒙教練,是手球界的潘建宏老師。從國小畢業到高中六年期間,潘老師不僅傳授技術,更以身作則帶領球員成長。
「他總是無私地把所有技術教給我們,從基本動作、體能訓練到戰術思考,陪著我們一起創造屬於我們的歷史。」她語氣中充滿敬意。這段長達六年的師生情誼,成為他持續奮鬥的力量。
受傷最怕的不是痛,而是不能上場的焦慮
手球是一項高碰撞性的運動,身高與體重的確能在比賽中帶來優勢。不過,國手蔡佩伶認為這並非決定勝負的唯一關鍵。「只要透過訓練與技巧,後天也能彌補先天條件。速度、爆發力與判斷力一樣重要。」
激烈的對抗也伴隨著運動傷害。踝關節扭傷、十字韌帶撕裂與肩關節受傷,幾乎是手球選手的「職業病」。她笑著說:「受傷最怕的不是痛,而是不能上場的焦慮。」因此,她特別重視熱身與恢復訓練,讓身體保持穩定狀態,才能在比賽中發揮最佳表現。
代表新北市參加全民運動會蔡捷名拍攝
『一人球隊不會贏球。』手球的勝利,永遠是所有人一起努力的結果。
提起最難忘的訓練時光,國手蔡佩伶毫不猶豫地說,是準備世界青年錦標賽的那段日子。為了參賽,她離開家三個月到台中進行封閉式集訓。每天除了吃飯與睡覺,其餘時間都在球場上渡過。
「雖然辛苦,但有隊友和教練一起努力,一切都變得值得。那三個月讓我學會什麼叫真正的團隊精神。」她回憶地說。
在她眼中,團隊合作是手球的核心價值。「教練常說:『一人球隊不會贏球。』手球的勝利,永遠是所有人一起努力的結果。」
代表國家比賽時,壓力更大。因為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整個國家。
當她第一次穿上印有「中華台北」字樣的球衣,那份榮譽與責任感同時湧上心頭。
「代表國家比賽時,壓力更大。因為你代表的不只是自己,而是整個團隊、整個國家。」國手蔡佩伶坦言,在國際舞台上與不同國家的強敵對陣,讓她更加理解「堅持」的真意。
讓手球被更多人看見
面對未來,國手蔡佩伶希望能把自己多年來的經驗與學習傳承給學弟妹。「我想推廣手球,讓更多人認識這項運動,讓它在台灣被更多人看見。」
她也不忘提醒後輩:「運動員要兼顧課業,不能只顧練球。運動生涯有限,思考未來的路同樣重要。」這樣務實的態度,也展現出他對運動與人生的成熟思考。
放棄比堅持更難
多年來的訓練與比賽,讓他培養了堅強的意志與高抗壓性。國手蔡佩伶說:「任何運動都需要努力不懈的態度,放棄比堅持更難。只要願意努力,不論在哪個舞台上,都能發光發熱。」
手球場上的汗水早已化作閃亮的勳章。對她而言,手球不只是運動,更是一場學會堅持、理解團隊、成長為自己的旅程。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