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從旗美百貨行來看小鎮從海邊到山城的移民釘根

2025/11/05 17:41
20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從清朝到近代的地方紋理,旗山的「三保」地區是菜市場商圈的集散中心,這邊藏身超過一甲子的百貨行-「旗美百貨行,進到店內斗大懷舊的匾額,贈送人:曾昆成先生,大大的掛上字樣,一問之下才知道是百貨創辦人秀鸞阿嬤的父親,秀鸞阿嬤現今已經95歲, 從小聰穎,但第一次創業就成功經營至今,這些過程可不是一蹴可及的,而是跟成長背景有濃厚的關係,然而走進一間店,從一塊匾額,打開時光的迴廊,我們能夠聽見過去的聲音,聽見山海移民的浪潮興起。

 文:王繼維

訪談:王繼維、邱笳媛、張玉琳

照片

百貨行的源起都要從日治時期的開山撫番講起

   秀鸞阿嬤談到,家裡過去是茄萣白砂崙曾家的人,父親從小家庭就重視教育,熟讀漢字,也念日本書,無論是河洛族群還是日本群體,都如意穿梭其中。當年日本的開山撫番政策,開始逐步向台灣的山區進行開墾跟發展,就讓曾昆成先生也注意到這點,當年政府開始逐步開放相關進入開採樟腦的工事,招標商家進行開墾,曾坤成到處打聽哪個林班地開放,就前往爭取政府的樟腦開採,並協助收購相關山產的工作,做起山區的生意。

   經營一段時間,因為在山區有累積相關的地緣關係,加上日本蓬萊米在台灣馴化,在比較高海拔的荖濃附近也種植了很多粟仔(稻穀),看見這樣的機會,就決定跟朋友一起在荖濃開設「荖濃碾米廠」,廠內不只是收購公糧還有發放公糧配給的資格,日治時代台籍的人能取到這樣資格可不簡單,可說曾昆成先生相當受到日本人信賴。在荖濃經營莫約十幾年的時間,遇到二戰影響台灣經常糧食不足,而苦民所苦的個性,如果有遇到家境貧困買不起米糧的民眾,曾昆成也經常幫助,夜裡以配給價格賣給民眾,受到村莊人的感念,甚至後續還成為荖濃村長跟代表,在地方公共事務上的奉獻。

荖濃的生活充滿曲折和想像

   根據阿嬤的記憶,從小學到高等科都在荖濃跟六龜度過,回憶起高等科的狀況,校內以閩南、客家兩個族群為主,阿嬤回憶起當年:「客家人很會念書,有時候河洛人的都念輸!」道出六龜地區的開墾,是閩客合作的狀態,一班也有大約一半的女性,可見當年在山區已經是性別開放的狀況,但班上幾乎沒有原住民來唸。秀鸞阿嬤從小聰穎,從小就是班上的第一名,成績前茅的她甚至老師希望可以讓他保送師專,繼續進入深造,但因為母親身體不好而作罷,阿嬤就表示,當年老師還來到家中進行遊說,但家裡面她是大女兒,弟妹的照顧跟家裡面都要協助,也沒辦法拋下家人去外地念書。

   阿嬤談到母親吳氏,她是茄萣白砂崙的人,是一位非常疼愛孩子的媽媽,母親有裹小腳,但從結婚之後,父親受開放的教育,就沒有繼續纏腳。過去母親但因為在生產時候受到風寒(俗稱「月內風」),在自家大廳生病躺了一個多月都沒有醒來。每天家裡面的兄弟姊妹都哭著也喚不醒母親,這些症狀讓醫生也都束手無策,最後不得已父親拜託日本警察朋友,請他通融讓家內可以問神明,請「法主公」來協助,發生的一連串到地府招魂的神鬼故事,才讓母親回魂甦醒,因而得救,阿嬤傳神的說起母親的故事,也成為家族裡面的一段重要的記憶。

從戰亂中移居旗山轉換創業起點

   後續在二戰時期的洪流下社會動盪,在山上開米廠已經不是很好經營,加上當年蓬萊米已經馴化,稻米已經普及在平地種植,因此決定將荖濃米廠賣掉,就決定搬到旗山在仙堂戲院後面的巷弄。曾昆成先生除了飽讀詩書也是文雅人士,在北管的樂器上,拉弦、彈奏都難不倒他,在旗山也有組一團北管樂團,大家一起演奏跟娛樂,很快就融入旗山的生活。

   秀鸞阿嬤則在旗山經過媒人介紹,嫁到旗山三保的白家,就在現址旗美百貨行的位置。過去受到戰爭經濟不景氣的影響,這邊曾經經營過童玩餅乾店、冷凍庫、倉庫生意都沒有起色,加上舊台幣貶值,臺灣省政府公布〈臺灣省幣制改革方案〉、〈新臺幣發行辦法〉,舊臺幣40,000兌換新臺幣1元,總總社會讓白家動起想賣掉房子的念頭,但秀鸞阿嬤毛遂自薦,自己過去家裡是做生意起家,有經驗跟信心可以做好,白家內決定讓他試試看,於是就在他33歲,是兩個孩子媽,開立旗美百貨行,這是旗山一個女性為家和事業打拼的時代起點,當年也沒幾個女性能夠像她一樣這麼有膽識的。

照片

百貨行-一個小鎮的百貨公司

    在百貨公司還不是很興盛的年代,旗美百貨行維繫著潮流跟生活需求的百樣選擇,仔細一看很快就發現店內過去裝潢巧思。店內早年是土角厝,但整理後整體設計採用像是火車車廂的對稱設計,上面的手扶桿變成衣服的吊桿,火車車門變成鏡子跟通往居住空間的通道,由於老屋狹長,整個店內真的有車廂的感覺,秀鸞阿嬤從屋內走出,還真像一位車長在列車內走動服務。

   過去店內有好幾隻模特兒,展示著流行的女裝、男裝,從內在美到洋裝、套裝、帽子、窄裙、百褶裙等等,因應俱全,男性的襯衫、皮帶、領帶、西裝褲、內褲到旅行的皮箱、雨衣、雨鞋、球鞋、帆布鞋、拖鞋通通都有。此外,店內還設有早年台灣化妝品牌-「美爽爽」的專櫃,秀鸞阿嬤表示,店內過去和美爽爽合作銷路很不錯,她提供專櫃小姐的吃住,其他薪水會由公司支付,小姐在店內等於店內多一人服務客人,大家關係就像是一家人一樣。每當美爽爽有新的貨品在店內開發表會,整間店都是要買化妝品的客人,可見當時經營的特色。秀鸞阿嬤的兒子白金國表示,店內每當到了過年前三個禮拜,放學回家都很難擠得進去,大家來此試穿衣服、購買新衣的盛況,則為百貨行經營的旺季,家內的小朋友也都要幫忙看店。

制服生意小鎮三代祖孫都是客人

   過去因應地方的需求,旗美百貨行搭上學校制服的買賣,從1922 年總督府頒布〈臺灣教育令〉,實施日臺共學,台灣的制服樣式就有明確的規定,這固定樣式就持續流傳。旗美百貨行第二代老闆白先生表示,早年男生都以卡其服為主,女生則是水手服為主,他談到過去的制服款式很一致,國小是黃色帽子,國中生會搭配草帽,高中則有綠色像軍帽的帽子,而從90年代各校開始推動校服以外的運動服,購買制服的生意就有不同的狀況,2016年教育部開放制服解禁,學生服飾款式多樣學校制服改變,加上少子化的影響,加上有的學校在註冊就已經幫學生叫好廠商來套量,白先生表示,旗美百貨變成制服店已經是黃昏產業,店過去都七八點開門,開到晚上十點多關門盛況不再。

   雖然如此,旗美百貨行還是持續經營,開學時節,地方不少隔代教養的阿公阿嬤,帶著孫子走進店內,跟秀鸞阿嬤和白老闆閒話家常,阿公與孫子都曾經在這邊買過制服,這樣的跨世代商業店鋪,變成旗山最有價值的日常跟人情味。95歲的秀鸞阿嬤,幾乎每一位客人她經手,都記得對方曾經購買的狀況,陪伴旗山人走過青春的歲月,店內除了一些老客戶,喜歡直接的信任關係購買消費,也有不少實踐大學的同學,喜歡旗山國小復古的制服來店內買著變成日常可以穿搭的特色。

照片

小店微光能否繼續考驗著時代對百貨行的想像

   白金國先生承接秀鸞阿嬤的經營,每天除了開店之外,也是一個半農半X的生活,下午還會去農園務農勞動一下才算完成一天的工作。「好貨在這裡!」店內有比百貨公司便宜好用的行李箱、有復古的襯衫跟配件,也跟台灣廠商連結的本土貨品,從達興牌的雨鞋、雨衣,還有牛頭牌的紡織產品等,也有台廠制服與相關用品,比起充斥著中國貨品的賣場,小店販售的是台灣的傳統產業連結,雖然地方的百貨行不斷式微,但有人味、講信任的真實消費感受,以及品質優良的服務,還持續讓小店微光繼續點燃。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