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喝完咖啡吃掉杯 學生研發餅乾杯取代紙杯

2025/11/24 21:00
16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邱子涵/臺北市大安區報導】每次走進咖啡廳,映入眼簾的都是堆滿回收區的外帶紙杯——哪怕你只是坐下來靜靜讀書,手中的咖啡依然被盛裝在紙杯裡。這樣的日常場景啟發了品恩、虹羽與昕慧,三人決定組成「Salute 餅乾杯」團隊,歷經半年反覆研發,打造出一款能盛熱咖啡又酥脆可口的餅乾杯。消費者不只能品嚐飲品,連杯子都能吃下肚,真正落實環保與美味兼具。他們用這創新方式出現在市集和活動裡,讓更多人重新思考紙杯背後的塑膠淋膜污染問題,將永續理念融入每一口生活。

↑昕慧、虹羽與品恩和餅乾杯成品合照。攝影/邱子涵

餅乾杯計畫由三位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的大三同班同學發起 。主要發起人是品恩,他同時在臺灣大學雙主修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品。恩從小就懷抱著創立咖啡廳的夢想,並且長期關注環保議題,過去曾參與「菸沒綠洲」,一個由四位北一女學生組成的,推廣「菸不落地」的環保團體「菸沒綠洲」,累積了實踐環保理念的經驗。

另一位核心成員虹羽,在咖啡領域有長期的專業接觸,她高中時就讀高職餐飲學校的觀光事業科,學習咖啡相關知識約七年左右,並擅長拉花技巧。昕慧也是社教系大三學生,懷有同樣的夢想跟理念進而加入團隊共同創業。

從咖啡廳回收區看見紙杯的回收問題

↑餅乾杯成品包裝販售。圖片提供/Saulte 乾杯

他們在咖啡廳讀書時,注意到即使是內用,店員仍然經常提供外帶紙杯,導致垃圾區堆滿了紙杯。最初認為這只是一個單純的垃圾問題,但在深入調查後,發現了這個現象背後更複雜的環保困境 。事實上,紙杯並不像其外表給人的感覺那樣環保,因為紙杯內部含有一層塑膠淋膜,這使得它很難被回收分解。在臺灣,紙杯的回收率甚至不到 10% 。他們意識到,這是一個長期被社會忽視的議題,因為人們通常認為紙張就是環保的 。

這個被忽略的環境問題,促使他們開始尋找解決方案,過程中他們看到了國外利用餅乾製作杯子的案例 。他們曾從保加利亞進口一款號稱防水耐熱 12 小時的餅乾杯,但試用後發現口感像樹皮或紙箱,口感並不理想。因此這次經驗讓他們覺得環保不應成為犧牲便利性和美味的理由。所以他們以「餅乾杯」作為起點,推廣永續理念,希望研發出真正美味又能裝熱飲的餅乾杯,吸引消費者注意,進而讓社會關注紙杯中塑膠淋膜的問題。

紙杯到煎餅 克服產品研發的挑戰

↑餅乾杯獨立包裝展示於攤位前。顧客除了能購買裝有飲品的餅乾杯,也能單買回去使用。攝影/邱子涵

研發好吃的餅乾杯,同時又要確保它能裝飲品且不漏水,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他們從去年九月開始發想,到今年二、三月才成功研發出來。成功研發的餅乾杯必須符合三個關鍵標準:第一,生產過程不能有任何裂痕,否則無法作為杯子使用;第二,必須防水,防止任何液體滲漏;第三,必須耐熱,以適用於熱拿鐵等飲品。

在初期研發階段,團隊進行了無數次的試作。他們嘗試了市面上各種餅乾麵糊材質,例如曲奇餅乾、蛋捲、塔皮、雞蛋糕等。他們曾嘗試用紙杯壓扁餅乾團去烤,結果餅乾無法成形。後續試圖用兩個紙杯將麵團壓製,但這與減少紙杯的初衷相悖。他們轉而使用露營用的鋼杯來烘烤,但由於鋼杯不防沾,導致烤完後難以脫模,即便塗抹大量油也無濟於事,成品十分受挫。後來重新調整過無數次配方後才有了能耐熱又美味的餅乾杯,此外餅乾杯造型的模具在市面上難尋,若要客製化,開模費動輒十幾萬元,對於剛創業的他們來說資金不足。

創業至今遇到最大的瓶頸在於人工生產的低效能與高耗損。三個人一小時僅能生產約九個,且耗損率超過一半。為了提高效能,他們開始尋找類似工廠製作的機器。經過漫長且困難的尋找過程,再加上多數廠商認為他們只是學生,過程更是困難重重,後來他們幸運的在台南的一家機器廠商倉庫中,找到了一台餅乾咖啡機,機器的原主人曾想嘗試製作餅乾杯,因此打造了這台機器,但多次失敗後便放棄,虹羽也說能找到這麼符合他們需求的機器真的相當幸運。雖然第一次嘗試時餅乾仍會裂開而失敗,但他們決定爭取借回機器進行研發。經過四五個月的高頻率試作,他們找到了成功的方法,現在餅乾杯的口感類似於傳統煎餅,堅固耐用。

  • ↑製作餅乾杯需要的麵糊。圖片提供/Saulte 乾杯

  • ↑餅乾杯使用專用模具設備進行烘烤後的樣子。圖片提供/Saulte 乾杯

  • ↑剛烤出的餅乾杯脫模後等待杯緣修整。圖片提供/Saulte 乾杯

  • ↑餅乾杯的品牌包裝,以結合美味與永續理念為設計重點。圖片提供/Saulte 乾杯

環保倡議的起點 直面輿論與質疑

餅乾杯計畫的初衷,是為了喚醒大眾對「紙杯塑膠淋膜」議題的關注,團隊將其視為一個環保倡議的起點 。他們希望透過這項產品,讓大家意識到紙杯內部含有塑膠淋膜 ,導致其在台灣的回收率不到 10% 的嚴重環境問題。由於社會普遍認為「紙」就比較環保,這個議題長久以來一直未受到重視。

為了擴大影響力並提高認知,團隊在擺設市集時,會特別設置一個專區,專門介紹「什麼是塑膠淋膜」 。這使得消費者在享受餅乾杯的同時,也能獲取平時不太會接觸到的環境資訊。他們深知,要改善這個社會問題,需要每個人都貢獻一份力量,而餅乾杯就是他們選擇的切入點。

在產品推廣過程中,團隊也遭遇了許多來自網路社群的質疑聲浪。負面評論主要集中在對餅乾杯本身的擔憂,例如衛生問題,網民質疑早期影片中餅乾杯被徒手拿著,或擔憂其會接觸到桌面或手。此外,許多人也對產品的耐久性抱持懷疑,擔心餅乾杯無法耐熱、會變軟、漏水,或是在喝完咖啡後會變得噁心或撒出來。面對這些質疑,團隊初期曾一一主動解釋,例如承諾會使用杯墊或杯套。然而,他們後來意識到,很難說服那些僅憑看完影片感受而提出質疑的網民。隨著產品已經正式販售,他們選擇的策略是持續地將自己的產品發布出去並做好經營,讓質疑者在再次接收到他們的資訊時,能夠親身感受到產品的進步與改善。

幸運的是,團隊也獲得了多方面的堅實支持。他們參與了「台積電青少年夢想計畫」,並在該計畫下成立了餅乾杯專案,許多老師也會提供建設性的回饋和支持,也會前來支持購買,而同學和親友也都給予了許多鼓勵。

↑餅乾杯裝滿熱拿鐵,展現產品耐熱防水的特色。攝影/邱子涵

產品開賣後的實際回饋

雖然團隊尚未建立固定銷售通路,但餅乾杯已不再只是構想。近半年,他們陸續透過企業與學校的大宗訂單,讓產品逐漸走入真實場域。「我們目前主要都是接活動訂單,有些是企業辦活動、也有學校使用,通常一次最少五十杯,也有上百杯的大型場合。」品恩說。這樣的販售方式雖然不同於市售商品,但反而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在實際使用情境中觀察消費者反應。

一次偶然的經驗,讓他們深刻感受到產品的潛力。有位朋友帶著餅乾杯前往宜蘭一家網路評論破萬的知名咖啡廳用餐,點完抹茶拿鐵後,隨手將飲品倒入餅乾杯中。「那個畫面真的很吸睛,」他們回憶到,「咖啡廳老闆娘馬上走過來詢問是哪裡買的、是否有販售,還留了聯絡方式,希望能在量產後第一時間合作。」這一幕成了他們印象最深的現場宣傳,也意外證明了餅乾杯的市場吸引力。

目前團隊仍以手工製作為主,每一個餅乾杯都需花費時間與人力,因此尚無法供應穩定通路。儘管如此,已有不少咖啡廳、手搖飲品牌主動表達合作意願。「很多人主動來詢問,但我們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工廠量產,暫時只能先接特定訂單。」他們坦言,未來的挑戰不只是市場推廣,還包括產能升級與品質控管。

自動化、創業與咖啡夢

面對目前人工生產效率低落、耗損率高的困境,團隊現階段最核心的目標是讓餅乾杯能夠實現機器自動化生產,他們目前正在尋找能製作更大量餅乾杯的機器,並且可以在工廠內進行自動化生產。這不僅能解決他們身為學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聚集製做的困境,也能讓想購買產品的咖啡廳或企業可以直接訂貨。

在長遠的未來藍圖中,團隊描繪了兩個主要階段的願景。中期目標是與全台灣各地經他們認證過的永續環保咖啡廳合作。他們計畫製作一個線上的「餅乾杯合作商家地圖」 ,讓消費者透過這個產品,進而認識到這些致力於環保議題的店家。更長遠的夢想,則是實現他們最初的咖啡廳願景,打造一個屬於他們自己喜歡的空間,成為一間永續咖啡廳。而在產品研發方面,團隊持續致力於讓餅乾杯更貼近循環永續的理念。

對於想創業但不敢踏出第一步的學生,品恩喊話:想一百次不如勇敢一次!!他們認為,若有經濟方面的顧慮,可以像他們一樣尋找競賽或基金來支持創業計畫。創業有很多管道,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就去實踐夢想,不用想太多。他們強調,餅乾杯的成功是對社會的證明,即使是大學生,也能透過自己的力量為社會帶來影響。他們希望將環保的定義,從「老師說所以要去做」的義務,轉變為能帶來日常生活中快樂和幸福感的體驗。

採訪側記

在採訪的過程中,我能強烈感受到他們對創業的成就感與自豪感。談到餅乾杯的製作過程時,他們展現出滿滿的熱情與真心,不僅是因為喜歡這件事,更希望透過產品讓更多人理解永續的重要性。他們的想法和態度都非常真誠,讓人感受到這不僅是一個商業計畫,而是一份對社會與環境的責任感。特別是我和他們的年紀一樣大,更讓我佩服他們的勇氣與執行力。他們不僅敢於追夢,還將理想付諸實踐,從小小的創意出發,努力影響更多人。我發自內心希望他們能夠堅定地走在這條道路上,持續朝著夢想前進,將餅乾杯與永續理念帶給更多大眾。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