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土地到餐桌 返鄉青年創永續果園

2025/11/10 20:00
2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記者 施佳樂、陳珈諺/嘉義朴子報導】

嘉義朴子的青年夫婦從都市返回家鄉,接手上一代的芭樂種植,面對批發價偏低的困境,以創業開拓嶄新道路,用友善耕作結合加工與體驗,打造永續經營的果園,從芭樂種植、品牌創建到推行食農教育,展現小農與土地共生的新可能。

批發價偏低 小農難以維生

芭樂從萌芽到成熟需經數月,農民得細心套袋、防蟲、追肥與修枝等等,但即使費時講究,市場批發價仍然偏低,讓小農難以維生。

朴子農會青農指導員 郭傑翔:「中間商收購這個部分,其實我們都會鼓勵小農他們做自產自銷,所以農會這部分的話,我們就是可能會建立一個平台,協助他們販售東西。」

返鄉契機 開拓創業新道路

農會鼓勵小農創建品牌,讓返回家鄉的筱琪打開創業之路。

朴子當地果農老闆娘 黃筱淇:「五年前,因為感情的因素之後,然後回到嘉義才遇到阿典,加上其實去公部門工作之後,其實跟我的個性比較不一致,因為我不是那種言聽計從的人。」

從社工轉行務農,他把社工經驗化為對人與市場的洞察。從種植芭樂到夜市擺攤,一步步走上創業之路,而第一道關卡,卻是家人的反對與不理解。

果園老闆娘 黃筱淇:「一代他們會希望說,我們就好好地把一級農業做好,那也是因為這樣,其實我們才開始寫了很多,不管是嘉義縣市或是農業部等等的一些補助計畫或競賽,其實我們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家,包含你們目前所在的位置是承租的。」

友善耕種 理念實踐守護果實

即使條件有限,且面對病蟲害與氣候挑戰,他們仍然選擇友善耕種,減少農藥與化肥的使用,力求每顆芭樂的安全與品質。

果園老闆 李明典:「友善耕作它比較像是一個理念,微生物菌是執行這個理念的其中一個方法,那我們大部分用微生物菌的話,基本上就是我們可以盡量減少農藥跟肥料的使用。」

從果乾到蛋捲 加工增添價值

雖然減少農藥讓果實外觀不完美,但他們並未氣餒,而是思考如何為果園創造更多價值,在農會課程的啟發下,老闆娘從烘焙學起,把自家水果變成各式各樣的加工品。

果園老闆娘 黃筱淇:「其實一開始我們就先做果乾、果汁,但其實這大部分的農產都有,那也是因為我的先生很喜歡吃蛋捲,然後後來查詢到,就在那個雲嘉南分署這邊,它就有專業的烘焙課程,然後透過半年的時間培訓的部分,可以讓我們從無到有。」

食農教育傳遞初心

他們從一級種植走向二級加工,現下也推行食農教育。園區除了採果體驗,還設計多種DIY課程,讓民眾親身感受水果從土地到餐桌的旅程。

果園老闆娘 黃筱淇:「小朋友他們是來做體驗完之後,他就告訴我們,之後吃每一顆芭樂他是非常珍惜的,因為他知道它(芭樂)非常的不容易才可以長到這麼大。」

從一顆芭樂開始,他們用創意與堅持走出屬於地方農業的新道路,也讓這份對土地的初心,傳遞給每一位品嚐的人。


你可能也會喜歡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