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在儀式裡安人心──王鵬雄的第四代道長之路

2025/11/11 23:45
2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採訪/撰文:王馨靚

王鵬雄來自台南左鎮人,是家族第四代的道長,從事科儀服務已經30年。從小在廟埕長大,看著前輩設壇、誦經、寫疏,他把道長當成一份細緻又必須負責的工作,而不是只在特定節日出現的角色。多年來他主持過度亡超薦、安太歲、入宅安香等儀式,最重視的不是排場,而是「讓亡者走得安穩,讓家屬心裡有著落」。也因為現在的人對傳統比較陌生,他特別會用白話說明每一步的意義,讓家屬知道自己在參與什麼,情緒也比較能安定下來。對他而言,科儀是一種陪伴,更是一種把人從混亂帶回秩序的方式。

照片

                                  台南山上天后宮普渡(王馨靚拍攝)  

從日常走進科儀,「這其實是在幫人」

王鵬雄回想,最早對科儀感到好奇,並不是因為什麼神祕體驗,而是因為小時候跟著家裡跑宮廟,看見一場整個社區都動起來的大科,「我那時候就在想,為什麼大家都這麼慎重?每一步到底在做什麼?」真正讓他決定走上這條路的,是一次家裡、社區有人往生的經驗。他在旁邊幫忙,看到家屬手足無措,卻又很想把儀式做好。「那時候我就覺得,如果有人可以講清楚流程,讓家屬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他們的心情會穩很多。」

也因為出身道壇世家,他很清楚自己做的是「有傳承的工作」:不是做完一場就算,而是要對前人交代、也要讓後人接得住。所以他說「我的初衷其實很簡單,讓儀式回到人心,用清楚的流程陪人把不安放下,把敬意落地。」

承接的是一門家族做了四代的工夫

王家從第一代開始在在地服務,到了第二代把經疏、日課整理得比較完整,第三代又把服務範圍往外推。輪到王鵬雄這一代,他做的不是推翻,而是「整理與白話化」。

他說,家裡的學習順序很清楚:先學禮,再學誦,再學科儀節奏、擇日,最後才有資格獨立主持。真正讓他卡住的,不是背不背得起來,而是「節奏」和「溝通」兩件事——節奏不穩現場就會亂,講不清楚家屬就會怕。為了克服,他會錄音自練、每天固定練誦,還自己寫了一套「白話版流程卡」,把每一步的意義寫出來,儀式前先跟家屬說明。

跟上一代比起來,他保留了關鍵科段、對神佛與人都要敬的態度、法器的維護這些核心,但他也加了新的元素:用表單或行事曆排程、儀式前加三分鐘說明、拍攝要有規範,這些都是他覺得在現代一定要補上的。

第一次獨立主持,「先安人,再進科」

談起第一次獨立主持,他笑說當然緊張,「最怕的是進到關鍵段落的時候,節奏一快或一慢,大家跟不上」。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他事先把整場儀式做成「節點卡」,哪裡要停、哪裡要說明、哪裡要轉段,都寫得清楚。

那一場讓他記住三件事:儀式要有提示點、要跟家屬有眼神交流、備援方案一定要寫下來。結束後,長輩只說了幾句話,卻成了他後來工作的準則:「聲不用最大,但要穩;步不用最快,但要準;先把家屬安定好,再來進行後續的科儀。」這句話,他一直放在心上。

把科儀當成一種「看得懂的服務」

在王鵬雄的描述裡,一場做得好的儀式,絕對不是「主持人自己念得很爽」就叫成功。他的一天,幾乎都在讓儀式變得更順:早上看日課和行程,中午前整理法器和供具,下午確認場地動線,晚上做紀錄和回覆。

以度亡、超薦為例,他的標準流程是:先接洽,了解家屬信仰背景與期待,再擇日、看場地,接著把整個流程講清楚,開壇告請,進入主科儀段落,再安排家屬參與,最後收壇並跟家屬複盤。他強調,擇日不只是對著曆法看,還要看家屬能不能到齊、社區有沒有管制、場地是不是安全,「傳統要尊重,但也要能做得到」。


面對第一次參加的人,他一定先說目的:「今天是為了安魂、致敬、圓滿。」接著告訴大家要做的動作:「等一下我示意你們合掌、這裡要上香。」最後再給一句安定的話:「不用緊張,看我的手勢跟就好。」他也說,有幾個步驟他一場都不會省略,例如告請、核心經段、收壇,以及家屬參與的時間點,因為那是儀式的骨架。

照片

做大功德超度儀式(王馨靚拍攝)

在悲傷和規矩中,「聽」先於「做」

喪禮常常是情緒最重的場域,王鵬雄的做法不是一來就灌宗教術語,而是先聽家屬的狀態,再慢慢解釋每一步在做什麼,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在「完成一件有意義的事」,而不只是被要求配合。

家屬臨時要加減流程,他會先問為什麼,再說明這樣改會影響哪一段,然後提供一到兩個可行版本,最後再確認一次共識。突發狀況他也有SOP:停電開備用燈改手勢帶節奏、下雨改室內動線、設備壞了就改用聲音主導。

多數家屬最後給他的回饋都很一致:「聽得懂」、「跟得上」、「覺得被照顧到」。對他來說,這就是一場儀式應該達到的效果。

用倫理把這份工作撐住

王鵬雄並不是「有案就接」。只要時間趕到做不好、內容跟規範牴觸,或是家屬之間還沒談好,他都會婉拒,因為在他看來,儀式不能做成只是一個形式。

在收費上,他會先講基本項目,再依距離、規模、人力去調整,所有加減項目都要事先說明,避免臨場爭議。拍照、錄影他不是完全禁止,但要有界線:不能近拍遺體或個資,敏感段落不要拍,要拍要先問家屬,有時他甚至會提供比較合適的角度,避免畫面被誤用。這些要求,背後都是為了保護家屬,同時保護儀式的神聖感。

照片

台南過嶺天后宮神明開光點眼(王馨靚拍攝)

期待傳統被好好留下,也被聽得懂

談到未來,王鵬雄的答案很具體。他希望十年後,社區對科儀的印象是「簡得下來,但意義講得清楚」,宮廟服務可以更友善、透明。他也想把這一代的做法留下來,所以正逐步把流程手冊、白話解說、常見問答、場地配置圖、示範影片整理出來,讓後面的人不用從零開始。

如果要帶學徒,他會分四塊教:禮(態度)、經(記誦)、法(流程、法器)、人(溝通、倫理),評量不只看會不會念,還要看能不能帶得動現場。

他說,哪天他真的要退到幕後,最想留下的一句話是:「先安人心,其他再說。」因為步驟可以隨時代、場地調整,但「人要被照顧到」這件事不能變。至於他的行事準則,他只說了九個字──「敬天敬人,事事有交代。」這大概也是他之所以能把一門老行業做得這麼有溫度的原因。

本篇報導使用AI工具協助產出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