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不只烘焙 觀音家園讓身障者烤出自信

2025/11/07 21:00
31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張梓豪、池亮庭/桃園市觀音區報導】在桃園觀音愛心家園的烘焙坊裡,空氣中瀰漫著奶油與糖的甜香。架上的每一份糕點,無論是金黃的奶油蛋糕卷,還是酥脆的杏仁餅乾,都出自這裡的身障夥伴之手。他們專注地在自己的崗位上,有人細心抹平每一寸蛋糕胚,有人為餅乾進行最後的包裝。這些甜點不只是商品,更是他們以專注與耐心,親手創造出的美味成果。
 

↑身障朋友在觀音愛心家園得到支持與基本生活訓練。攝影/張梓豪

觀音愛心家園的創辦人許淑慎,她以「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理念,號召志同道合的親友共同創立家園,實踐「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理想。

從思念到行動,用愛築起一座家園

許淑慎原先是想打造一處讓身心障礙者「皆有所養」的理想家園,她從小照顧身心障礙的弟弟;後來弟弟因病離世,許淑慎將自己悲傷的心情,轉化為對其他身障朋友愛與關懷,創辦了家園並設立烘焙坊。不過,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有距離。許淑慎花了整整兩年時間,踏遍中壢、楊梅、平鎮、新屋、龍潭等區域,只為尋找一處在嚴格法規與社區接受度等挑戰下,許淑慎回到故鄉觀音,利用自有地成立教養院。資金方面依靠大眾募款,每月也安排學園走入社區互動,居民也常來購買產品,社區接受度也隨之提升。

↑家園烘焙坊所售賣手工製作的商品。攝影/張梓豪

不只是學技能,撕下大眾對身障者的標籤

觀音愛心家園的烘焙坊,不僅是一個技能訓練場所,更是一場關於尊嚴與自信的溫柔革命。社工葉冠婷分享,烘焙坊的成立動機源自一位擅長製作饅頭的老師,從教導學員製作最初簡單的麵食,到如今販賣各式各樣的烘焙產品,如手工餅乾、蛋糕捲等。家園逐步將「愛心」與「專業」結合,希望打破社會對身心障礙者「只能被同情」的刻板印象。

「我們不希望只是賣愛心餅乾,而是要以專業品質贏得認可。」葉冠婷說,家園聘請專業的烘焙師傅指導,從原料選擇、製作流程到品質把關,皆嚴格要求。學員們在這裡不僅學習技能,更透過「獎勵金」制度獲得實質回報,增強自我價值。多數烘焙學員在初期未曾接觸過烘焙操作,僅具備興趣與學習意願,在初學階段時,從認識器材、清洗模具、打蛋、包裝,都需一對一指導並反覆練習。葉冠婷分享,學員小貴(化名)在練習瑞士捲鋪平奶油時,初期常出現奶油厚度不均的情形,經過不斷的鼓勵與練習後技術逐漸純熟,現已能獨立完成蛋糕製作與裝飾、餅乾製作、包餡與包裝等工作。

葉冠婷說,一開始家人原認為學員僅能從事一般家務,得知家園設有烘焙坊後,期待孩子能學習一技之長。學員經烘焙訓練後,不僅在家會主動做家事、清洗碗筷乾淨,也能完成交辦事項,變得更有耐心與責任感,成為家中的得力助手,讓家人驚喜不已。看見孩子在烘焙作業學習認真投入,感到欣慰與驕傲。

↑學員正在專注地攪拌蛋糕的內饀。攝影/張梓豪
 

從受助到助人,烘焙坊裡的溫暖革命

  • ↑首先老師先將較困難的部份做好。攝影/張梓豪

  • ↑由高功能的學員負責後制如塗抹奶油。攝影/張梓豪

  • ↑最後由其他學員負責包裝。攝影/張梓豪

烘焙坊的運作模式也充滿巧思。學員依能力分為不同組別,有人負責塗抹奶油,有人專注包裝,每個環節都經過反覆練習與調整,學習一個動作可能需一至兩個月,但老師們從不催促,而是以鼓勵取代要求。此外,家園更推出「愛肯園」活動,讓學員在蛋糕手做的課程擔任「小老師」,帶領一般民眾體驗烘焙。從畫蛋糕圖案開始,再塗抹鮮奶油、擺上水果餡料,並使用奶油花嘴裝飾自己的蛋糕,最後使用三色果膠上色。

在製作蛋糕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提升前來體驗民眾的成就感,更能夠改變社會大眾對於身心障礙者刻板印象,了解原來身障朋友也是可以當老師、做我們的朋友,也讓身障朋友有機會展現自我,提升自信。葉冠婷說,這翻轉了他們總是「接受幫助」的角色,讓他們也能成為給予者。如今,烘焙坊的產品透過社區直購、企業團購、網路銷售等管道走出家園,客戶回饋普遍肯定其品質與價格。這不僅是產品的成功,更是對學員能力最直接的認可。

十七年如一日的堅持,孔老師與她的「孩子們」

在家園服務已十七年的烘焙老師孔明珍笑著說,當年她來到家園應徵時才知道這是一個服務身心障礙者的機構,儘管她擁有護理背景,但她從未實際接觸過身心障礙者,卻毅然選擇挑戰這份工作,「我想知道,自己能不能真正幫助他們。」這一試,就是十七年。

「他們不擅長用語言明確說出需求或感受,有時一個簡單的動作背後,可能是身體不適、情緒低落,或只是想要被關注。」孔明珍坦言,最大的挑戰來自於學員的表達與情緒問題。她舉例,曾有學員連續幾天躁動不安,老師們花了大量時間觀察與溝通,才發現他是因為眼鏡損壞卻無法表達,導致視野模糊而焦慮。這種「猜心」的過程,需要極度的耐心與經驗累積。

此外,孔明珍認為,學員間的互動也是挑戰之一,學員們雖單純,卻也有自己的個性與情緒,例如某些高功能自閉症的學員會試圖主導他人,引發衝突。她說:「這時候我們不能只是制止,而要教他們如何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如何尊重彼此的差異。」

這些挑戰從未動搖孔明珍的決心。她說,有一次一名學員生病需緊急送醫,因人力不足,孔老師請一位高功能自閉症學員協助推輪椅。途中,生病的學員因恐懼不停哭泣,這位「小助手」竟主動安慰他:「不要哭,老師會陪你去醫院,你放心。」一路上,他不斷輕拍同儕的背,甚至幫忙提東西、安撫情緒,讓孔老師能專心開車。這件事讓孔老師深刻體會到,這些孩子不僅能接受照顧,更能成為幫助他人的力量,「他們讓我看到人性最純粹的善意,這也是我堅持至今的原因。」

挑戰與願景,走向更共融的未來

儘管觀音愛心家園已穩步運作,仍面臨許多挑戰。葉冠婷坦言,最大的困難是知名度不足。「相比大型機構,我們的能見度低,資源也有限。許多人都不知道觀音有這樣一個地方。」此外,身心障礙者照顧本就高度依賴人力與資金,如何在不犧牲品質的前提下永續經營,是家園需要面對的課題。

為突破困境,家園積極拓展對外連結。觀音愛心家園打開大門,歡迎社區居民直接進入購買產品、參與活動,讓家園不再是封閉的機構,而是社區的一部分。企業與學校的團購也是重要支持,例如有企業長期訂購產品作為員工福利,學校則透過烘焙課程讓學生與學員互動,促進理解與共融。葉冠婷說:「我們希望讓大家看到,這些孩子不是負擔,而是有能力、有溫度的生命。」

面對未來,家園計劃拓展多元服務領域。園藝農業體驗等都在規劃中,希望讓不同能力的學員都能找到適合的舞台。「有些孩子對植物有特別的情感,有些喜歡戶外活動,我們想提供更多可能性。」葉冠婷表示,雖然擴展需要時間與資源,但他們從未放棄努力,一步步朝著更共融、更永續的未來前進。

↑學員們站在烘焙坊前,手持標誌,展現出對工作的熱情和自豪。攝影/張梓豪

採訪側記

跟著葉社工走進家園,迎面而來的是學員熱情的招呼聲。活動室身體隨著節奏自在擺動的笑容,比任何專業舞步都更動人。轉角處驚喜發現一方小菜園,學員正細心地為親手栽種的蔬菜澆水。烘焙坊裡飄出奶油香,我們買了塊樸實的蛋糕回家,車上瀰漫著甜香。這塊蛋糕嚐起來特別真實,就像家園裡每個生命都在用自己的節奏發光。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