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舵破浪的泰雅船長:柯静志的城市與海洋長征
掌舵破浪的泰雅船長
柯静志的城市與海洋長征
從一七四到六九九
柯静志堅守初心的參政航道
【台中訊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人物專題深度報導】
從海上到城市錨定希望
在台灣海峽的波濤中,船長的手必須穩如泰山,因為全船的生命都繫於他掌握舵盤的一念之間;在台中都會區的巷弄裡,一位泰雅族的漢子正用同樣的堅定,試圖為漂泊在城市的族人,錨定一個安身立命的港灣。
他是柯静志,族名卡以、給怒(Kayi Ginu)。從陸軍專科學校的鐵血紀律,到海巡署的驚濤駭浪,再到商船與工程船上的運籌帷幄,他的一生似乎總是在與風浪搏鬥。然而,他人生中最壯闊的一次航行,不是駛向太平洋的彼端,而是航向台中市議會那條佈滿荊棘的參政之路。這是一個關於跌倒、站起,再出發的故事;這是一個關於從174票的低谷,攀升至699票的希望,並誓言在2026年集思廣益、堅持到底的奮鬥詩篇。
台中在地深耕與鐵血軍魂的磨礪
柯静志的故事,始於紀律與服從,但更植根於他生長的土地——台中。
他在台中市完成了最基礎的教育養成。從台中市西屯區永安國民小學畢業,隨後進入台中市潭子區潭子國民中學完成學業。這兩段經歷,奠定了他對台中這座城市的深刻情感與在地連結。他深知,都會區原住民家庭的移動與打拼,早已讓他們與城市血脈相連。
隨後,他選擇投身軍旅,畢業於陸軍專科學校(原陸軍士官學校常57期)。那段青澀歲月裡的答數聲與踢正步,鑄就了他性格中剛毅不屈的底色。軍旅生涯並非坦途,而是將一塊生鐵反覆敲打成鋼的過程。對於柯静志而言,軍校的訓練不僅是體能的極限挑戰,更是心智的磨練,讓他學會了在困境中忍耐,在混亂中尋找秩序。
他轉身投入海巡署,完成了司法警察專長訓練,成為守護台灣藍色國土的一員。在台中、嘉義、金門的海巡隊服務期間,他是站在第一線的執法者。海上的風是不講情面的,海巡艇在惡劣海象中劇烈搖晃,每一次出勤都像是在鬼門關前走一遭。海巡的歲月,讓他從一個單純服從命令的軍人,蛻變為懂得在法理與人情間尋求平衡的執法者。
轉戰商船:專業船長的養成之路
如果不當警察,還能做什麼?柯静志給出的答案是:成為一名真正的航海家。
憑藉著軍旅生涯的紀律,他毅然決然地進入了專業的航海領域。他參加海洋大學商船學院甲級航海人員訓練班船副科並順利結業,在船藝、航海天文學、船舶管理等專業知識上進行了嚴格訓練。這段專業的養成,為他日後在海洋工程領域的卓越表現打下了堅實基礎。
更重要的是,他在民國91年(2002年)專技特考航海人員考試及格。這張由國家認證的專業證照,不僅是他能力的鐵證,更是他通往更廣闊世界,承擔更重大責任的門票。
從永康船舶公司的船長,到中油第三接收站海事工程船、第一接收站海事測量船的指揮官,再到參與國家重大建設——台中港擴港計劃與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支援船的船長,柯静志的職場履歷,就是一部台灣近年海洋工程發展的縮影。
作為船長,他是整艘船的靈魂。在海上風力發電的工程現場,巨大的風機矗立在海天之間,下方的支援船必須精準定位,配合工程師進行高難度作業。任何一個誤判,都可能導致鉅額的損失甚至人員傷亡。柯静志展現出了卓越的領導力與抗壓性。他習慣站在駕駛台上眺望遠方,預判即將到來的風暴,並提前做出應對。這種「船長性格」,日後成為他投入公共事務時最與眾不同的資產。
都會原住民的漂泊與服務看見
然而,即便在海上擁有了一片天,柯静志的心始終繫著岸上的族人。
台中市,這座繁華的直轄市,居住著數以萬計的「都會區山地原住民」。他們為了生計離開家鄉,散居在東區、南區、西屯、大里、霧峰、沙鹿等各個行政區。他們雖然生活在城市,但靈魂深處依然渴望著部落的溫暖與文化的認同。
柯静志看見了這些族人在城市中的邊緣處境。他們面臨著就業的不穩定、居住的高成本、以及下一代文化傳承的斷層。作為一名在職場上打拼多年的泰雅族人,他感同身受。
他開始利用休假時間,投身志工行列。他先後擔任立法委員高金素梅的台中市志工、台中市議員林榮進的志工特助。在這些前輩身邊,他不再是發號施令的船長,而是彎下腰傾聽民意的服務者。他協助族人處理法律糾紛、申請急難救助、爭取勞工權益。
他看見了職業災害對原住民勞工家庭的毀滅性打擊,因此擔任台中市職業災害法律權益協會顧問;他看見了族人在職場上的弱勢,因此投入台中市原住民之光勞工關懷協會擔任顧問。這些頭銜背後,是他無數個夜晚研讀法規、撰寫陳情書的身影。
2018首戰:一步一腳印的苦澀
「為什麼不自己出來選?」這個聲音在他的腦海中迴盪,也在族人的期盼中響起。
2018年,40歲的柯静志,決定從幕後走向台前,投入台中市議員第17選區的選舉。這是一個幅員遼闊、選民分散的選區。
那一年,他的競選口號是「一步一腳印」。沒有龐大的政黨奧援,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他憑藉的只有一股傻勁。他開著那輛貼滿競選標語的舊車,跑遍了台中市幾乎所有行政區,試圖去敲開每一個族人的門。
開票結果出爐的那一晚,現實給了他重重的一擊:174票。
在五位候選人中,他排名第五,敬陪末座。這個數字在動輒數千票的當選門檻面前,顯得如此微不足道。對於一個習慣在海上征服風浪的船長來說,這是一次徹底的觸礁。有人勸他:「算了吧,好好當你的船長,賺錢比較實在。」
但柯静志沒有沉沒。他想起了在軍中受訓時,教官說過的話:「倒下了,就做伏地挺身,練好了再站起來。」他決定將這174票視為自己政治生涯的基礎,一塊塊基石,承載著他前進的勇氣。
2022再戰:六九九票的奮起
174票的失敗,沒有讓他退縮,反而讓他看清了自己的不足。他意識到,光有熱情是不夠的,還需要更深耕的服務與更清晰的論述。
在接下來的四年裡,他沒有消失。他擔任立法委員孔文吉的競選志工,學習中央層級的法案推動;他繼續在海事工程領域深耕,用專業證明原住民在技術領域也能出類拔萃。他的身影出現在更多的部落聚會、勞工權益說明會。
2022年,44歲的柯静志再次披掛上陣。這一次,他的口號是「秉初心」。
這一次,不一樣了。當他走進社區時,開始有人喊得出他的名字;當他遞出傳單時,有人會說:「你就是那個開船的柯船長!」
開票當晚,氣氛凝重。最終結果:699票。
雖然最終由現任議員順利連任,但柯静志以無黨籍身份,在三強鼎立的局勢中衝到了第二名。從174票到699票,這不僅僅是數字的四倍增長,更是民意對他四年來默默耕耘的肯定。這699張選票,代表著699個家庭對他的信任,這份信任比千斤錨鍊還要沉重。他知道,他正在正確的航道上。
專業與服務的雙重奏
在兩次選舉之間,柯静志並沒有荒廢他的本業。相反地,他在專業領域的成就,成為了他參政最強有力的背書。
作為中油接收站和離岸風電工程的船長,他身處台灣能源轉型的最前線。他深知海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與共存之道。他常說:「原住民的事務不應只侷限在福利爭取,更應該參與到國家重大建設的討論中。」他希望能將自己在產業界的經驗帶入議會,為都會區原住民爭取更多元的技職教育機會,讓族人也能成為掌握高科技設備的專業人才。
此外,近年來他更擔任立法委員盧縣一特助兼台中都會主任,將服務的觸角延伸到了中央層級。他協助處理了許多涉及中央部會的陳情案件,從原住民保留地劃編到都會區社宅的申請,累積了豐富的行政協調經驗。這段經歷讓他明白,要解決都會原住民的問題,必須「中央地方一條龍」,才能打通法規的任督二脈。
2026展望:集思廣益的未來
時間的巨輪滾滾向前,轉眼間,2026年的挑戰即將到來。屆時將滿48歲的柯静志,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憑著一股傻勁衝撞的政治素人,而是一位歷經風浪、視野宏觀的成熟舵手。
這一次,他提出了「集思廣益」的願景。
他深知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唯有匯集眾人的智慧,才能突破現有的困境。他計畫建立一個更開放的平台,邀請族人共同參與政策的制定。他的政見藍圖也更加清晰具體:
-
居住正義:爭取都會區原住民專屬社會住宅比例,解決族人「居大不易」的痛點。
-
就業升級:結合自身海事與工程背景,推動原住民青年技職培訓,對接風電、海洋工程等高薪產業。
-
文化扎根:在都會區推動族語沉浸式教學點,讓在水泥叢林長大的孩子,不忘記山林的語言。
-
法律扶助:擴大職災與勞權的法律諮詢服務,成為勞工族人最堅強的後盾。
「我不怕輸,我只怕族人的聲音沒被聽見。」柯静志在一次訪談中堅定地說道。從174票到699票,那是一段從無到有的艱辛爬坡;從699票到未來的當選門檻,則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飛躍。
航向希望的座標
柯静志的故事,是一個關於「韌性」的故事。
在海上,船長面對暴風雨時不能棄船,只能握緊舵盤,正面迎擊巨浪。在政治的旅途上,柯静志展現了同樣的特質。兩次的敗選,沒有擊沉他的意志,反而將他的船身鍛造得更加堅固。
他不僅是一位泰雅族的勇士,更是一位現代社會的專業職人。他用自己的雙手,握過步槍、握過警棍、握過萬噸巨輪的舵盤,現在,他準備好握住每一位選民的手,帶領台中市的都會原住民,駛向一個更有尊嚴、更具希望的未來。
2026年,柯静志整裝待發。這艘滿載著夢想與責任的船,已經升起了帆,正等待著風起的那一刻。而這一次,他相信,眾人的力量將匯聚成最強勁的東風,將他送進市議會的殿堂,為族人發出最嘹亮的鳴笛聲。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