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築夢的啄木鳥:塗南峰雕琢朽木 傳承排灣工藝魂
返鄉築夢的啄木鳥
塗南峰雕琢朽木 傳承排灣工藝魂
繁華落盡見真淳 從建築包工到歸鄉路
【屏東來義訊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報導】
在屏東縣來義鄉丹林村的深處,空氣中總是瀰漫著一股淡淡的木質香氣,伴隨著規律而堅定的敲擊聲,這是排灣族工藝家塗南峰Laluyu Pavelav與木頭對話的日常。陽光透過樹梢灑落在工作室的角落,木屑飛揚間,一段段原本看似毫無生氣的木頭,逐漸顯露出充滿生命力的輪廓。然而,在這些精湛作品的背後,隱藏著一段關於跌倒、歸零與重生的動人故事。
塗南峰Laluyu Pavelav的人生並非一開始就鎖定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年輕時的他,像許多懷抱夢想的部落青年一樣,選擇離開家鄉,北上繁華的台北打拚。憑藉著過人的毅力與靈活的頭腦,他投身於建築業,從基層做起,一路拚搏成為獨當一面的包工。那是一段意氣風發的歲月,鋼筋水泥構築了他對成功的定義,城市的喧囂掩蓋了內心深處對山林的呼喚。
然而,命運的轉折總在不經意間降臨。一場席捲而來的金融風暴,無情地摧毀了許多人的基業,塗南峰Laluyu Pavelav也未能倖免。建築業的寒冬讓他深刻體會到世事的無常與脆弱。在經歷了事業的低谷與內心的掙扎後,他選擇了一條看似退守、實則前進的道路——返鄉。回到屏東來義鄉,卸下了都市的武裝,重新踏上故鄉的泥土,這一次,他不再追逐冰冷的鋼筋混凝土,而是將目光投向了溫潤而充滿韌性的木頭。
啄木鳥的哲學
剔除腐朽賦予新生
返鄉後的塗南峰,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這間工作室經歷了多次更名,每一次改名都代表著他心境的轉變與對藝術本質的探索。最終,他將其定名為「啄木鳥工作室」。這個名字,不僅僅是一個代號,更濃縮了他後半生的生命哲學與創作理念。
「啄木鳥悉心雕啄醫樹,並從中取食;我是以雕刻木頭再創作,賦予木頭新生。」塗南峰曾這樣深刻地詮釋。在大自然中,啄木鳥被視為樹木的醫生,牠們透過尖銳的喙,精準地找出樹幹中的害蟲,在獲取食物的同時,也延續了樹木的生命。塗南峰自比為啄木鳥,他手中的雕刻刀就是那堅硬的喙。面對一塊塊形狀各異、甚至是被視為廢材的木料,他總能透過敏銳的觀察,剔除其多餘與腐朽的部分,順應木頭的紋理與特性,挖掘出深藏其中的靈魂。
這不僅是對木頭的救贖,更是對自我的療癒。在雕刻的過程中,塗南峰彷彿也在一點一滴地修補自己經歷風暴後受創的心靈。每一次的下刀,都是與過去的和解;每一件作品的完成,都是一次新生命的誕生。這種「賦予新生」的崇高理念,讓他的作品跳脫了單純的工藝品範疇,流露出一種厚重的生命力與人文關懷。他不再是那個在都市叢林中迷失的建築商,而是大武山腳下,專注於與木頭對話的藝術家。
傾囊相授傳薪火
扶持弱勢的師者心
藝術的價值,不僅在於個人的成就,更在於文化的傳承與社會的責任。塗南峰深知排灣族木雕工藝的珍貴,更擔憂這項技藝在現代化浪潮中逐漸失傳。因此,除了個人的創作,他將極大的心力投注於教育傳承,致力於培養年輕一代的排灣族族人。
在教學的路上,塗南峰展現了令人動容的胸襟。只要有心想學習木雕的年輕人,他必定傾囊相授,毫無保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優先教授那些生活處於弱勢的族人。對於塗南峰而言,木雕不應只是高不可攀的藝術,更應該是能夠改善生活、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他希望透過雙手,幫助這些迷惘的年輕人找回自信,在刻刀的起落間,雕刻出屬於自己的未來。
為了讓學徒們能夠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取得平衡,塗南峰的教學內容極具務實性與前瞻性。除了教授具備收藏價值的純藝術創作外,他亦指導學生開發具有商業潛力的生活物件,如檯燈、花台等實用器具。這些作品既保留了原住民的文化底蘊,又符合現代居家美學的需求,讓年輕創作者在傳承文化的同時,也能獲得穩定的經濟來源。
在風格上,塗南峰鼓勵學生運用傳統排灣族文化圖騰進行詮釋,但他更強調個人風格的建立。以他自己為例,在其著名的彎刀作品中,刀柄上經常可見獨特的人頭雕刻,這不僅是對傳統「人頭紋」的致敬,更成為辨識他作品的重要標記。他教導學生,要在傳統的養分中長出自己的枝葉,讓排灣木雕在當代社會中開出繁花。
刀鋒下的守護
排灣禮刀的文化象徵
走進塗南峰的展覽空間,首先映入眼簾的往往是氣勢非凡的「排灣族禮刀」。在原住民的文化脈絡中,佩刀的形式各族群互有不同,而排灣族的佩刀,尤以雕工精緻著稱。對於塗南峰而言,這不僅是一把刀,更是一種身份與精神的象徵。
在他的刀下,圖騰紋飾的講究達到了極致。刀鞘與刀柄上繁複細膩的刻紋,不僅彰顯了主人的身份與地位,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涵。塗南峰解釋,這樣的禮刀擺飾在家中顯眼之處,具有「避魔、避邪、招財」的神聖意義。每一道刻痕,都是對祖靈的祈禱;每一次打磨,都是對守護力量的加持。透過這項作品,塗南峰將排灣族勇士的榮耀與對家庭的守護之心,具象化為永恆的藝術。
夢境與築夢
少女眼中的文化迴響
除了陽剛的禮刀,塗南峰的作品中亦不乏細膩柔情的敘事,其中「夢境」與「築夢」兩件作品,便深刻地探討了生命、記憶與未來的連結。
作品「夢境」描繪了一位少女的內心世界。在雕刻中,少女美麗的臉孔雖然看不見,卻因為思念亡故的親友,讓那些清晰的容顏浮現在她的夢裡。這是一件關於「思念」與「輪迴」的作品。塗南峰透過木頭的紋理,捕捉了那種看不見卻感受得到的深情。少女將對逝者的思念,轉化為對本土文化的寄情,象徵著透過文化的傳承,先人的智慧得以代代相傳,生命在記憶中獲得了永生。
緊接著的「築夢」,則將視角從過去拉向了未來。作品中,少女躺在月桃葉編織的草蓆上,那是一種排灣族日常生活中最親切的觸感。在夢裡,她築起了對本土文化的未來與展望。這件作品流露出一種「不經意的滿心知足,樂在其中」的氛圍。塗南峰Laluyu Pavelav細膩地刻畫出少女安詳的神情,傳達出一種腳踏實地、在傳統文化中找到歸屬感的幸福。
從「夢境」對先人的追憶,到「築夢」對未來的展望,塗南峰用木雕串起了排灣族的過去與現在。他告訴我們,文化不是博物館裡的標本,而是像月桃蓆一樣,溫暖地承托著我們的夢想。
在大武山下
啄木鳥永恆的雕琢
從繁華都市的建築包工,到大武山下的木雕大師;從金融風暴的受害者,到部落文化的傳承者,塗南峰的故事,就像他手中的木頭一樣,經過了歲月的雕琢,展現出獨特的紋理與光澤。
他以「啄木鳥」自居,不僅醫治了腐朽的木頭,更醫治了受傷的心靈,喚醒了沈睡的文化。他手中的刻刀,雕刻的不僅是工藝品,更是排灣族的靈魂與驕傲。透過教育,他將這份對土地與文化的熱愛,傳遞給下一代,讓漂泊的靈魂有了根,讓古老的圖騰有了新的生命。
在未來的日子裡,塗南峰Laluyu Pavelav依然會守在那間充滿木香的工作室裡,伴隨著「叩、叩、叩」的鑿木聲,繼續他未完的創作。他相信,只要有心,朽木亦能成大器;只要堅持,夢想終將在故鄉的土地上,開出最燦爛的花朵。這就是塗南峰,一位用生命雕刻時光的排灣族藝術家。
圖/截自塗南峰臉書.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